时间:2024-05-07
吕娜
郭永怀,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均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经过几年的筹备,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推出《郭永怀传》一书,该作品已获得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作为该书的选题策划人和责任编辑,笔者认为,该选题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选题价值
全书依照时间顺序叙事分六章,第一至第三章讲述郭永怀的青少年时期、求学、在国外的研究工作和归国的历程。第四章讲述郭永怀回国后参与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制定、力学所的建设,与钱学森创办中国科大、培养新中国科研人才等工作。第五章讲述郭永怀参与我国核武器研制和他对我国卫星航天事业的贡献和梦想。第六章主要讲述郭永怀牺牲后夫人李佩及其女儿的生活。通过对郭永怀求学、工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生动故事,让读者了解郭永怀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功勋卓著的优秀科学家,真实地还原郭永怀一生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国家“两弹一星”事业的英雄事迹。
该选题的最大价值在于,传主是新时代呼唤和需要的英雄。***总书记有着深沉的英雄情怀,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在2021年6月29日的“七一勋章”颁奖仪式上,***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而郭永怀无疑是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英雄杰出代表人物。
1968年12月5日,当飞机坠毁的那一刹那,郭永怀不是本能地保护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躯体紧紧地抱住装有重要资料的公文包,为自己的生命壮烈地划上了终止符。先生牺牲的这一幕感动过无数人,但遗憾的是,对他的宣传力度与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远不成正比,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在前期组稿期间的采访和后期的编辑过程中,笔者听到、看到了太多有关先生的感人事迹。在采访到的了解先生的人中,无人不景仰他。笔者在荣城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时,被先生的事迹深深感动,几次泣不成声。在此书审稿过程中,更是每看一次哭一次。可以说,这本书是笔者从事编辑工作以来出版难度最大,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
见贤思齐,新时代需要英雄榜样。如何学习英雄?要深入了解英雄事迹,体会英雄的精神,通过对英雄故事的有效传播,获得大众认可,净化心灵,将英雄事迹和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才能产生学习英雄的内驱力,方能称之为真正地“学习和崇尚英雄”,否则只是流于形式或者肤浅的口头学习。英雄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的,这本书从郭永怀的童年开始,详细记录了一位英雄的成长史,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和人民英雄。通过他成长中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小小年纪被海匪绑架后超乎年龄的冷静,到青年时代面对日本侵略者后改变研究方向一心报国的赤诚,远赴美国求学时期的刻苦,冲破重重阻碍回到新中国的果敢,回国后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人才时的辛勤,从事“两弹一星”研制时的不懈,到最后他牺牲时的壮烈,以及生前对待妻女的柔情,通过亲人、同事、学生的讲述,还原了英雄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让英雄立体而饱满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通过了解英雄成长的经历,激发人们内心深藏的爱国种子,用英雄的鲜活经历,焕发出大众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是全书的高潮所在,听闻郭先生牺牲后悲痛万分的妻子李佩的隐忍和克制,到晚年时,白发苍苍的她内心独白:“你啊,一直都在,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看之动容。
该选题弥补了图书市场的空白。因为郭永怀先生的工作的特殊性,他的意外牺牲,以及独女早逝等特殊情况,市面上尚无一本全面记录郭永怀一生的传记。近几年来,有关他的相关资料逐渐放开,才有可能得以收集、补充和完成传记所需资料,但即便如此,创作中也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说起这本书的策划和组稿有太多故事。因缘和合,早在几年前,笔者去拜访友人,无意中说起他的叔祖郭永怀,那是笔者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回家后上网去搜集他的资料,发现网上信息和介绍寥寥无几,有关他的传记,更是没有。出于出版人的职业敏感度,笔者意识到他的传记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选题,但因为这并非笔者所专长的出版方向,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2020年,项目才算是正式启动,但在组稿阶段发现手头搜集的所有资料和采访内容,都不足以丰富到撑起一本图书,出版难度太大,准备知难而退时转机却出现了。在郭先生侄孙郭涛的帮助和建议下,2020年笔者前往荣城参加郭永怀故居落成典礼,遇到本书的作者戴世强及郁百杨,以及李佩先生生前的助手李伟格,正是这些主创人员的出现,才有了后续的工作,让这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
抢救性的出版,得以让英雄的光辉事迹及其精神世代传承。在这本书的组稿过程中,得到郭永怀生前同事、学生、相关单位,以及中青总社领导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尤其是郑哲敏教授和李伟格老师等各位钱学森科学和思想研究会成员专家、学者的支持,这些熟悉传主夫妇的老同事、学生,平均年龄超过85岁。一旦失去这些人,先生的资料更难获取,出版难度也将更大。在图书创作中,最让笔者感动的是先生的前助手、两院院士、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前中科院力学所所长、著名科学家郑哲敏,在重病期间为书撰写近万字前言,并担任这本书的主编,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希望这对伉俪金子般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而遗憾的是,在2021年底,郑老离世,生前终究是没能看到他心心念念的《郭永怀传》。
作品的特色
从内容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期待、可读性极强的图书,它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权威性。作者戴世强是郭永怀的第一届研究生,之后一直在先生身边工作,是非常亲近、了解先生的人;另一位作者郁百杨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编导了以郭永懷先生的事迹为题材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也因此获得2003年中组部党员教育优秀作品特别奖。他被先生的精神所感动,14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先生的研究,走访了先生在青海及北京等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搜集了大量有关两位先生的第一手资料和照片。他与李佩先生关系尤其密切,深得先生的信任,生前将郭先生及家人的所有图片版权及一些重要资料都授权或赠予了他。两位作者是传主的密接者,被普遍认为是最适合的作者人选。
真实严谨性。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创作中力求严谨,保证图书的每一件事都有证可查,有据可依。郁百杨自2007年起的14年间,整理、收集了郭永怀先生的一系列资料,是目前收集资料最全面、最完整的人,让书中内容的真实性有了基本保证。对于书中出现的年代、事件、一些数字都逐一进行认真考证。在图书编辑过程中,出版社成立了内部审核工作小组,除了作者及编辑外,邀请了中科院力学所的陈允明研究员(与作者戴世强同为郭永怀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和李伟格老师(李佩先生的助手及女儿郭芹的闺蜜,伴随李先生多年,许多珍贵的资料是由她提供)参与审核,书稿每完成一章都会分别请陈允明研究员和李伟格老师严格审阅通过后,再进行编辑加工。在审稿过程中,两位老师字斟句酌,力求信息表达真实精准。比如,在说到郭永怀的家乡西滩郭家村和东滩郭家村的距离时,原稿中写的是“距离几里”,伟格老师特意电话当地部门进行核实并精确为“半里地”。
对于书中第五章的“两弹”部分,郭永怀先生所承担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是总体设计和武器化部分,作者在资料收集和参访中以郭永怀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国家使命为主,这部分主要以郭永怀遵守纪律瞒着家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核武器研制,及与夫人李佩之间的情感为主线。虽然这部分引用的关于核武器研制的内容皆为已经发表过的,但为确保相关内容的严谨性,2020年7月13日,笔者同作者郁百杨专程前往四川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二机部九院),请了解这段历史的权威专家对内容进行把关和审核。
可读性。作者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全书行文优美流畅,高潮迭起。在全书的讲述中,郭永怀是英雄,但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凡人。在全书的创作中,在表现郭永怀家国情怀的大爱同时,也记录下他的儿女情、英雄泪,让他在家与国的不同场景中更显不凡与崇高。
书中记录了郭永怀与爱人李佩在美国相知相恋,两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在美国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后期郭永怀因从事导弹研究的涉密工作,妻子李佩产生误解,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有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重大新闻,她才知道原来丈夫做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郭永怀牺牲后,悲痛万分的李佩秉承了郭先生的遗志,全身心地参与到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优秀人才,并曾先后三次将全部积蓄赠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将无私的人间大爱奉献给了社会、国家。对唯一的女儿,郭永怀有着深沉的爱。因为繁忙的工作,女儿郭芹5岁回国后因为中文差而学习跟不上,他没有时间辅导和陪伴女儿,女儿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在想让父母托关系进入清华附中的希望破灭后,只上了一个普通中学。1968年,年仅17岁的郭芹选择独自离家,插队去了遥远的内蒙古。在送别女儿时,郭永怀心怀内疚,无法言明自己内心的父爱,只是紧拉着女儿从车窗伸出的手,迟迟不放。1968年,当他收到女儿的来信,看到她的艰苦心疼不已,想给女儿买一双棉鞋未果而郁郁自责,寄信给女儿要鞋码,却不想从此阴阳两隔,令人唏嘘。1996年,身患重病的女兒郭芹在离世前,唯一的请求是“你们写写我爸爸吧!”
书中郭永怀对妻女的爱,对朋友的真诚、对同事的关心,对学生的爱护,对家乡亲属的帮扶,等等,都穿插在其中。比如说与师兄钱学森之间的默契与厚谊,在“文革”中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保护一些同事,在回国时不仅不向组织提要求,反而把变卖家产的所有收入48460元捐给国家(当时工人月工资是二三十元,2000元就可买一个四合院),长年资助家乡的亲戚……所有这些记忆,还原了一个生活化的真实英雄郭永怀。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正如***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让大家记住这位英雄,学习他的精神,在缅怀英雄的同时,将英雄的这种高尚的情怀永远传承。
作者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时尚生活编辑部主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