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总有些感情是共通的

时间:2024-05-07

戚乐也

拜读了彭见明老师的新作《寒门之暖》,很喜欢。这一本自传性的散文小说集所记叙的人和事是我绝没有经历过的。彭见明老师作品里的人事走得出奇得慢。

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那是中国高速发展,创造出腾飞奇迹的时代,每一年的GDP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整个国家,乃至我们的小家庭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家里从没有车到有了车,从小房子换到大房子,这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都对未来的数年,十数年的事情产生了一种无法预料的感觉。

最开始认识彭见明老师的作品都是通过他那一篇极出名的短篇小说《那山 那人 那狗》。邮递员行走在大山之间,为被隔绝在山间的人送去一封封信。大山像是一道屏障,将山里和山外的人隔绝开来。与其说是邮递员像是二者的联系,不如说他像是山里人向外的一种延续。他走着重复的山路,带着一只狗,带着一个包,一趟又一趟地重复,以至于将这些行为内化成了本能。最后,这样的坚持和执着又传给了他的儿子,站在大山的入口,老邮递员目送着那只狗和他的儿子向着大山深处远去。

忘記了是哪一位大师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作家们都是在作品里重复演绎同一个母题。一如太宰治在他的笔下重复地自杀和厌世,他的作品带着醒目的忧郁和颓丧气质,一次次地逃离生命。一如村上春树将书里的男人们永远固定在了三十六岁,然后开始一段似是而非的历险,那个三十六岁的唱着歌的自己重复地出现……彭见明老师的母题似乎就是儿时所见的那一条坐在平江的连绵山脉,以及山里那个小小的村落和那一户人家。

好几次在彭见明老师之前的作品里看见了这一户人家。

这一次的新作《寒门之暖》,彭见明老师清晰而真诚地将他多年以来的“母题”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摊开书卷的时候,初始不觉得惊艳,过程中不觉得跌宕,过后却有回甘。

文中的场景自然具有普遍的特点:山村、农民、家庭、温暖……这些关键词汇或多或少都是每一个中国人曾经经历或者体验过的。唯一要说不普通的,恐怕就是彭老师家中长辈非一般的长寿,五世同堂的场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经历的。

彭见明老师真挚地回忆了那一段和家人一起的甘苦与共的艰难岁月,我们看见许多早已失落而不可得的家庭记忆:铺着草垫的床、吃不饱饭的日子、翻山越岭地前去赶集……所有的这些活动,或者说大部分人曾经经历过的类似体验都被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淹没,只有在忆苦思甜的时候,能从回忆里找出只鳞片爪的残留。这样的日子却又是熟悉的,熟悉在于我们共同感知着温暖。六零后生人也好,九零后生人也好,七零、八零或者是零零,总有那么些记忆是我们所共同保有且持久珍存的。在讲到老祖母一章时,彭老师曾记述:老祖母差点为了他而牺牲了自己,在饥饿中丧生。在物质紧缺、食物不足的困难时期,慈和的老祖母曾经将所有的米粮都给了曾孙,自己只食米汤过了好几天。等到被发现时已经全身浮肿、无力,差点就走了。这样的场景在我的生活中已经无法复制了。但是犹记得幼年之时,“非典”来势汹汹,父亲偶然从朋友那里得了一种药,说是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药只有一人份,父亲那日小心捧着药回了家,将它们都推给了我。虽说,那次灾难中,我和家人都平安无事,那一支药最后到底有没有效果,谁也不知道。只是,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不可抑制地想起了那年那日的午后,父亲匆匆回家,将药交到我手上的样子。

彭见明老师的文字很美,质朴动人,如山涧的一条流水,映着林间翠色,缓缓流淌而下。这样的文字在初品味的时候或者不会觉得有如汽水或者糖水来得刺激和甜蜜,但是却能让人装起来,带回去,一品再品。这样的文字和叙述风格不算时兴,却天长日久,足够经典。

作者单位:海天出版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