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宋楼台》,一幅宋代建筑的形象历史长卷

时间:2024-05-07

曾晓红

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大宋风华,尽彰于楼台。宋人生活,衣食起居、行住坐卧,莫不关此。宋代建筑之美,正如宋代绘画艺术之超然,惜“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留存至今者屈指可数,令人扼腕。幸运的是,众多宋元之界画名家,在其画作中以宋代建筑为书写对象,共同绘就了一幅宋代建筑的形象历史长卷。《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的有趣好看,正在于以两宋界画名家名作为媒,“图说”宋代建筑外观流变的历史演进。

140余幅宋画,600余幅插图

一部另眼看宋画的专集,一部宋人界画的精品别集。何谓“界画”?它是中国绘画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因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得名。“界画”随山水画发展而派生,主要用于画山水中有关的亭台楼阁、舟船车舆。在东晋顾恺之《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演化为“台阁” “屋木”“宫观”。 到了宋代,“界画”正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李诫《营造法式》及当时的皇家美术文献《宣和画谱》中均有所见。界画用最直观的艺术语言,形象、科学地记录下古代建筑样式,较多地保留了当时的生活原貌,已突破了审美的范畴,可谓一种形象的历史书写。正如傅伯星先生在书中所说:“他们以当代人画当代物,符合‘亲见者不诬的求实原则;又以一代名家之笔画亲见之物,造型的准确和还原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其价值也是民间画师和后人的想象之作无可比拟的。”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也是界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大家辈出。宋徽宗赵佶曾亲绘《瑞鹤图》,画一群白鹤飞过宣德门之瑞像,其中就运用界画技法,将宣德门的庄严巍峨表现得细致入微,殿脊上块块灰瓦整齐排列,飞檐上只只瑞兽神采奕奕,檐下木质斗拱纤毫毕现,可谓其中精品。郭忠恕以长界画楼台闻名于世,其界画楼阁,《唐明皇避暑宫图》《雪霁江行图》均工而不板,繁而不乱,清秀俊逸。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之宝,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风光,图中城郭、市肆、桥梁、街道热闹非凡,草树、马牛、驴驼、居者、行者、舟车曲尽其态,全景式构图,笔法精细。

《大宋楼台》著者傅伯星先生专攻界画创作,既有画家之功力,又有史家之严谨,其数十年一以贯之,广泛搜集宋画和部分元画,诚如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所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虽“宋人绘画本存世不多,尤其与建筑相关者更少,加之散落世界各地,能一一过眼着实得看机缘,如大海捞针、沙中淘金,搜集实属不易”,然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寻得宋人建筑相关画作140余幅。其中,宋代界画名家郭忠恕、张择端、王希孟、赵伯驹、马和之、刘松年、李嵩、马远、马麟、夏圭等均有多幅画作收入。《大宋楼台》书中插图共600余幅,除高清还原宋画建筑细部外,还有傅先生亲手绘制的大量线图和还原画作,可谓洋洋大观,丰富多彩。不仅是一部另眼看宋画的专集,也是一部宋人界画的精品别集。

以画入史,可品读可鉴赏

高清呈现,绘就一幅宋代建筑的形象历史长卷。《大宋楼台》以画说史,系统梳理了两宋界画所反映的宋代建筑外观特色,析其作品,道其影响,论其流变,详其蕴蓄,形象生动,并以之绘就了一幅趣味横生、活灵活现、形象生动的宋代立体生活图卷,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其一,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与一般的建筑史著不同,《大宋楼台》摒弃了专业的建筑技术细节讨论,而对这三百余年间建筑的外观样式的流变作了细致入微的“图说”,使许多通史中或语焉不详或实物无从得见的细节逼真呈现。如傅先生比对诸多宋画,研究发现:南宋首创了大红宫墙;宋代的窗完成了古代直棂窗向近代槅扇窗的转变,发明了移门和蝴蝶门;宋建筑物的栏杆望柱柱头只在转折处高出寻杖之上,其余不论栏杆多长,寻杖以上皆无柱头,明、清则正相反,逢柱必出头;唐宋垂带栏杆直接落地,没有“抱鼓”装置,明、清垂带栏杆落地处必装“抱鼓”;唐宋民居围墙多用竹、苇、柴编成,或涂泥刷白,上覆黑瓦,即称“粉墙黛瓦”,至明初犹然。官署贵邸及重大建筑物才用夯土墙,皆下宽上窄,最怕雨水渗塌,所以南宋围墙顶做不出逐层收缩的线条,也做不成封火墙。宋代宫苑、官署、豪宅的大门设置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但未见一处门前画有石狮子,宋人笔记、诗文中也未见有此记载,故可以肯定宋代是没有这种设施的。这些建筑细节,均为读者了解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更给予研究者别样的实物定年啟发。

其二,图文并茂,别现精微。《大宋楼台》以140余幅宋画,600余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两宋建筑细节的方方面面。大到宫城、园林、市肆、寺观、城乡住宅,小到门、窗、桥、桌、凳、花托,许多建筑史书中无法企及的种种细节,在书中得以一一现身,作多视角的展示。例如傅先生研究发现:唐和北宋屋顶檐角平直,稍稍上翘,南宋越往后,檐角翘得越高,渐成“飞檐”;北宋和南宋、辽和金画中琉璃瓦顶渐有所见,但据杭州考古反映,即便南宋皇城遗址内也未发现有使用琉璃瓦的痕迹;唐代檐下两个斗拱中间置一个人字拱,宋以后即无人字拱;宋、元的斗拱大而疏,明、清的斗拱小而密,装饰功能大于承重。由此涉及礼制、朝仪、民俗、百业、娱乐、宗教、地域差异乃至社会生活的种种侧面,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宋代建筑文化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图例和鞭辟入里的简要说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而是整个宋代的社会生活。

其三,尊重历史,深入考辨。傅先生既是画家又是史家,力图通过宋画中可视的建筑形象,尽量给读者传达真实无误的历史信息。他将写作此书的过程比作深山挖宝,自豪于“把宋代特别是南宋建筑的来龙去脉理出了一个明显的轨迹。其中又以‘去脉的梳理,自以为堪称第一次发现。顺带着发现了众多托名赵伯驹的界画伪作,其中不乏绘画技法可称道者,选其中略可观者入书,想来对于今人鉴别宋界画之真伪或有所裨益”。书中所收140余幅绘画资料,包括近年来国内外新发现的多幅珍品画作,如现由日本私人收藏的《唐僧取经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西湖清趣图》等。这些名家名作,既为本书增加了艺术观赏性,又大大增加了图例提供的资料的可信性。

裸脊锁线,全彩精印

每一个设计细节,专注更完美的阅读体验。《大宋楼台》既是内涵之作,也是一部精心之作。

封面上半部主体采用了宋佚名之《闸口盘车图》河边酒肆的欢门局部,体现宋代都市熙熙攘攘的繁华与热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建筑创新,及大宋民间活活泼泼的烟火气息。书左文案颇类书画题款。书名“大宋楼台”四字则采用老宋繁体,烫黑精印,以彰宋风。封面下半部采用了封面下半部采用了马麟《秉烛夜游图》中亭的线图,周围环有含苞花树。由著者傅伯星先生一笔一笔勾勒出来。全图与内容介绍文案,均采用电雕烫白工艺,亭台帷幔,勾勒细致,抚之有凹凸感,立体感十足。

内封设计与一般图书复制封面的做法不同,格外别致:同样以马麟《秉烛夜游图》中亭的线描图为主体,分为四个局部,紧贴切口。线图与书名颜色呼应,整体简洁雅致。用纸方面也精挑细选:与封面主色调呼应,环衬采用带有透光度特殊纹理的黄色艺术纸,含蓄雅致。正文采用100克东方书纸,全彩四色精印,光滑细腻的独特材质,可更逼真地还原宋画的细致纹理。

全书裸脊锁线,所用之线契合设计专门定制。整体设计既有书画之典雅古韵,又不失时尚清新。放在案牍上,展开内页,可一边赏画,一边品读,古色古香,赏心悦目。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典雅精致,带给读者更完美的阅读体验。

品鉴宋代绘画之美,领略宋代建筑之韵。焚一炷香,泡一壶茶,沉浸于宋画的极致美学,开始欣赏大宋楼台的独特魅力吧!

作者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