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化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玉珑

高校图书馆是各种知识的集中地,汇集了来自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信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对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图书馆的利用价值。

信息化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的概述

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信息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以计算机、大数据等技术处理信息资源的过程,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首先,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知识和科研水平提高而逐渐探索的过程。在信息化过程中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发展。其次,信息化运用的领域比较广泛。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信息化被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和军事等各个方面。最后,信息化具有很强的智能性。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各个生产工作领域的智能化运行机制,减少人工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学科馆员的概念和特点。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的人员,他们是一种桥梁的沟通关系,学校为每个院系设立专门馆员建立学科的对接服务,促进各个学院老师和同学们享受更好的专业知识服务,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老师的科研能力。学科馆员的建立具有以下特点,学科馆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对学院和图书馆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减少了馆员的工作量,提升了用户的服务体验;学科馆员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例如专业外语,对外文文献进行分析管理,从而将资源有针对性地分享给服务者。

信息化背景下学科馆员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给学科馆员制度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平台,相比传统烦琐的工作模式,信息化的分析和处理模式更精准,这样就减少了重复工作的次数。信息化技术促进高校图书馆办公技术的自动化,这样就可以建立自动化的用户服务模式,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广泛收集用户的体验意见,从而打造更精准的服务项目。

信息化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能力的现状

学科馆员的专业人才不足。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学科馆员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专业能力,学科馆员提供的是专业化的服务,但是现代高校图书馆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学科馆员的专业不对口。虽然大多数学科馆员都有对口的学历,但是他们所学的专业和对应服务的学院专业都不对口,这就造成在服务过程中会出现专业性错误等问题,最终难以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学科馆员需要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人才。而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工作人员都来自不同专业。传统上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一个书籍摆放和整理工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性,所以来自不同专业的馆员都从事相关的工作,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学科馆员的服务效果不理想。学科馆员是近几年才流行的一种图书馆管理服务制度,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制度实行的效果并不好。学科馆员制度是近几年才在大学图书馆实行的制度,且只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实行,并没有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就造成其他地区在实行时面临很多困惑,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一些学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只是流于口号和形式,并没有完全实施。根深蒂固的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改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对于学科馆员的制度实行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学科馆员制度的认同度不高,造成高校图书馆员改革的动力不足。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被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短时间内很难认识到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另外,学科馆员制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制度的改革,但是教研部门的人员只忙于自己的学科教研,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度和改革都表现不积极,给改革也带来很大困难。最后,学生群体的认识也不高。图书馆管理服务最主要的群体就是学生,他们除了必要的学习,很少去图书馆借阅,就造成对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不佳,促使学校对制度的改革也不重视。

学科馆员管理机构混乱。学科馆员制度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还没有完全推广,认识的浅显直接造成组织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学科馆员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对馆员的管理和束缚浮于表面,这就造成学科馆员的工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学科馆员制度机构,对馆员以及运行模式只是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很难形成完整的运行体系。

信息化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提升学科馆员人员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建设直接决定学科馆员服务团队的质量。学校要加强学科馆员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要向专业化靠拢,招聘图书情报专业和相关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从源头促进学科馆员服务团队的专业化。学校要对专业性不强的学科馆员进行培训和讲座等方式,促进整体的专业性。

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果。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效果是学科馆员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高质量的学科服务能促进高校学科科研的发展,低效率的学科服务会阻碍学科科研以及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要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体系,为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树立一个服务的典范。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也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与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完善自己学科馆员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要改变形式主义的意识和行动方式,从根源上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制订合理的方案,实行学科馆员的制度。

增强各方面的认同度。针对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学科馆员制度的认可度问题。首先,学校要增强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可。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工作制度运行的基础,只有他们的认识提高了,才能给学科馆员制度改革带来便利。学校可以创造更多机会,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外界进行工作交流,了解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发现传统图书馆管理和运行制度的不足,促进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意识问题。其次,要让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对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视。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为了拖延哪一个部门的工作。教研部门自身的工作自然重要,但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得到更好的教研资源和条件,就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可以让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学科馆员制度的便利和给教研教學带来的方便,从而促进他们对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视。最后,要促进广大学生群体的认同感提升。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校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宣传,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制度机构。制度体系的运行影响着学科馆员的工作效率问题。首先,学校图书馆要加强学科馆员制度体系的建设问题,制定强有力的赏罚制度、管理运行制度、员工守则等框架体系制度,从而促进基础管理的运行。其次,学校要促进专业性管理机构的设计。术业有专攻。管理的混乱会直接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中构,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的正规化运行,最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能力的提升。

结语

学科馆员制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图书馆信息管理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促进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与不同的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自身的不足,加强自身的学科科研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信息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图书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