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评《挺进大石山:广西精准扶贫纪事》

时间:2024-05-07

王建平

读《挺进大石山》这本书,我有三个没有想到。

第一个没有想到的是作者。作者朱千华不是广西人,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人。朱千华从这么一个富裕地区到我们广西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生活和写作,成为南宁市作协签约作家,他还去了更贫困的地区调研和采访广西各族人民脱贫攻坚的事迹,并且写成了这本厚厚的报告文学集。朱千华是职业作家,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却义务地做着宣传广西扶贫的工作!

第二个没有想到的是书中人物。这本书的第一个人物形象是南宁市上林县扶贫干部黄立温。首先让我震惊的是,他身为残疾人,却主动要求到贫困乡村去扶贫。看到他一名无手的扶贫干部风雨无阻地骑着摩托车穿行在险峻的山道上,开山劈路拔穷根,把贫困的乡亲们带上致富路,这种奋斗精神与伟大志向怎能不感染我们?更让我震惊的是黄立温还是南宁市作协的作家!

第三个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两年,我审读了好多文艺申报项目,涉及扶贫题材的选题和项目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我都不想看,更不想评论了。可是,南宁市作家协会主席丘晓兰郑重地向我推薦这本书。把这本书拿起来,本来只想翻一翻,结果没有想到,一翻就读下去了。

首先,它紧扣时代的脉搏,描写新时代的新内容。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展开的脱贫攻坚既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运动,也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宏伟壮举。中国人民脱贫了就是帮助世界人民减贫。它让世界各国人民从中国的脱贫攻坚中看到希望,获得启示。这对我们文学创作而言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题材!朱千华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广西各地去采访,足迹遍及广西的东南西北中,然后精心创作,奉献出这部38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在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使命即将到来的时刻,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它表现人物的灵魂,描写了新时代的新思想。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写出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朱千华在创作时深谙文学要塑造人物形象之规律,所以他的构思是立足写人,以人带事去写扶贫。于是,他为我们塑造了19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人有扶贫干部,有脱贫楷模,还有为脱贫而献身的英雄。作者在写他们时不但有大事件,而且还有小细节,紧贴地气,散发出生活的气息,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散发出思想的光华,所以这些人物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我认为是成功的。

最后,它讲究叙事的技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因为具有新闻性、写实性,所以很容易照事直写,这样会造成作品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而作者在这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十分讲究写作技巧,而且表现得十分娴熟,在叙事中时常打断读者的心理定式,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例如卷一的第一篇《无手干部:开山辟路拔穷根》,开头并不是按照事件的先后去写黄立温要求去扶贫,然后再去扶贫,而是写了一个戏剧化场景:黄立温去到古春村村头,拒绝了村里韦支书热情伸来的握手。这种打破常理的行为不但让韦支书和村委们目瞪口呆,也让读者目瞪口呆。这一下子就形成了悬念,马上就抓住读者的阅读好奇心,要继续读下去,想知道黄立温为什么要这样。这种写法就把黄立温无手残疾的特点写出来了,让人印象深刻。而他在五保新村第一夜的经历,也具有小说叙事特征或者说像一出悬疑电影场景。这样的写法大大地增加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我认为,一部作品必须要让人读下去,才能判断出它是否好。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作品,当然就是好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挺进大石山——广西精准扶贫纪事》就是一部好作品。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