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瑞雪
随着“整本书阅读”被写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领域在教育改革中受到了热切关注,阅读不仅是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应当注意的是,整本书阅读并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对于任何学科的阅读都应该形成整体化的认知。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市面上各类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孩子对世界的求知欲,也能从小为孩子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科普类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背景
当前社会发展对青少年提出新的科技创新要求。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比如,自2020年开始的抗疫、防疫过程中,集中了大批科研人员的力量,投入治疗、疫苗研发和防控等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贡献。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更加需要有科技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从青少年起就应当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并不断培养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大胆质疑、敏锐判断,激发创新潜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表述及要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其中提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共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大素养体现出对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理性思考、有创新意识的能力要求。这些素养的落实,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运用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优化设计;另一方面需要教育教学的方式和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配合。
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就包括科普科幻作品,推荐阅读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科普类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
教学案例及参考材料的匮乏。近年来,随着“整本书阅读”被写入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开展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仍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
第一,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操作层面大多围绕的还是文学类作品阅读的教学讨论,而关于科普类作品的课例和研究较少,以“中国知网”可检索的相关词条为例,关于“科普类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论文不足10篇。
第二,在“科普名著整本书阅读”相关词条下可检索到的论文基本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研究,涉及的作品基本围绕《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两部进行,对于高中学段科学读物的阅读指导缺乏课例研究。
第三,市面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整本书阅读类助学读物品种较少,且多以文学类作品为主,倾向于中高考常考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缺乏科普类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解决方案。部分图书产品内容与整本书阅读推广的理念不符,指导方法仍为批注式阅读、碎片化导读等,不能提供引导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整本书阅读”在义务教育阶段暂没有具体文件明确教学目标及内容,故在本文中参考高中语文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做出评价。已发表的科普类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研究中,以《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分析、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也是目前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教学误区。
第一,高中语文课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这表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应以学生自主完成全书的阅读为基础开展。而可以看到的《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呈现,在准备阶段由教师先为学生划分好《昆虫记》阅读模块,确定了阅读顺序,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也不能有效落实核心素养中关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学生可以个性化安排阅读顺序,使用或尝试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整本书阅读体验。
第二,高中语文课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提示中提到:“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而当前大部分的教学实践中,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安排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个专题的阅读,每间隔两周开设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课。这种间隔阅读讨论的方式本质上还是片段式阅读,学生并没有形成整本书的统一概念。除了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将整本书阅读变成课堂片段化阅读、篇章阅读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根据课程标准,理想的教学情况应该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第一遍整本书阅读之后,再进行课堂的集中研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方法和整本书阅读体验,并针对阅读中存疑的部分进行推敲,进行二次阅读和多次阅读,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初步阅读所形成的理解与教师指导下的师生讨论阅读形成的理解相对比,自我调整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不断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主动阅读的兴趣较低,教师想要通过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来带领学生共读;另一方面,教师想要通过“提前引导”避免“放纵”学生在自主阅读期间的散漫性或碎片化阅读。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应该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应该在学生讀完整本书之后,保证学生有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自主阅读整本书内容。
如何促进科普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实施
调整教师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设计。教师应深入理解整本书阅读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真正落实学生“读整本书”的自主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依个人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不以帮助和替代学生读完整本书为目的,建议按照“作品基本认识—自主阅读整本书—作品交流讨论—再读原著”的思路设计教学。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时,可以通过展示图书封面、对比图书版本、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影响等方面为学生建构阅读前的基本作品概观。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注意不要加入教师的主观引导。在学生完成整本书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任务,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并提升作品鉴赏能力。针对科普类名著的阅读还应考虑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上,不只局限于文学鉴赏,更要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教师自身应及时补充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
挖掘优质作者,打造引领性图书产品。科普类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推广也需要优秀的教学辅助读物和学习指导材料帮助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新的课题。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合目前整本书阅读市场在科普类名著方向上的空白,出版人应结合社会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挖掘整本书阅读领域资深的专家团队,为师生提供不同学段的科普类名著推荐书单,打造精品化的、引领性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7]35号.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Z]. 2017.
[2] 沈萍. 初中科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苏州大学, 2017.
[3] 梁文英. 《昆虫记》整本书优化阅读方式浅析[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0(10):15-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