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博物馆里的“立体阅读”

时间:2024-05-07

杨丹丹

博物馆收藏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一起,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职能日益凸显,形成了很多具有实效的创新方式,同时,与出版及阅读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借力,彼此赋能,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笔者从事博物馆公共教育工作30余年,是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尤其是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和探索,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行业的发展。在首都博物馆开放区域创新推出“七彩坊”“陶艺坊”和“绣艺坊”等互动项空间,让走进博物馆的未成年人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建设首都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使更多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来,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关注在京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主持策划“共享同一片蓝天”的教育项目等。立足首都博物馆,通过展览、活动、课程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公众讲好北京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的故事。

尤其是在2015年以来,首都博物馆社教团队针对青少年受众,主持策划了“读城”大型展教一体的教育项目,先后完成了城池、四合院、中轴线三期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不仅让展览内容、教育活动、主题课程等进入了诸多中小学生的课堂,也成为众多亲子家庭共同学习的场所,同时,还把项目内容送到了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巡展,尤其是带到了新疆和田等地,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也能有机会在家乡认识首都北京,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在上述博物馆教育内容及形式的推行中,笔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出版,以及阅读的重要性,积极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化和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观众人群进行利用开发,以图书的形式呈现,让博物馆的文物和展览延伸到书本中来,拓展到博物館以外的空间。尤其是面对青少年群体,加大博物馆主题童书的策划和出版力度,配合首都博物馆馆藏精品及重点展览推出了拼图书、立体书等童书,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也把个人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图书的形式分享给更多关注博物馆教育的同行,先后主持编写了《博物馆教育新视阈》《博物馆与儿童教育》《魅力北京·百场讲述集锦》等多部图书。

二是积极推动数字化阅读,在首都博物馆推出了“数字读城”的项目。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精彩的实体展览终将会落幕,通过数字展览以及数字阅读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文物和展览的内容触达更多的观众,尤其是为青少年的参观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帮助。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数字读城”项目中,既对实体展览做了充分完整地呈现,也围绕着展览内容做了更加丰富的延伸,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效。

三是发挥首都博物馆在内容、空间、专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联合童书出版机构以及阅读推广机构,在不断地实践当中,逐步形成了在博物馆等公共教育平台上“立体阅读”的阅读理念,基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出版和阅读推广紧密结合起来。2019年年底,发起了首届博物馆主题童书榜单的系列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行业专家共评选出优秀博物馆主题童书30余部,同时开展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等博物馆主题童书亲子阅读活动,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未来,笔者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一方面,着力打造首都博物馆在阅读推广方面作为发布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的作用,让更多优秀博物馆主题童书在首都博物馆能够发布和展示,也为观众们创造更多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依托博物馆教育领域的资源,推动更多的博物馆将主题童书的出版和阅读推广活动,纳入博物馆的教育体系中来。让孩子在任何阅读场合和空间都能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把博物馆通过童书形式带到身边,还能在博物馆的空间内参与丰富的阅读活动。

生活与展馆的互动,文字与文物的互动,图书阅读与博物馆学习的互动,这些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加强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这份内驱力会促使他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作者系2020年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中国博物馆学会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