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受访者|唐 静 采访者|本刊记者
记者:唐老师好!首先祝贺您获得武汉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我了解到您和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倡导“静慧课堂”的教学主张。那么,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静慧课堂”的研究探索的?
唐静:我对“静慧课堂”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是减负增效的时代诉求。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围绕基础教育的减负改革,必须聚焦课堂的提质增效。当下现状是不少课堂存在着知识碎片化、思维板结化和情感浅表化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我们在探索“静慧课堂”的实践中找到了一条破解该难题的有效路径。
其次是课程育人的深度实践。素养导向的时代下,应试教育的惯性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忽视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轻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到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性不强、有效学习活动严重缺位等。针对这些顽疾,“静慧课堂”聚焦学生素养发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稳固建构,推动了课程育人的深度落实。
再次是学法改革的立根溯源。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在语文改革的热潮中,如何让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回归自我,学会自我学习、自我阅读、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生长,如何找到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且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们期待通过实践“静慧课堂”,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生立竿见影的变革。
记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静慧课堂”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呢?
唐静:“静慧课堂”的研究与探索始于2001年,历经20 多年,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与实践形态。根据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同时期,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博采广取,守正创新,确立“静慧课堂”的理论基础。2003年我发表了“十五”期间课题科研成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开始关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确定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为重点,我系统广泛地研读了大量中外教育教学专家的著作,如《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文本细读》《教育走向生本》《静悄悄的革命》《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立足实践,展开思考,逐渐提炼出“静慧课堂”的内涵本质与课程价值。
第二个阶段:深耕厚植,丰富完善,开拓“静慧课堂”的实践路径。在理论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我坚持深耕厚植,通过个人研究、同伴共研、专家指导等,持续深入推进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成果。“十一五”期间,我的科研成果《阅读教学之文本解读摭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阶段性科研成果一等奖,我参与完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基于教育创造的教师主体性发展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完成武汉市教师个人课题“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文本的语言类型与学习活动设计行动研究”,该课题获武汉市首届优秀个人课题成果一等奖。2017年,我作为区教研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静慧课堂”实践,促进了区域小学语文教学质的提升。2021年10月,湖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并开题,成为“静慧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助推器。
第三阶段:国内推广,海外交流,拓展和提升“静慧课堂”的实践范围和学术品质。以“唐静名师工作室”为依托,“静慧课堂”在国内各地区和省内的各大基地校进行推广实践。自2016年成立工作室后,我们的研究一直以语文“静慧课堂”为焦点;2018年12月起,研究重心落脚在“聚焦年段目标,落实核心素养”;2019年5月,开始探索与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五环节”模式逐步成型,并被广泛运用。我们以“静慧课堂三单”的研制为重点,形成了突显“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带动了国内各地区、省内各基地校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接待来自澳门巴波沙中葡小学教育交流访问团,多次接待新加坡教育部小学华文教师中国武汉进修团,通过面向海外华文教师授课、讲座、交流等,发展了“静慧课堂”的适应价值。
记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静慧课堂”,其内涵和价值取向是什么呢?
唐静:“静慧课堂”的基本涵义为“静润生命,育智成慧”,其指向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实现学生的言语生命成长。从课堂主体和实施过程来看,“静慧课堂”有三方面要求:一要教师“沉潜静心以求慧”,二要学生“安宁静心以生慧”,三要课堂“文雅静心以育慧”。
具体而言,教师要能静守初心,永葆学习精神;要能静体童心,站稳儿童立场;要能静炼文心,感悟语言精妙。学生要能培育自身一份纯真宁静的气质,要能找到自我成长的源泉。课堂要文雅静心,关注主体的和谐互动,关注思维的充分发展,关注潜力的有效激活,让课堂静中有动、静中有思、静中有力。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相信您的研究对核心素养时代新教材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唐静:谢谢您的鼓励!确实,我们相信,“静慧课堂”在当前核心素养观照下,对于面向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而言,极具返本开新的意义。
首先,“静润”生命,“慧启”学生心灵体验。从生命的高度看语文,引领学生用生命去解读生命,触摸语文背后鲜活的世界,在激活体验、引发共鸣中,充实丰盈学生的心灵。
其次,“静悦”生命,“慧育”学生言语智能。以思维为核心,通过听读的输入,实现说写的输出。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以读为本,感知理解语言,读中品味赏析语言,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语感,生长智慧,形成能力。
再次,“静养”生命,“慧成”学生自我生长。“静慧课堂”力求“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学生在细心品读、深情诵读、海量阅读中,充分感受语言的温度,体验情感的厚度。在和谐互动的交往中建构主体,为终身学习奠基。
记者:由此可见,“静慧课堂”的研究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那么在实践层面,它又有哪些实施路径和具体做法呢?
唐静: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小学语文“静慧课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实施路径。
其一,“静品语文”——推进深入精细的文本解读。透视文本,关注三个层面:静观教材,整取挈领;静察文本,精求细思;静悟语言,发现慧心。精准设标,把握三个层级,即基础、核心和拓展。设计活动,依托三个载体,即“静习”预学单、“静悟”探学单、“静慧”拓学单。
其二,“静悟课堂”——构建科学精巧的教学结构。我们主张“让每一名学生真实地经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静”融“三段”,“慧”贯学程;“静”取“五核”,“慧”聚重点;“静”习“五环”,“慧”展成长,促进学生课堂言语智慧的发展。
其三,“静研课例”——创建独特精准的教研范式。通过“静若繁花”式研备,“静水流深”式实践,“静以生慧”式展示,促进“静慧课堂”品质的提升,努力做到“节节课好”。
其四,“静思课程”——搭建丰富精彩的语文生活。从内静式走向外慧式阅读:聚焦课内经典文本,扎实开展语文阅读实践,得言,得意,得法。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融入丰富精彩的课外生活,体验言语创造的快乐。
“静慧课堂”以上述四点为路径,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让文字抵达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育人目标。
记者:关注时代发展,探索教学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形成教学成果。“静语文”人在“静”的感召和引领下,始终坚持“静慧课堂”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衷心期待您和您的团队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在语文教学研究之路上,相扶相持,向着温暖而明亮的教育梦想,踔厉前行,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