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兴之所起,诵之入心

时间:2024-05-07

马澜兮

说起书声琅琅,我们头脑中想到的画面是什么样?朝阳初升,教室里学生手捧书本,投入地朗读着,声音清朗而响亮……这本应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但现实未必如此,系统化、自主化的朗读学习并未出现。

一、现状及问题

基于前期关于E时代下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

1.学生习惯欠缺

学生没有晨起而诵的意识,特别是有些班级学生来得虽早,但你会看到他们是在廊道里做游戏,却鲜见放下书包坐在座位上静心读书的身影;学生的朗读词不成句、句不成段,磕磕绊绊,声音毫无起伏、了无生气。课堂朗读中有些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得还不够深入,简单模仿范读中的语音语调,缺少自己的主观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教师重视不够

一线教师普遍把朗读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缺少系统研究,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平时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朗读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和数据分析鲜有时間和精力处理;自身朗读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朗读培训及实际操作,不能够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愈发对朗读失去兴趣,难以获得提升。

二、朗读兴趣的培养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再创造。朗读又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默读遇到不会的字可以跳过去,也不一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朗读却需要注意字正腔圆、富有韵律、适当停顿、声情并茂等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有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摒除畏难心理,尝试朗读,掌握方法,长期坚持,形成习惯,进而爱上朗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内容的选择

好奇是动机的原动力,动机诱发行动,关注学情,激发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绘本因其图画精美,富有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句式结构清晰、明快,便于学生理解。相比一般的纯文本,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获得乐趣。儿童小说因文本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其生活相关联,自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诗词歌谣因句式短小精悍、节奏韵律感强、易于记忆,对认知能力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诵读起来更为朗朗上口,也是朗读的好材料。

建议教学中先由教师带头朗读,一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每个人能在同一时间内“听”完一本书,避免有些学生因为自身识字量少、阅读能力薄弱等因素导致半途而废。读的过程中注意声调的变换,如语速的快慢、高低音的运用、声音的轻柔与响亮、善用停顿,一开头就要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舍不得离开。

2.环境的营造

给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研究表明,当人们对周围环境感到安全时,能更好地投入做事,更快地进入状态。我们可以利用班级晨诵、午读时间,或小组结伴朗读,或教师示范朗读。组内、班群之间分享朗读、交流、互评。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营造仪式感,让学生觉得每一次的朗读都如同一场盛宴。比如,我们在诵读古诗文时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有时代感的小道具,帽子、折扇、杯盏、毛笔等皆可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朗读者和听众。用声音传递文字,用积极的反馈表达感受,让学生体验朗读,感受朗读的魅力。实现人人会朗读,人人爱朗读,兴之所起,诵之入心。

3.教师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内隐”学习,发挥自己的朗读示范作用。声情并茂的示范在前,学生模仿在后,直到化被动为主动,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前给予学生的方法指导要避免空泛,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要抓住文中的重点难点,有侧重地指导。比如一篇文章人物对话所占篇幅很大,在朗读中可以引导学生角色代入,揣摩对话的语言、语气、语境,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读出画面感。对文中的标点、停顿,要结合个人对内容的理解读出节奏感,注入感情色彩。三是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尝试让朗读与戏剧、绘画、音乐、信息技术相结合,综合利用声、光、色、形等手段,多方位给学生提供产生朗读兴趣的可能。

4.评价的跟进

及时的评价激励很重要,对学生的朗读要给予积极的响应,既不破坏学生兴致,又能逐步增进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加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评价。故而,在评价中要讲究话语技巧,如何说、如何做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并做出改变,这些值得我们揣摩研究。

除传统的书面检测外,建议将朗读纳入考核项目。笔者所在年级推出的期末闯关、单项测试,就是朗读评价策略的一种优化。制订适切的评价量规,使教师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有据可依,学生对朗读技能的学习也更清晰明确。在评价方式上应注意差异化、阶梯化,切不可搞“一刀切”。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时,可以设计一份“朗读周记录表”,家校协同参与记录,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积分评价,重在鼓励学生坚持朗读。教师每周一评并给予学生评价和激励,特别是那些坚持不懈、较之前有进步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5.活动的创设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乐、游戏的天性,其心理本能趋向于游戏精神。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亲密的联系,而且能提高其朗读能力,实现学生乐而善学,教师乐而善教。

叶圣陶先生在朗读教学中指出:“不能单从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我们在朗读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以角色自居,与自身生活相关联,入情入境,有感而发。比如,笔者所带班级在绘本《嘘!小声点》朗读中,学生联系中午就餐的情境,进行绘本剧表演;在朗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组织“我为故事配插图”的活动,鼓励学生用插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更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中;在学习“梅兰竹菊”专题古诗文时,开展“飞花令”活动。

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譬如现今流行的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B站等,学生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充当一本有声书或一部动画剧的设计者、配音者、绘画者、制作者等多重角色,既保持了朗读的兴趣,又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不要错过各级各类活动展示平台,要善于抓住校内外朗读活动的机会,一次次磨炼,一次次成长。

三、结语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朗读是一项基本功,是阅读的起点。

观念的改变导致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导致结果的改变。朗读能力的增长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坚持训练才能逐渐见效的,而兴趣则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和家长要足够重视。选择恰当的朗读文本,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辅以具体有效的指导,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是本文对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探索与研究。只要明确目标,施以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相信学生会逐渐养成习惯,爱上朗读。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