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凤霞
“E时代: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 E时代指网络普遍使用的电子时代。”
“小学生:指正在小学读书的学生,一般为6~12岁。”
“朗读能力: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素质与能力。这是一个眼、口、手、脑协同动作,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在朗读中也需要对文本进行初步对话,读出自我的理解和世界观。”
“由此,该课题概念界定为教育者在网络普及的电子时代,研究探索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在E时代环境下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以上是我拿到高学雷名师工作室“E时代下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时,最关注的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立足于时代特点,引导学习主体,借助朗读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其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对高学雷名师工作室主题研究意义的总体感受。
一、关注朗读,定位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如此强调了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课标明确地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的应用。每一位教师都深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校的考试并未将朗读列入其中,如何真正把朗读的实效性落实,是不少教师面临的困惑。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新时代,如何进行并指导朗读,引起了高学雷老师的关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带领着工作室成员把研究视角落在了如何运用“E时代”的网络优势去探究朗读的新途径、新方法。这种准确的定位,为即将开始的研究找准了切入点。
二、与时俱进,借“E时代”施教的前瞻性
高学雷老师把名师工作室研究的主题定位在“E时代”下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新途径,把朗读与电子时代结合在一起,颇有几分“赶时髦”的意味。
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时髦抓到了点子上。手机、电脑、iPad……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纸质阅读已被较大程度的边缘化,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把这些电子产品或化为学习工具或打造为学习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谁也绕不过去的一环。传统的纸笔检测鲜有对朗读能力的测试,朗读能力常常被忽视。借助“E时代”下的各種开放性软件,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给予及时跟踪指导与反馈,借助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评价的短板,这也是课题的创新性所在。在“E时代”,谁能顺势而为、及早抓住时代特点,因“E”施教,谁就能及早抓住学生的心。可见,在“E时代”下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充分的前瞻性。
三、立足教材,观照阅读教学的双线性
双线结构是统编本教材的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两条主线的引导下,教师既要教授基本语文知识,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又要在知识中巧妙渗透人文要素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高学雷老师和课题组成员就是以这“两条线”为依据,对所任教年级的大部分课文进行了专门的朗读设计:从文本要素解析、朗读要点把握、朗读效果评测和朗读课文标识几个部分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还自编了朗读教材,不仅涵盖了一些经典篇目,还涉及了著名的绘本故事。
在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他们巧妙借助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开放性APP,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从愿意尝试朗读到最终爱上朗读;同时借助“E时代”下的电子终端,通过课堂讲解,课后利用各种开放性APP追踪、反馈学生朗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面积的网络学习也从侧面验证了借“E”施教的实效性。
四、多元评价,彰显反馈的针对性
高学雷老师与课题组成员把主体观照放在首位,不仅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特点出发,借助朗读解读文本、传达感情,并把这些有声作品上传到班级的电子交流台,以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为核心依据,从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途径进行朗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强调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避免“千人一律”。正是因为在民主化、多元化的电子平台上的交流,使每一位参与者不仅能自己借助软件进行后期制作,还能感受到有针对性的反馈。这样的训练形式,不仅提升了朗读效果,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全员参与,落实朗读的实效性
高学雷老师课题组的研究对象是他所在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一、二、三、六年级学生及其任课教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指导,所以研究对象中也包含他们。”高老师的解释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多员参与,更利于把朗读的实效性落实。
课题以“E时代”为研究背景,其研究工具自然侧重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录音软件、语音分享平台等进行交流,如喜马拉雅、微信、QQ语音、抖音等。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各班的QQ群和微信群中学生上传的朗读语音文件,还有公众号“读伴”里的音视频文件。对于上述常用的APP,基本上所有家长都会使用。课题组成员针对班级网络朗读平台上的朗读给予具体的评价反馈与点拨指导,同时也辐射到学校组织的朗读活动,给予跟踪、反馈。具体做法如下:在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班级的平时语音上传中,采取随机抽样,对他们的录音进行试听指导;在期末朗读检测中,采取整群抽样,对所在级部各个班级的朗读水平进行评测,检测的标准会根据年级的高低有所调整,检测之前会有一个等级预判。
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参与和“E”平台的介入,使朗读不再是过耳即逝的过场声音,而是可以反复收听、不断反思的音频作品。全员参与、落实效果的训练形式,对营造良好的校园、家庭读书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题实效性,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研究班中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借助“E时代”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后的效果的统计图,真正是用数字说话的典范;二是高学雷老师在疫情期间坚持每天推送微信有声平台“阿雷吟诵讲堂”“阿雷带你朗读”,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也从未离开过学生。师生间把电子平台打造成了展示朗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强化审美意识的舞台。高学雷老师和他的团队用研究证明了朗读与“E时代”更配。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刘 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