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从1997年跨入教坛的那天起,我就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23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我的语文学科教学生涯前后20余年。静下心来,细细思量,语文究竟是什么呢?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又是什么呢?
一
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五彩世界;语文教学,是言语和人文同生共长的艺术天堂;语文课堂,是“有思想的技术+有技术的思想”。于是,我主张: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基于不同文体,切实展开学生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形式上,借助学习单、导图等外界载体,建构学习活动,以活动推进课堂,以板块式教学让课堂结构化。几年来,我也逐渐形成了“扎实清新”的教学风格。
1.懵里懵懂,我走进了语文之门
说起教学风格的形成,还要追溯到我刚刚迈入教坛时。那是1997年的秋天,与所有朝气蓬勃的新老师一样,我对自己的教学充满着期待。我渴望在教学中取得很多的荣誉,来证明自己。在师范学校,我练好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此,那时的我,常常把课堂当成是自己的秀场,每每到课堂酣畅处,自己总要来一段。
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师范毕业的最初五年里,我收获了许多教学荣誉,说课评比、基本功大赛、优质课比赛、教坛新秀评比……渐渐地,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多,自信心也越來越足。对于语文教学,我越来越痴迷,然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由于自己的逐渐走近,却越来越迷茫。那时的公开课教学,就像演出一台戏似的,课堂上的好多问题,都是在试教时“排演”过的。谁的演出效果好,谁就能拿大奖。2002年,宜山小学作为苍南县首批实施新教材基地学校,率先在全县试用新教材。新课改就像一阵风,其高举人文精神的大旗走进了我们的教学视野。我也不例外,总喜欢在课堂上高扬人文旗帜,或让学生激情澎湃,或引孩子们潸然泪下。这样的课堂总让我很沉醉,也很是沾沾自喜。至于语文学科究竟要教什么,学生起点在哪儿,在这节课上,学生增质增量点在哪儿,我从来没有考虑过。
2.关注言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但对语文的理解却总似雾里看花,朦胧,混沌。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我得出去,得去外面的世界去看,得去学习,得去发现。带着这样的目的,2004年,我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教育硕士,得到了王尚文、方卫平、李海林等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并获得了语文学科教育硕士学位。
王尚文老师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是我认认真真读的第一本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论著。王老师的文字不急不缓,读他的书,就像漫步在邻家的后花园似的,边赏花,边发现语文学科的教育真谛。人,诗意地栖居。在著作的前沿,王老师就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话。语文学科教学更是一种诗意地栖居。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主题,对话路径……就这样,《语文教学对话论》开启了我读学科专著的大门。《语感论》则给了我学科教学本质的提示。语文课教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言语图式,敏化、深化、广化学生的言语感觉。李海林老师的《言语教学论》更是从言语教学的角度让我们明晰语文教学的本质。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更是从课程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规范……
在浙师大的学习期间,在不断的阅读、撰写随笔的过程中,我逐渐对语文教学有了明晰的认识。之前,我所谓的优秀的课,现在想来,还真是不怎么样。当时居然让青春年少的我得意过那么长的时间。
明确了语文教学教什么之后,我渐渐地去想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教更好一些?我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找到了答案。“教学的本质是让学。”这是学者掷地有声的说法。的确,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教学的基本视角是学生。如此想来,我那充满冲劲的刚毕业的五年教学,收获的是我对教育的激情,然而,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我却全然不知。看来,今后的教学,我得做一个华丽的转身。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基本上不参加各类评比活动。我只想拥有一方静静的属于自己的完全自由的天地。在这里,我学习前人的丰富经验,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撰写当日的所得所失,我试图从琐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走出一条明晰的阳光大道来。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我喜欢的语文教学。
如果说,理论的学习、学历的进修改变着我的语文教学观,那么,课堂实践的研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2007年,我参加了何必钻老师主持研究的《指向言语形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在课题组中,我找到了一起前行的伙伴;研究过程中,我们关注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认为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言语型”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价值本质的探寻,对当时阅读教学“重人文轻语文”起到了纠偏的作用。“言语型”课堂有以下基本特征:指向于言语能力,着眼于言语形式,聚焦于言语实践,相融于工具人文。
3.基于文体,让教学更加个性化
然而,随着言语型教学的深入实践,我逐渐发现,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关注言语形式的确不错。但是,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它好在哪儿呢?”这样的教学,教学内容选择单一化,走入了一种“所有课文,一种教法”的误区,走入了教学惯性的迷茫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一至六年共选入数百篇课文。如何选择恰当的言语点,让教学因文而异,呈现出勃勃生机呢?我发现了一个更细更小的着眼点——文体。
何谓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构成要素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是一篇文章的整体风貌和个性特征。小学教材文本众多,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现代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些课文因文体不同,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
2014年,我带着工作室的老师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梳理了不同文体文本教学的内容和策略。(如下表)
不同文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教学内容逐渐明晰,教学策略也就多样化。
4.关注学生,让学习活动建构课堂
如果说,“基于文体”明晰了教学内容,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合适的载体,设计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学习场,让每一个学生在“场”中充分展开言语实践,提高言语能力,敏化语感。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疑点、难点、增长点,以学为本,因学设教,自己充当一个牧者的形象。当学生的身边出现“狼群”的时候,我帮助学生一起驱赶,时时在学生身边提点。课堂不再是我个人展示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学生不断纠错提升的演练场。
课堂结构如何建构呢?当然是以学习活动来建构。还记得在杭州执教的公开课《身边的说明书》中,我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提取信息:学会整体浏览,提取大概信息。
活动二,角色体验:学会按需而读,寻找关键信息。
活动三,判断对错:学会文表对照,整合信息,作出综合判断。
活动四,推荐策略:检测各种阅读策略,进行合理推测,作出综合判断。
四个学习活动,构建了课堂的新型结构。学生学得充分,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明显增加的。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我想,它实现了四个改变:(1)化教为学;(2)化生为师;(3)化静为动;(4)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再如,教学《除三害》一课时,我借助《民间故事学习地图》,设计了四个板块的学习活动。(如下图)
《除三害》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往往表达着美好的愿望,告诉人们一些道理。学习这样的文本,肯定要了解故事内容,解决故事中的思维冲突点,品味故事中的表情达意的句子,复述故事等。因此,我们借助地图式学习单,让学生以这张学习地图带动整节课的学习。这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它指示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路线,规划了学生的学习流程。学生学得主动,学习内容也很有文体感。
二
在实践中,我努力秉承着自己的教学理解,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模式,逐渐形成了“扎实清新”的语文教学风格。
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充分关注小说的行文特点,即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概括课文内容环节、小说的主要事件上,把握其线索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内涵。
师:同学们,在长征这条路上,发生过无数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金色的鱼钩。(板书)
(生读)
师:有专家指出,五年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每分钟大约阅读600字左右。据我了解,我们班阅读能力相当好,这篇文章总共2669个字,大概需要5分钟,拿起你的书,挺直你的腰板,开始默读。
(生5分钟默读)
师:你大概知道了什么?
(三位学生回答,师提炼并板书:故事发生在1935年秋天;人物有老班长、“我”——小梁、两个小红军;啃鱼骨头、吃草根;钓鱼、熬鱼汤给我们喝;老班长牺牲了。)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梳理的內容,再说一下主要内容?
(生条理清楚地概括)
师:你看,像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我们抓住故事的时间、人物、具体事件、结局,就非常清晰地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么长的一篇小说,也是高年级学生第一次读到的长小说,在文本整体感知环节,我安排了快速默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并用最短的时间,教给学生最有效的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方法,这就是依据小说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在内容的纠缠下,迅速寻找一条最便捷的方法,理清故事的情节与线索。这样一来,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这样的教学,还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作为小说教学,“感悟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因而,我又安排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内心情感”的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师:这样一个舍己为人、心中有他人、伟大的老班长,作者应该还要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他。可是,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我”的心理,请到文中找一找描写我的地方?
(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寻找反馈。)
师:同学们找的真多,老师精选了其中的三处,自己读。(出示)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我端着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师:你觉得这些描写“我”的句子能不能
删掉?
(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拿出小组学习单,组长记录,其他组员说一说不能删除的理由,最后由组长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小组1:通过描写“我”,反映出老班长形象的伟大,进一步写出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小组2:删除了,就读不出“我”对老班长的关心,反衬出老班长形象的高大。
小组3:对“我”的描写可以从侧面看出老班长对我们的关心,这样的故事才感人,故事才具有可读性。
小组4:删除了,就体现不出老班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打动了“我”的心。
小组5:“我”的内心越纠结,老班长的形象就越感人;“我”越痛苦,越能凸显老班长伟大。
师:其实对“我”的描写就是反衬出老班长形象的高大,这种描写就是小说写法上的侧面烘托描写。
(三位学生朗读以上句子)
师:既然不能删,就写简单点。(出示)
我心里很难受,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
怎么……”
我端着搪瓷碗,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可是我的心里沉重极了。
生:这样就不具体了,作者心中的痛苦没有表现出来。
师:你看,作者就是应用这种夸张的写法,通过描写“我”的心理
活动,从侧面反衬出老班长形象的
伟大。
师:其实像这样的写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你能学着这样的写法,写段话,写出“我”内心的纠结、痛苦,反衬出老班长的伟大吗?
(师出示: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我呆呆地看着老班长,望着眼前茫茫的草地,我 。)
生:我心如刀割,早知道把秘密告诉他们俩人。
生:我的心如万箭穿心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很显然,以上片段从描写作者的角度进行层次性的把脉,对于描写“我”的内容能不能删除,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紧接着在不能删除的情况下将内容写简单并对比,最后再利用小说侧面烘托写法,写一写老班长牺牲时作者内心的痛苦。环节层层相扣,凸显了小说文本情节曲折、谋篇布局严谨的特点;小说段与段的安排呈现出的是结构。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反过来,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学生在一步步的教学中,深感小说的魅力。
如果这篇小说缺乏对篇章结构的把握,如果教学偏重于对词和句的分析,缺乏对篇章的宏观处理,那么,学生对阅读小说将失去趣味,将不能建立起文体意识。反之,则能从教小说很自然地过渡到教语文的境界,学生也能对经典文化进行感知和传承。
三
在同行的眼里,我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欢笑的人,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他们经常说,跟你一起,正能量满满。每每谈论起教学,谈论起对语文学科的看法,他們总会用这样的词语来评价我,诸如,“清新朴实的教学风格”“关注儿童本位”“关注文体意识”“充满诗意”……现摘录一二分享:
以设计取胜,以新颖见长,梁老师的《文成公主进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梁老师创设了讲故事、学故事、编故事三个学习活动,风趣幽默的点拨,积极适时的评价,创造性的引导,学生才会创造性地“发现”,学生“发现”才更具有灵气和活力。
——绍兴一教师
这是2015年5月我在绍兴诸暨的教研活动中执教《文成公主进藏》后,一位老师的点评短信。当时就是因为教学设计别致独特、关注言语形式、教学有效扎实而获得在场400多位中小学语文老师的热烈掌声。
梁鸯鸯老师做主题为《我的识字写字教学观》的教育讲座,从“实、趣、理、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那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实例,无不透露出梁老师的教学智慧,给人以启迪。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没有一个人早退,仿佛把所有听众都带进了汉语言识字写字教学的“真正殿堂”,让人受益匪浅。
——湖前小学新闻稿
这是2015年我基于“学为主”理念,做关于识字教学的讲座后,一所学校作出的评论。
其实,关于我,关于我的教学,关于我的语文课堂,还有许许多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行们的谬赞,是对我的鼓励,是对我这个潜心走在语文教学路上的人的一种包容。是的,同行们的赞赏,如阳光般沐浴着我,使我不至于在前行的路上失去信心。
从踏出师范学校的那时起,我被微风撞了一下腰,结缘语文;到现如今的我与清风做伴,沉醉语文教学。我想,未来的路很长很长,愿语文这缕清风伴我永远吧!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