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肥沃的土壤培育鲜艳的教改之花

时间:2024-05-07

于源溟

《夜莺的歌声》以“歌声”为线索,写了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的故事。他,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法西斯强盗。课文内容较长,但是“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可作为阅读指导的切入口。于是,为了体现长文短教,教学中,我以“歌声”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深入细读,感悟“小夜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一“循”歌声,品味对话语言

写第一次歌声响起的段落时,描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比较多,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了两次小夜莺的对话语言。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小夜莺面对德军的盘问作出的回答。在读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想象:小夜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然后,再细细品悟味其中的反问句——“怎么会就剩我一个?”,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小夜莺为什么用反问句来说话呢?把它改成陈述句写入文中行不行?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发现,反问句增强了语气,表达的效果要比陈述句更强、更为肯定,有利于迷惑敌人。学生通过朗读再次体会反问句的妙用。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为什么小夜莺在回答德军的问话时,还要加上麻雀、乌鸦等这些鸟,就直接说“夜莺只有我一个”不更简洁?使学生体会到小夜莺这样说麻雀、乌鸦是为了更好地麻痹敌人,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夜莺形象呼之欲出。到此,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表达之妙,也懂得了小夜莺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好在哪里。原来前半句巧设悬念,引起兴趣,后半句的回答响亮清晰,加在一起,是多么丰富而饱满的表达!这恰恰体现了课标中品味相关词句、体会表达效果的作用。

当德军问村子里还有没有人的时候,小夜莺不慌不忙地回答: “人呢?戰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了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此时的小夜莺是不慌不忙的神态,一个“不慌不忙”,写出了小夜莺的镇定自若。然后再体会“野兽来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野兽自然是代指德军侵略者。而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德军来了”?小夜莺正是凭借故作天真,巧借伪饰来答话,在不知不觉中戏弄、谩骂了敌人,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多么勇敢机智的孩子!接下来再品读,小夜莺为什么是“不慌不忙”地说这两句话?一个“不慌不忙”仿佛语言的桥梁,把要表达的意思一板一眼地说清楚,于是学生体会出小夜莺是那么镇定自若地、不慌不忙地表达对战争的憎恨与对敌人的愤怒。之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引导学生为第一次歌声题词,进一步体会小夜莺天真背后的机智,冷静背后的勇敢。

以上教学没有面面俱到,只是抓住了小夜莺的语言,体现的是如何长文短教,如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感情。至此,我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次歌声追问,此时如果让你为小夜莺的第一次歌声题词,那是怎样的歌声?我想,“勇敢”一词会呼之欲出。

二“循”歌声,品味人物动作

品味写第二次歌声的时候,先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看小夜莺的动作对应的是文中的哪句话,出示课文描写小夜莺动作的句子——“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我于是引导学生与画面对话:“情报的内容多重要啊!歌声响起就可以了,小夜莺胳膊为什么还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去掉这些描写部分行不行?”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漫不经心的动作,才让敌军觉得这就是顽皮的小男孩应该有的行为,从而放松了警惕,被引诱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敌军放松了警惕,走进了越来越密的树林里,小夜莺的歌声也就越来越响亮。此时,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这个看似顽皮、实则机智的小夜莺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作填空练习:丰富画面,发展语言,小夜莺还会做哪些动作呢?“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或者

,或者 。”这样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想象力。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表演朗读,把一个顽皮、好动的小男孩形象展现了出来。

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此环节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插图的机会,进一步丰富了小夜莺的动作,也明确了小夜莺歌声动作背后的信息和意义。

到此,再为小夜莺的第二次歌声题词,那是怎样的歌声?学生一定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勇敢的歌声,更是机智的歌声。

三“循”歌声,体会侧面描写烘托形象

因为第三次、第四次歌声是在同一情况下出现,重点写的是游击队员听到小夜莺第三次、第四次歌声后的反应。于是,教学的重点落在用文章的侧面描写来进一步烘托小夜莺的英雄形象。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弄清楚歌声代表“34个敌军”“两挺机关枪”等具体信息。之后我进一步追问:既然如此,就直接把答案写在这里嘛,为什么前面还要那么浓墨重彩地描写游击队员的表现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去读游击队员的话,在倾听中感受游击队员的话。你看,从游击队员的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歌声传递的信息,还体会到他们配合的默契,以及游击队员对小夜莺的喜爱。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性之美啊!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歌声的具体含义,还体会了情感。

到此,学生进一步懂得,歌声的含义并不一定要直接描写出来,通过对游击队员的侧面描写,同样可以烘托出小夜莺的形象。作者描写的精彩就在于,这样读起来,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循”着歌声,升华人物形象

最后,再指导学生把几次歌声的描写连起来读一读,学生不难体会到,小夜莺遇到敌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巧妙的安排,通报敌人信息正是他的职责。他是在用“歌声”这一特殊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敌人进行斗争。这样,学生对“小夜莺”的英雄形象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还通过与文章的开头比较,发现“前后照应”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结构。这样,学生对“小夜莺”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这节课上我紧紧抓住歌声这一线索指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长文短教,既感悟了“小夜莺”的形象,又体会了文章的表达特点和表达特色,较好地实现了用歌声这一线索串起小夜莺的语言、动作,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这节课就这样“循”着歌声,实现了文意兼得的预定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高新区奥体中路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