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倪水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学论著《学记》中就有“约而达,微而臧”的论述,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在不断做着加法,不断膨胀课堂教学容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消化不良的趋势,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辛苦。在倡导简约高效的年代,我们应该从烦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披沙拣金,力求切实又简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真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源。所谓“真实”,就是要找准课堂教学起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体现教学关系的贴切与相长,让课堂展现学情;摒弃“优生撑场面,差生当看客”的课堂表演,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求真地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摘得学习的果实。
比如阅读《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笔者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一段描述的草原景色,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呢?从何而来?这儿好像没有转折关系。对,学生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阅读困难。于是笔者查阅了老舍先生的原文,原来《草原》的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此时的我才蓦然醒悟,原文中老舍写景,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的,没有了原文中的第一句,“而并不茫茫”这句话就让人感觉有点唐突,有点意思不明。教学时,当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阅读疑问时,笔者出示了原文开头,帮助学生感受与体会,让他们慢慢享受到了阅读的真正乐趣。
朴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根。所谓“朴实”,就是要走课堂教学短程路线,用最简朴且又科学的教学手段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课堂返璞归真,让语文课有家常味,走上回家的路。这就更需要教师蹲下身子,由浅入深、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课文。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总让人感觉朴实无华、自然本真。朴实到一个字的书写,自然到一句话的读通。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于老师先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观察老师板书后书空课题,并作具体指导:“圆”写得潇洒一点,“的”写得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横长一点。于老师在写字教学中,通过“自身示范—巧妙点拨—学生练写—评价优劣”将写字指导落到实处。再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于老师请一位女学生读第一段。当她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这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遍她虽然读流畅了一点,但又丢了字。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不敢再读了,想坐下。于是,于老师摸着她的头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读一遍,然后重读。相信你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就这样在第八遍中,这个女生终于读得流利了。这个朴实的指导过程,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耐心和对学生真实发展的热切期盼。
扎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脉。所谓“扎实”,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互动,广阔的教学视野,让课堂丰满高效。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的“嘎羧挖坑”这一段落时,学生往往会对这个“挖”字忽视不见,使之成为阅读的盲点。在解读文本时,一位教师紧扣“挖”,通过品味“挖”的内涵,深究“挖”的缘由,留住“挖”的意境,把散落的嗄羧的行为连成一片,用语言文字构筑了一条生命运动的轨迹,扎实无痕。
当然,扎实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对人文性的过度挖掘,非语文教学的本体,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更不能过分夸大,否则又会走上少、慢、差、费的老路。
“真实、朴实、扎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彰显语文本色,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无论是课前交流、新课导入、课堂提问还是教学拓展,都简洁明了,浑然天成,其背后是对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深刻了解学生、深刻理解教学载体和精妙运用教学艺术的要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接地气的语文教学,才是高效语文的
基础,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