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俞慧琴
预学单,作为一种新兴的预习载体,已越来越多地被一线教师所认可,广泛运用于各类学科教学中。预学单的运用,不但提升了预习效率,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由“先教后学、边教边学”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转变。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新生教学资源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下面笔者就预学单在实践运用中的利与弊作几点理性分析。
一、预学单,让预习的“春天”不再远
预习,作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不言而喻。重视预习,已成为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共识。在课前布置一系列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是教师干预预习的基本方法。但长久以来,这种机械单一、缺乏操作性的预习手段已越来越不受学生所重视,预习也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预学单的出现,无疑让抽象笼统的预习作业有了具体形象的载体,每课一单的预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的导学问题具体明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学生一目了然,使预习不再无章可循。同时预学单以其简约清晰、新颖生动的设计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预习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春天”。
下面是一份传统的中年级预习作业与针对一课一单设计的预学单的对比:
传统的中年级预习作业
语文新课预习要求
1.读课文3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标好自然段。
2.画出带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给认读字注音。
3.词语手册中的词语和解释读2遍,完成举一反三。
4.积少成多读3遍,博学广闻读1遍。
针对一课一单设计的预学单
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预学单
熟读课文3~5遍,我能完成下面的任务,看我的!
第一关:字词我会认
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还能借助工具书弄明白生词的意思。
钥匙 趁着 邮票 凉爽 柿子 菠萝 喇叭 衔来 衣裳
五彩缤纷 扇哪扇哪 频频点头
2.看我露一手,我能把本课的生字写正确,并努力写规范。
第二关:课文我会读
1.现在我已经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而且还发现课文有一些句子写得很美。瞧,我都已经在课文中把它们画下来了,我还要试着背下来呢!
2.这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主要是从( )、( )、( )、( )这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老师帮助才能解决
。
第三关:课外学习我最棒
最后,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我搜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诗句。
前后两份预习作业一比较,不难发现预学单是基于文本、基于学情的一项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作业,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更符合“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解决了过去传统预习的种种弊病。
1.和“无效预习”说再见
纵观当下教学之预习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现状一:伪预习。教师提预习要求,无实际内容或有内容却操作性不强,学生对预习置若罔闻,除一些学习特别认真的学生外,很多学生对预习草草了事,顶多课文读上一遍,如此预习名存实亡。
现状二:过预习。对于预习,没有教参的引导与约束,有的教师将预习作业无限扩大,从识字解词、读文概括,到批注摘录、提问查找等一系列学习任务一股脑儿推给学生,学生负担加重,苦不堪言。
现状三:机械预习。预习该做些什么,教师在开学初就统一布置,每课都一样,无非就是读课文、认生字、提问题等,上面呈现的这份传统预习作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对于这种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索然无味,加之教师检查评价的滞后或缺失,使得预习更无效率可言。
这种种现状,使预习在教学中始终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中,预习应有的作用也未能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而针对每课教学内容设计的个性化预学单,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而言,它既贴近学生,又亲近文本,让预习这项原本枯燥乏味的作业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有趣起来。如上面《秋天的雨》一课的预学单,教师从“字词我会认”“课文我会读”“课外学习我最棒”三大板块,对识字、读文、积累三个方面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难易程度的预学作业。这样的作业既立足课堂,又延伸课外;既符合学段课标要求,又顺应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对学生群体的统一要求,又尊重不同学情的存在。这无疑扭转了过去无效预习的僵化局面,使得预习也生动活泼起来。
2.为“先学后教”作导航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即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先学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一种“让学于生、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
预学单的出现,首先赋予了学生“先学”的具体内容。过去教师让学生“先学”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这使得“先学”难以落到实处。而有了预学单这个载体,教师可以将“先学”的要求具化为一个个问题、一道道题目,引领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预学学会一类课文的预学,最后学会自主学习。这便是先学后教的最终目的。其次,预学单提供了教师“后教”的重要资源。预学单不在于学生人人都出色完成,重要的是通过预学单,暴露一些问题,反映一些学情,从而生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四下《花的勇气》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先交流反馈课前预学单,当交流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项预学作业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预习课文后你是怎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师指了一位概括过于具体的学生来回答)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写得太长了,很多内容显得太啰唆。
师:你的意思是概括课文内容要——简洁。(板书:简洁)再请第二位。
(这回,教师叫了一位概括不完整的学生来说。)
生:我认为他的概括少了结尾,显得不完整。
师:也就是说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做到——完整。(板书:完整)
师:简洁、完整,这是我们概括每一篇课文内容都必须达到的两个基本要求。其实,概括课文内容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具体课文我们要具体对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的一点就是课前有一段导读提示。
(师出示导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导读提示,找一找哪一句话在提示我们可以这样去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师:快速找到文中这四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画下来。(板书在黑板上)
师:读一读课文写这四种心情的前后内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失望”,为什么“遗憾”,又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用文中的词或句子回答。
(在师的点拨下,生找出了以下关键词:
绿色泛滥 失望
花没冒出来 遗憾
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
师:借助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师的指导下说得简洁、完整)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预学单提供的学情,将学生在预学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太啰唆和不完整,充分暴露出来,然后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借助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建立在学生起点上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预学单,想说爱你不容易
预学单的出现,使预习这个细小的日常教学环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教师需要钻研文本,做足备课功夫,以设计符合文本特点的预学作业;需要以明确详尽的学习任务代替笼统模糊的口头布置;需要通过对预学单反馈情况作分析梳理以了解学情,把握起点。这样的改变,于生,于师,都是受益匪浅的。但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设计、使用预学单这一新的预习方法时也遭遇了种种的“伤不起”。笔者以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时间之耗
作为教师,估计很少有人会去统计学生完成一份预学单将花去多长时间。对于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预学单,我们尚且不去计算,何况是一份设计精细、内容全面的预学单呢?
这是六年级课文《云雀》的预学单,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涵盖了本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1)基础知识。包括对6个易读错字进行辨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6个相关汉字,找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4个词语,写出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词语。
(2)阅读思考。包括3个问题:你认为,云雀是怎样一种鸟?为什么把“云雀”尊为“国鸟”?全文共5个小节,你认为哪个小节最重要,为什么?在这个小节中,哪些词句值得品味?举一两个例子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用。
(3)背景资料及拓展阅读。
包括作者简介、对云雀的介绍、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致云雀》。
仔细一数,这份预学单的问题不下10个,呈现在纸上也该有满满一页,教师设计的精心可见一斑,但在惊叹教师设计功底之余,我们想过要完成这份预学单的学生吗?他们将会在这上面花多少时间?
原本的课堂时间被部分转移到课前,时间的延伸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轻负优质”不是背道而驰了吗?教师在设计之初,是否该更多地为学习者所考虑?当然也有不少教学专家提议将预学这项任务放到课堂中完成,这样做理论上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实际操作效果又有待检验。当然,在这里我们还仅仅只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又何尝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呢?
2.驾驭之难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先教后学”,教师一人指挥,学生众人呼应。而基于预学单的“先学后教”无疑来了一个大逆转:学生众人出战,教师一人应对,这是对教师能力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需要具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进而设计有效的预学单,并对预学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应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并及时加以干预调控;教师需要有坦荡的胸襟和包容的姿态,能对学生课堂中的“突发奇想”和“旁逸斜出”给予充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文档处理能力,以便设计出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预学单。
3.反馈之累
预学单所提供的学情要成为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全在于教师后续的梳理、分析和反馈,这无疑是一项耗时、耗力、耗心的工作。我们不难想象教师为批阅、反馈一份预学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无法想象要是每一篇课文都如此,带给教师备课的负担究竟有多大。
围绕预学单的思考和困惑还有很多,如何使设计更简约?如何让操作更简便?如何更能凸显“以学定教”?如何在体现“每课一单”个性化的同时找到共同点?这将是值得我们且行且思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