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包林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别饿坏了那匹马”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原来没有马”
1.根据课题猜内容
师:咱们是五年级的孩子,今天一起来读一个六年级课本中的故事——《别饿坏了那匹马》。知道了故事题目,谁来猜猜故事的内容?
生:有一匹马,它饿坏了,想办法找吃的。
……
2.带着猜想默读
师:(下发课文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拿到课文纸之后带着我们的猜想开始默读。
3.读后交流:原来没有马
师:那匹马饿坏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故事中根本没有马。
师:是啊,其实根本没有马。课文中哪一个语段清楚直接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生:课文第24自然段:“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师组织生朗读,体会“我”内心的震惊。)
4.自主学习
师:其实除了这一段之外,作者在故事中早就暗示了没有马,当你第二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一定会特别留意这些暗示。发现了就把它们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学习小组一起交流这些暗示,然后组内分工,等会儿请你们做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看哪些同学有做老师的潜力。
(学习小组交流准备,师巡视指导。)
6.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请你们做小老师,上台把你们的发现和理解讲给同学们听。
小老师1:我想讲一讲第15自然段。“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从“茫然的眼睛”这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妹妹碧云被哥哥的话弄糊涂了,好像在说:我们什么时候有过马了,要马草干什么?
小老师2:我补充一下,碧云并不知道残疾青年是为了让“我”继续看书而故意买马草,所以她听了哥哥的话很茫然。
师:这两位小老师抓住“茫然”这个词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你们觉得讲得怎么样?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请小老师把刚才的发现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茫然)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暗示,还有其他发现吗?
小老师3:我来讲第二处暗示。大家请看第21自然段:“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在这里,残疾青年很着急,他身体不方便,所以用双手拼命地摇轮椅想拦住“我”。如果屋里有马的话,他就不会这样了。
师:因为没有马怕被发现,所以很着急。小老师讲的内容,有同学也想讲一讲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也是在吓唬“我”,让“我”不要进去。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事实上没有马,所以他要吓唬“我”?
生:是的。
师:小老师,这位同学讲得如何?
小老师3:嗯,他讲得也对。这个内容待会儿我们小组成员也要讲到的。
师:好,我们暂停一下,先请你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生板书:拼命地摇)刚才小老师讲到的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非常好地表现了残疾青年的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出示课文第21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一段话中除了非常明确地写到的“急”字之外,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着急?小老师能不能把机会让给同学们,请你来指名发言。
小老师3:好,请朱涵佳。
朱涵佳:我认为“拼命”这个词也写出了残疾青年的着急。他如果不是很急的话,是不会“拼命”的。
小老师3:蔡逸瑶。
蔡逸瑶:我从残疾青年的语言中也看出他的着急,他的语言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这个发现非常厉害,关注了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小老师3:周铁峰。
周铁峰:我对蔡逸瑶有补充。用了感叹号,感觉是一种命令的语气。
师:讲得真好。
小老师3:杨玲俐。
杨玲俐:刚才第23自然段里,作者用了“喊”这个词,一般我们都写“说”,他是“喊”,说明心里很着急。
师:好,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把第21自然段稍稍改了一下,你觉得这两段话,哪一段显得更着急?(课件出示)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急了,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别别别……碧云!碧云!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生:第一段是把说话的提示语放在中间,第二段是把提示语放在前面,感觉第一段更急一些。
师:你关注了提示语的位置。谁能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明白一些?
生:第一段一开始就是他的话,这有点脱口而出的感觉,所以显得更急一些。
师:原来语言的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差别。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生朗读)
师:我们请小老师继续上课。
小老师4:我还想再讲一讲第23自然段。“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不仅是用了两个感叹号,而且也把“回来!”放在了前面,提示语放在了中间,表示他非常着急。这都暗示了他家根本没有马。
师:真好。请你把关键词写上。
(生板书:“回来!”)
师:关于文中的暗示,四个小老师还有其他发现吗?(生摇头)那请下面的同学来补充。
生1:我想讲第13自然段: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里有两个词:“一愣”和“一亮”。他“一愣”可能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个孩子为了看书这几天去扯马草了。“继而眼睛一亮”是他想到了可以找个借口帮忙。
师:他找的借口就是——
生1:我家有一匹马,把马草卖给我。
师:他从“一愣”“一亮”两个神态描写中,读懂了作者的暗示。小老师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吗?
小老师4:有。
生2: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残疾人,残疾人是不能骑马的。
师:哦,你觉得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一种暗示。小老师评价一下。
小老师4:我觉得讲得有道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他的妹妹也可以骑马,帮哥哥做点事。
师:哦,家里人也可以骑,不一定是自己骑。
生4:残疾青年是靠摆书摊谋生的,养马有什么用?
生5:我觉得养马不一定是骑的,可以养好了卖掉。
师:嗯,不卖掉当宠物养也行。
(生笑)
师:应该说,刚才这位同学讲得有些道理。
师:现在我们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把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梳理一下。我说上半句,请同学们说下半句。(用“因为……所以……”句式与学生合作梳理板书)
师:作者在故事中做了很多暗示,在写作中我们把这些暗示叫作“伏笔”。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
(生读)
二、 “我就是那匹马”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你看,阅读就是这样有趣,有时候就像是在当侦探,探寻作者藏在文中的秘密。这样的阅读你喜欢吗?(生:喜欢。)那你觉得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生1:没有马,残疾青年为什么要编这样一个谎言?
师:这个问题我再给你补充一下: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吗?
生:有。
生2:课题为什么是“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多次啊。同学们请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这里藏着一个问题:“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生3: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人物,比如“我”是个怎样的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挺会学习的,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把问题择要板书)
2.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先把思考择要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然后小组内分工,等会儿做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
(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我们先请这一组的小老师给大家讲课,掌声有请。
小老师5:我们研究的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第4自然段的……
师:(插话)能不能先总的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小老师5:我们觉得是因为“我”看书十分投入,那种看书的渴望让残疾青年很感动。
师:这是你们一个总的观点,继续讲你们的发现。
小老师5:第4自然段中:“我泪流不止。偶然抬头拭泪时,我瞥见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我泪流不止”说明作者看书十分投入,已经沉浸在书海之中了。
师:同学们,小老师抓住 “泪流不止”这个词来说明“我”看书的痴迷。对于这一点,有同学要与小老师对话吗?
生1:如果“我”不喜欢看书的话,就不会对书中的故事泪流不止了。
生2:作者当时读的是《红岩》这部小说,他似乎已感受到了主人公江姐的痛苦。
师:是啊,“我”对书的热爱可见一斑。小老师,这两位同学讲得好吗?
小老师5:好。
小老师6:我讲的是第12自然段。这段里的“无奈”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我”卖不出马草的失落,卖不出马草就意味着不能去看书。还有前面写到“四处寻找买主”,也说明“我”当时的迫切心情。
小老师7:我要讲第1自然段,这里“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我”十分热爱读书。
师:有同学要作补充吗?
生:这段话前面的“流连忘返”这个词也能说明他很喜爱读书。
小老师8:我想讲第10自然段,从“我”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可以看出作者对看书的热爱。
……
师:好,这个问题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四位小老师。下面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哪一组小老师来讲?
小老师9:“别饿坏了那匹马”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说的,他让“我”把马草卖给他,这样说其实是想让“我”经常来他的书摊看书。
小老师10:第二次也是残疾青年讲的。他讲这句话是在暗示碧云赶紧把马草提进去,别穿帮了。
小老师11:我对第二次还有补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用说,他可能觉得碧云会说一些其他的话,他这样强调是为了不让“我”听到碧云说的话。
师: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这句话不仅是讲给碧云听的,还是讲给“我”听的。是为了让“我”进一步相信他家有一匹马。
小老师12:第三次是作者说的。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已经骗过了作者,作者这样说是表明他的一番心意。
师: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课题也是“别饿坏了那匹马”。你觉得用这句话作课题还有其他特别的含义吗?
生1:我觉得这匹马就是作者自己,如果他不能把马草换成钱,就不能去书摊看书,这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书的痴迷。
生2:“别饿坏了那匹马”还有一个意思是不要让“我”没书看。
师:“我”和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3:马离不开草,“我”离不开书。
师:草是马的食粮,书是“我”的——
生:精神食粮。
师:课题这样写叫一语双关。
师:接下来我们对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每人一句。
(生评价,略。)
师:下课。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