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顺学而导,何其美妙

时间:2024-05-07

俞慧琴

一次校级低段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执教《王二小》第一课时,随着教师深情的背景描述,一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响起,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歌声悠扬而又哀伤,不知不觉,学生的情绪很快被感染了,脸上变得严肃起来。这一切意味着学生已经被带进了教师所创设的文本情境中。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是让学生动容了,当教师读到“敌人来扫荡……”,底下几张小嘴轻轻地嘀咕开了:“‘扫荡是什么意思?”“我不懂。”“我也不明白。”于是,一下子好多学生都随声附和着。突然,坐在后排的丁丁(这个孩子是班里出了名的活跃分子)一下子站起来:“你们不知道,我知道。‘扫荡就是‘参观的意思嘛!”没等他坐下,教室里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有的甚至还笑得前俯后仰。看着教室里乱作一团,这位教师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而僵硬。我坐在下面着实替她捏了一把冷汗,她会怎么解决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呢?是直接当头一棒予以否定,(这在公开课上似乎不太可能)还是不去理会,讲自己的?

就在我胡乱的猜想中,教室里凝固了几秒钟的空气又在瞬间缓和了,那位教师的表情渐渐舒展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她静静地看了看学生,亲切地说道:“小朋友们,大家静下来,有问题咱们就解决!‘扫荡真的就是‘参观吗?从你们的笑声中老师听出来你们是不同意的,是吧?”学生连连点头,教室里似乎一下安静了好多。接着教师又问道:“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给‘参观找找朋友吧!”她随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参观——”“参观学校。”“参观工厂。”“参观博物馆。”……学生脑中的答案一个个蹦了出来。

“那你们换上‘扫荡再读读看。”“扫荡学校……”还没读完第一个词组,学生就连连摇头,有的还“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可见他们自己已经意识到“参观”与“扫荡”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于是教师开口了:“看来大家都明白了,‘扫荡和‘参观意思是不一样的。‘扫荡往往指的是敌人的一种破坏行为,而‘参观不是。咱们回想一下电视电影中看到的场景,敌人到了一个地方,他们会做些什么呀?”学生被教师这么一问,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会抢东西,会杀人,会放火烧,还会……”就在大家调动所有的记忆,回顾着一幅幅残忍的画面时,教师乘胜追击:“是啊,如此凶残的破坏行为,我们就称之为‘扫荡,这样的事情只有可恶的敌人才干的出来。带着你的理解一起读读这个词,把它印在你们的小脑袋里。”学生读懂了这个词,朗读自然是声情并茂,博得了听课教师的啧啧称赞。我还特别留意了刚才那个“惹事”的丁丁,他居然红着脸笑了,还一个劲地对着老师点头。

一节课有惊无险,精彩收场!课后,我反思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想到了两点:

1.错误——课堂精彩的生

发地

站在讲台上,作为执教者,我们往往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流畅的、顺利的。水到渠成的。坐在讲台下,作为听课者,我们也总是喜欢聆听到的课是舒服的、悦耳的、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不太希望看到旁逸斜出的东西、听到刺人耳鼻的声音,这仿佛成了和谐课堂的“不和谐音符”。可恰恰是这课堂中的嘀咕声、学生的意外错误却反映了课堂中最最真实的一面,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抓住它,便能收获意外的精彩。失去它,必将成为课堂的遗憾。

学生对“扫荡”一词的误解是一种真实的学习反应。的确,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那种战火硝烟、烧杀抢夺的战争年代已经离他们很远很远了,以至于他们无法正确理解那些渗透着浓厚历史意味、需要一定语境去领会的词语,“扫荡”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师在瞬间的思考后能引导学生给“参观”找找词语朋友,再用“扫荡”替换这些词后读读,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回忆电影电视场景再现那个战争年代来理解“扫荡”,最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去读去记这个词语,这一系列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不但分清了“扫荡”和“参观”的不同词义和词性,而且促成了学生对“扫荡”一词的全面认识、理解和积累。这位教师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她对“扫荡”一词的整个教学过程,更让我们领悟到了教学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变错误为精彩”的功夫。

2.尊重——师生和谐的润

滑剂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天真的孩子,因为是孩子,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粗略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他们想当然地脱口而出,不经意地想说就说。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面对这样的真实,我们是强行阻止,还是顺势引导?是训斥责备,还是循循善诱?这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师是否真正把尊重学生放在了心中,把学生放在了第一。

面对众多听课教师在场,学生毫无顾忌地嬉笑争论的尴尬情景,这位教师用她的沉着、机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她那静静的看、微微的笑、轻轻的说,不正流淌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宽容吗?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蹲下来”的勇气和行动,才能生发出如此巧妙的教学策略,最终让教学“化险为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以生为本的尊重,才能在课堂中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最终使师生“变尴尬为和谐”。

无论是对课堂的准确导向,还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我想都是因为教师身上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中静静绽放,那就是——教学智慧!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