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赛琴
【教学目的】
采用绘画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起夏夜的美丽景色,有层次地描述星星、动物、花草、月亮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要学写《美丽的夏夜》。这是一篇描写夏夜景物的文章。怎样写好它呢?我有两个办法,一是 “画夏夜”,二是“演夏夜”。我先来“画夏夜”。你们仔细看,我画下了什么?(在黑板一角画下一个不规则图案。随后说明“这是一颗星星”。并且问:“样子像什么?”)
(学生开始有点疑惑不解,好奇地看着黑板上的图形。可是当教师先说明“星星”,再提问“样子像什么”后,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纷纷回答:“像闪电”“像一把勺子”“像一把刀”“像烟斗”……气氛热烈起来。)
师:天上的星星是各式各样的。请各位同学也来画一画。这样,每组第一个同学先上黑板画,五秒钟画好,然后像接力赛一样把粉笔传给第二个同学,直到最后一位。每个同学都画一颗星星后,黑板就变成“星斗满天”啦。只是你要先想想,该画怎样一颗星星。(稍后,教师问:“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画不一样的星星么?
师:当然。不但和老师画的不一样,还要和同学画的星星形状都不一样。好好想想啊,画怎样的星星?(学生正思考着,教师走向座位,轻声提问学生:“你画了啥样子的星星?”学生起身和老师“咬耳朵”,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而教师却有意大声说“啊!想得真有趣!”引得其他学生好奇猜测。一分钟后,各组学生以接力赛形式依次在黑板上画星星。学生上上下下川流不息,煞是热闹。大约两分钟后,黑板上画满各式各样的星星。)
师:(指着黑板问)这片“天空”怎么样?
生:(迟疑一下)星星漫天,浩瀚无际。
师:(转身板书“星空”)请大胆想象,此刻你正坐在哪里观赏这片星空?
(学生似乎有点不解。当即,教师果断地喊出口令:“全体起立!走出座位,自己找地儿,1、2、3——坐下!”学生嘻嘻哈哈地席地而坐,多数学生坐在黑板前,也有的坐在座位过道,还有的坐在桌面上。)
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坐在哪里观赏星空呢?(板书:坐哪里)要各想各的,各说各的,自言自语地说说。
(学生纷纷回答:“我坐在草地上……”“我坐在柔软的沙土上……”“我坐在公园亭子里……”“我坐在茂盛的大树下……”“我坐在房顶……”“我坐在秋千上……”答案不一。)
师: 现在夜色浓郁,四野宁静。请大家注意倾听自己的心跳。好,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了。此外,再想象,你似乎能听见什么声音?(板书:夜深人静 )
生1:能听见水滴答滴答的声音。
生2:树叶甩来甩去的声音。
师:(竖食指贴住嘴唇,示意“要安静”)是啊!夜深就会人静,静得能听见最细最轻的声音。请大家仰望着“浩瀚无际的星空”,低声回答我,星星多不多啊?
生:多!数也数不清。
师:星星美不美?(板书:星星多而美)
生:美!
师:请细细看看星星的形状,很有趣呢。它们的形状让你产生想象,一颗颗星星像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像一道闪电!像一只袜子!像一把勺子!还有的像茶壶!一朵小花!一个海星!……)
师:哦!星星很美。请大家回到原位。
(学生纷纷坐到座位上。)
师: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动物们乘机热闹起来。先来听听蛐蛐是怎么叫的?(教师信手一指一组同学)来!你们这群蛐蛐先叫唤叫唤,给夏夜添些音乐。(板书:动物音乐会 )
(那组学生“蛐蛐——蛐蛐”地叫起来。有一个学生大叫:“老师,还有鸟叫。”)
师:是呢,现在我们就来开一个动物音乐会。这一组学猫叫,这一组学狗叫,你们一组学青蛙叫,加上蛐蛐,很热闹了。先自由地学着叫唤叫唤,看哪一组是小动物达人?预备——叫!
(教室里顿时闹成一团,这里“喵喵”,那里“汪汪”,还有“呱呱”和“蛐蛐”。学生们相互笑着,各种“动物”叫个不停。)
师:(示意打住)各位“动物”,请服从我的指挥表演“音乐”。我说“远”,你们叫唤的声音就要“远一点,轻一点”,我说“近”,声音则要“响一点,猛一点”。先请“青蛙”们做个示范。
师:各位“青蛙”准备好了吗?看老师的手势,听指挥,“远——”
生:呱……呱……呱……
师:近一点。
生:呱!呱!呱!
师:再近一点。
生(用力地):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好!青蛙组叫得顶呱呱。以下,小狗组、小鸟组、蛐蛐组都准备好,根据老师指挥,留心先怎样叫,再怎样叫,后来怎样叫,要叫出层次和花样来啊。
(学生开心地转变成小动物角色,教师指挥着他们轮着叫唤,再此起彼伏地相互呼应,声音先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先由急到轻,再由轻到急……学生很投入很快乐地叫唤着,俨然是在排练一场音乐会。)
师:叫得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思考:要写哪些内容?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作要注意什么?想好就动笔。时间13分钟。
(板书呈现的写作脉络十分清晰,再加上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学生明白描写星星的多和美能突出夏夜的安静,也明白描写动物的叫声能表现夏夜的热闹。此外,教师还强调写作时要注意多分小节。随后,学生伏案奋笔,多数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写作。)
第二课时
师:继续感受夏夜。请想象:一阵风吹过来……哦,谁上黑板来画一画风呢?
(一生走上前来,在大家的注视中,他先是画下一棵向一边倒去的树。)
师:这位同学没有直接画风,而是画了树。可是,我们明显感到了风正吹过来,树枝正在摇晃,这叫衬托法。谁也来运用这个方法,画一画小草?
(又一生画下两丛草叶,各自往左右倾倒。最后在黑板一角斜着画下有力的两道斜杠,以示“风刮过来了”。)
师:我请两个同学来表演风中的花朵。(叫起两名学生站在讲台前,转身问一名学生:你是含苞欲放的花,还是已经盛开的花?那学生答道:“我是盛开的花。”教师又打趣地说:“你这朵花是在风中盛开的吗?”那学生爽快地说:“是的。”教师又问另一学生:“你是怎样的花?”那学生答道:“我是花骨朵。”教师又问:“花骨朵在风中有什么表现?”那学生笑着没有回答。)
师:(又叫起两名学生,让这四名学生确认所要扮演的角色。)好啊,我们来观看这些“大树、小草、花儿”在凉风中的奇异表演。(又对他们说“当我们全体同学“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刮风时,你们这些“大树、小草、花儿”就要开始表演啦!四名学生笑着点头。)
师:(面对全体)好!老师说“风刮过来啦”的时候,所有同学就一起喊“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刮风,同时仔细观察“大树、小草、花儿”的出色表演。
生: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讲台前的“大树”“小草”“花儿”开始表演了,“大树”把手用力往左右伸展,似乎展开很大的树冠。手臂和五指还不断地颤动,表示“风吹来了”;“小草”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地摇摆,表示“前俯后仰”;那朵“盛开的花”正一点一点地展开双臂,表示“绽开”,而“花骨朵”只是使劲晃动。)
师:“大树”“小草”“花儿”的表演很生动。请愿意挑战这些“大树”“小草”“花儿”的同学起立。然后,我指挥剩下的同学“刮风”,你们就得演出“风吹草动,树起舞,花绽开”的情景。好吗?(生:好!)预备——起!
(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说“风刮过来啦”,学生便一次又一次地“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喊起来,扮演“花草树木”的学生站起来开始舞动,各有各的姿态、表情、动作,虽然不知道他们演的是什么意思,但从投入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正在表演夏夜风景。大约一分钟后,学生嘻嘻哈哈地结束表演。)
师:(采访大树)风刮过来啦,大树,怎样了?
生:树叶飘落,枝干摇晃……
师:(采访小草)风刮过来啦,小草,怎样了?
生:前俯后仰,都贴着地面了……
师:(采访花朵)风刮过来啦,花儿,感觉如何?
生:凉爽快乐!绽开花苞……
师:好!如果请大家把这些花草树木的景象用并列的三个小节写出来,每一小节开头都可以写同样一句话,再加上象声词,可以吗?
生:(异口同声)可以。
师:对,谁来画月亮?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弯朝着左边的钩月,还在月牙上画上笑脸。)
师:画得真好!这是一弯新月,一弯有表情的新月。
生:月亮在笑呢。
师:这弯新月是怎样的?
生1:弯弯的,像把镰刀。
生2:像眉毛。
生3:像一个钩子。
生4:像一只小船。
生5:像豌豆!
生6:还像牛角!
师:像得很呢!这是一弯新月,它朝着左边,如果是朝着右边,那叫残月。这新月像什么呢?好!新月为什么笑得那么高兴?请结合当时的情景来想象。
(学生想了一会儿便陆续回答:它看到美丽的花草树木的舞蹈;它听到了悦耳动听的叫声;它被风吹得很凉爽呢。)
师:对!请问,能不能将月亮的样子和表情,以及内心写进文章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整理写作提纲:(接住上节课所写的内容),继续要写的内容有:用并列的段落,写出阵风中花草树木的动态;采用拟人句式写出月亮的样子、表情和内心。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师:那就快写吧。
(学生写作,教师边巡视边在学生的作文上画下红色波浪线,并且与学生低声交谈。15分钟后,多数学生基本完成写作任务。)
师:多数同学已经完成写作任务,少数没有写完的请在课余抓紧。下课!
【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的内容是学习描写“夏天夜晚的景物”。课堂教学活动自始至终以“绘画”为主线,可以称之为“绘本作文”,也可以称为“游戏作文”,因为“绘画”中有“游戏”。
我在开始讲课时就告诉学生:写好本文要用到“画”和“演”两种方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因为我在乎:(1)学生是否能够进入“教学境界”;(2)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活动写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的文章。
我很清楚,不但要将教学活动设计得让学生“快乐”些,还要把写作的内容塞进活动中去,在形式和内容一致的情况下,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有以下三个亮点:
1.引领作画。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观察“星空”的快乐情绪,我领先一步,先行在黑板上画下一颗形态鲜明的“星星”。这“宕开一笔”为学生拓开了“想象云天”的基础。当黑板上满满地出现所有学生亲手画下的各式星星时,想象的快乐思绪就汩汩而来了。
2.体验角色。
课堂上,我用尽心思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快乐。
比如:我要求学生随意地坐在地面上,想象自己在何地抬头看“星空”(画满云朵的黑板)。学生们怎么会不感到新鲜有趣呢?
又比如:我要求一半学生扮演“风”,夸张地喊“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 另一半学生扮演“花草树木”表现出“享受凉爽”的意思。“大树” 在阵风中舒展、摇晃;“小草”在阵风中颤抖、仰俯。它们夸张地钻到桌子底下,表示“恨不得钻进泥土里”。如此夸张的戏剧动作怎么不令他们感到“好玩”呢?
事实上,学生在体验景物的同时,脑子里已经想象出一棵大树、一丛小草的鲜明形态,写作情绪已经激发出来了。
3.模拟声音。
夏天的气象特征是有声有色。因此教学活动现场是不能够没有声音的。
我想起了夏天夜里小动物的生动叫声。备课时,我曾经考虑采用“录音”制作出虫鸣、蛙叫、犬吠的声音,但很快就被否定了。理由是:其一,让学生旁听动物“录音”,学生缺乏对声音变化的体验,写作成文字有一定困难。其二,请学生模拟动物的叫声,在课堂上会营造出快乐的气氛。重要的是,我可以“指挥”这些“动物”表演出“音乐会”的层次和高潮,和文章内容的详略高低吻合起来。其三,我内心里希望作文教学设计少些“洋气”,多些“土气”,希望形成“随心拈来,徒手一绝”的教学风格。
在课堂上,学生开心地转变成小动物的角色,在我的指挥下,他们先轮着叫唤,再此起彼伏地相互呼应,声音先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先由急到轻,再由轻到急……学生很投入很快乐地叫唤着,俨然是在排练一场音乐会。我内心非常得意。
教学中的“快乐”活动是有意义的。
首先,“快乐”设计的要义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单一地让学生“高兴”,甚至“得意忘言”。文章的写作内容有什么要求,就要把含有“快乐”因素的教学活动与写作内容吻合起来,让学生在其中摄取到写作素材,甚至形成构段谋篇的写作思路。
其次,“快乐”设计的形式要简明活泼,不追求花里胡哨,搞得学生云里雾里的没有了方向。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来呈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应该的,但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反而成了“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了。
(责任编辑 刘忠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