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习作教学就是一次抵达

时间:2024-05-07

吴勇

一堂习作课的成功,从显在的层面讲,应该有好的现场教学效果;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野来看,应当有真实的写作内容和教学内容存在;从学习个体可持续性方面来看,还要关注儿童对写作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才能使本次教学成为一次充满“实效”的抵达。

一、“为什么写”:抵达儿童心灵需要

儿童怕写作,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习作教学与自身没有关联,是一项繁重的心灵和体力劳动。最好的习作教学,就是指向儿童的内在需求,使之产生心灵的“牵挂”。因此,习作教学应当从儿童当下的内在需求出发,借助言语交往达成他们自身的意愿,这就是笔者倡导的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习作指导课《我要……》就是面对儿童的内在诉求,引导他们借助言语“说服”他人,来满足自身的意愿。

作为生活中的人,对现实和未来都充满着各种希冀和渴望。特别是儿童,由于处在成人的“摁绑”之下,其内在欲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习作教学就是在儿童和成人之间架设一座言语桥梁,写作就是一次“开闸放水”,写作就是一次书面语言“说服”活动,写作就是将“说服”的知识和技能与自身意愿融会贯通,让自己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获得读者(听众)的认同和许可。“说服”功能一旦引入习作教学中,它的内在品质就会发生本质变化:写作不再是教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而是儿童为实现自身愿望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教学不再是教者的自说自话,而是对于作者的表达困境有所作为;作者不再是被动地达到教者的需要,而是主动满足读者需求。

“说服”功能为本次习作教学孕育了动力,让“教”纲举目张,一目了然;让“学”目标清晰,言说针对。因此,本次习作教学来得不矫情,教得不唐突,学得不多余,让在场的每个儿童都积极响应,乐于表达。

二、“写了什么”:抵达儿童当下生活

习作教学走向儿童,最紧要的就是抵达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去引导儿童为展现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写作,这样的教学才会“接地气”,才会从根本上“撬动”儿童言说的欲望。习作指导课《我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习作:第一次习作是片段练习——运用其中一个说服方法写一段“说服”语;第二次习作是整篇练习——使用两种以上的“说服”方法,将自己的一次“说服”经历写下来。“说服”是儿童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场景,向父母、向老师、向同伴,由于缺乏方法、技巧,“语力”不足,常常导致事倍功半。而本次习作,让儿童的言语表达在“说服”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下,信心大增,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书面言说的尊严和荣耀。

第一个层次是片段练习,这是儿童初次运用说服技巧进行的“牛刀小试”,着眼于重点段落铺陈,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整篇练习,是一个完整说服过程的真实再现,一方面是片段情节的再继续,使故事“曲折化”。因为现实生活中,说服不可能一次见效,常常需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另一方面是片段故事的再完善,补充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使之“完整化”。

第一次习作,是体现教学生活的真实;第二次习作,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教学的步步为营、逐层深入,又呈现了“说服”这一习作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形。

三、“教了什么”:抵达儿童表达困境

一堂习作课是否有真实的指导,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是“具体而真实的文体写作知识”。“写作知识”教学是一堂习作课的重要作为,也是解决儿童写作困境的重要手段。

习作指导课《我要……》针对儿童“说服”言说的困境,力图在知识和技巧方面给予儿童“说服”真实的支持。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儿童明白,“说服”有“表情”“动作”“语言”三种方式,而本堂课以“语言说服”为重点,借助“广告”与儿童展开对话,现场生成“良性循环法”“立竿见影法”“众口一词法”等,为儿童习作提供技术支撑。在教学的尾声,我采用了“口诀”的方式,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和提升:“说服别人有礼貌,神情动作不可少。以理服人要有招,直到愿望达成了!”

四、“怎么来教”:抵达儿童文化窗口

知识教学让习作教学充满“技术含量”,而怎样教知识,则是一项“艺术活”。在习作指导课《我要……》中,知识生成主要从三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次,漫画生成。出示网上流行的漫画《跟老爸要零花钱的步骤》,通过阅读、猜猜、拓展等方式,与儿童讨论出“说服”的三种方式:表情说服、动作说服、言语说服。漫画活泼动感、寓意丰富,能吸引儿童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创生习作知识热情。

第二层次,广告生成。广告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借助广告语、广告视频、情境模拟三种方式,探讨隐藏在广告中的说服“秘密”。从“蓝天六必治牙膏”的广告中,生成“良性循环法”;从“达克宁喷雾剂”的广告中,生成“立竿见影法”;从学生“相互推荐一本书”的模拟情境中,生成“众口一词法”。这三种言语“说服”方法,是儿童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但是却处于没有抽象化、知识化的“愤悱”状态,借助广告创设情境,促使知识呼之欲出,鲜活生动,让在场的每个儿童喜闻乐见。

第三层次,相似唤醒。教师承认在场的每个儿童都是“说服高手”,每个儿童都藏着说服他人的“独门绝技”,给他们搭台展示,让他们相互切磋,这正适合儿童的表现欲。在广告的启发下,孩子们情趣盎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说服”知识的创生中,“恶性循环法”“优点罗列法”“强烈对比法”“设身处地法”……此时,儿童成了知识生成的主体,教学也由此进入到高峰体验状态。

成功的习作教学、知识教学一定不是“告诉”,而是师生在儿童文化的情境中“共生”。因此,知识充满着儿童气息,饱含着儿童文化味道;因此,知识能够与写作内容相融相渗,成为本次习作文体样式上的结构性支持。

五、“教得怎样”:抵达儿童言语成长

一堂习作课的实效不在于课堂的热闹氛围,而在于儿童言语和精神的真实成长,这是考量每次习作教学成效的基本逻辑思路。因此,一堂习作课,必须安排写作环节,特别是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片段训练。在《我要……》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安排了如下写作环节:

(1)选择一个你最擅长的说服技巧进行说服;(2)为了让说服更成功,可以在说服过程中加入一些动作、表情来辅助;(3)比一比:谁最能以理服人,谁最能以情动人,谁是我们班的劝说高手!

在儿童完成习作后,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说服”情境,进行现场说服,力求让在场的每个儿童成为读者,参与到习作的品评中,切实做到没有最好(因为功能对象不同,理所当然会对功能言语产生不同的反应),只有更好(力求让自己的表达“服人”“动人”,无限逼近追寻的“语用”价值)。如果对方能满足作者的意愿,说明说服语写作成功;如果对方不能满足作者的意愿,说明说服语的表达中还有缺陷,随即当场进行修改和补充。在一堂习作课上,要切实做到教与学的一致性,即教什么,就写什么,最后评什么。在这样的教学检视中,儿童的言语被置身于现实的功能交往平台上,评价只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教学内容的落实性,二是“语用”的畅通性。

抵达儿童言语和精神的习作课,必先是一堂充满实效的习作课。它一般包含五个要素(见下图),其中“为什么写”不仅是教学起点,更是贯穿教学过程,抵达教学终点,使整个习作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旺盛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深知,这个习作案例是我倡导功能性写作的开篇,并非尽善尽美,作为教者,不能自迷自恋,还需要从不同的教学视野来进行观照;我深信,一堂走向实效的习作课,不仅要让在场的每个儿童获得言语的技能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在场的每个儿童产生持久的写作兴趣,享受到言说的尊严和自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