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他人的课堂里成长自己

时间:2024-05-07

王晓伟

【摘要】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和促进教师成长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为目的。在课堂观察中,教师要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在他人的课堂里“成长自我”或者“成为自己”。

【关键词】课堂观察 视角 发现 见解 自我成长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课堂观察不在于获得一种结论,而是为了促进课堂的改变。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和促进教师成长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为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教学。

核心素养的提出,赋予美术课堂新的内涵,也引发了美术课堂教学价值、理念、目标、行为等一系列的改变。而课堂观察,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从观察他人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实践知识,从而改善自己,成长自己。

从走进他人的课堂,到走出他人的课堂,我们都应该自问:我从他的课堂得到了什么?课堂如一面镜子,照着别人,也折射着自己。要在他人的课堂中成长自己、成为自己,先要努力追求以下几个“自己”:

一、自己的视角

课堂观察要聚焦质量,就必须观察与分析涉及课堂的主要因素。课堂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教师、课程、学生和教学方法。那么,课堂观察就应观察与分析四个“是否有利于”:教师素养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等;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对课程、对教材的把握与解读是否到位、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讲解的清晰度、语言的启发性、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等。课堂是个立体的空间,各种信息交错,这就需要观察者首先要基于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自己独特的视角,才能有目的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水墨改画》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水墨的方式去改画一些名画或者经典作品。通过课堂观察,笔者最大的感悟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让人明白了这一节课存在的意义,而不仅是如何去教。主要体现在:

1.立意比较高。

很多教师对这一节课的处理,无非出示一些经典,然后让学生用水墨去表现,感受水墨表现的特色,整体目标很含糊。而这一节课的定位和指向都很明确,是以名画经典为载体,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体验,然后基于自己的欣赏感知,用水墨的方式对原画进行剪裁、删减、添加和想象,即“改画”的本质,不仅是“改”,更是创造。这种立意的高级和精准,来自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理解,对教材意图的正确解读。

2.核心素养的落实。

美术的五大核心素养,如何在美术课堂中真正落实,这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崭新课题。在很多课堂里,很多教师误把普通的欣赏当作“图像识读”,把学生作业直接定义为“美术表现”。这归根结底,是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过于肤浅和片面。在《水墨改画》这一节课中,教师围绕夏加尔《故乡的梦》,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油画”。针对学生并不了解油画这个画种,教师还带来一幅油画作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尝试,感受油画的特点;再引向画面:画了什么?你注意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水墨审美的目光来进行新的画面解读,找找不同的线条,想想可以怎么画。再把原作“去色”,在黑白的画面里找找水墨的感觉。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展开改画创作。教師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取舍”,什么是“裁剪”“添加”和“想象”。通过一幅幅精彩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去感受这种基于原画的再创作。原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标本,而是素材。学生可以在原作的启发下,大胆运用水墨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这样的创作过程,有动机,有方法,有探索,有个性,有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表现。

3.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蓝本,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的最大特色在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这些资源如同孩子的积木,可以多种组合,造就不同的效果。《水墨改画》这一节课,教师着重以夏加尔的《故乡的梦》为切人点展开欣赏和创造,把这幅画的欣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到最后结课拓展环节,才出示了教材上更多的其他作品,如画像石、年画作品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作品与水墨画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这样处理教材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指导有针对性。教师把夏加尔的作品挖掘出足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进行改画创造,学生明确、扎实地掌握了所谓“改画”的方法和要点。另外,水墨改画这一节课的目的,不在于课堂上能出现很多改画的作品,而在于掌握改画的意义和方法。这是一般教师很难领会的。而本课这样的处理,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智慧,更展现了一位青年教师所具有的探索的勇气。

以上三点感悟,分别指向课堂的理念框架、教学的实施操作和教材资源的使用三个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帮助观察者洞察课堂的三维结构,更清晰地了解课的动态走向、逻辑层次和内在肌理,深入分析课堂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获得自己需要的研究信息,进行进一步反思、分析、研究,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自己的发现

作为观察者,应该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信息,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加以分析、归纳,力图透过表象去触及课的本质和内在肌理,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去提炼,去反思,去获得。

如这节美术课《水墨画柳》,执教者郁老师有几十年的水墨功底,当堂挥毫一棵柳树,线条抑扬顿挫,柳树形象笔墨疏淡,虚实相生,令人赞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也十分注重儿童学习水墨的趣味性。比如对课的导人,教师就是用了一根柳枝,带领孩子玩编花环的游戏,把孩子轻松带进课堂。教师和蔼可亲,机智幽默,把画柳树的方法、用笔墨的技巧渗透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在课后研讨过程中,当大家众口一词,不约而同地对教师的教学和笔墨素养大加赞赏,纷纷陶醉于教师的课堂表现的时候,笔者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那么,学生呢?

我们都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一节课上,我们只看到了教师,忽略了学生,那就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回顾郁老师这一节课的走向,几乎都在教师的预设和控制范围之内。教师意气风发,如鱼得水,学生则有点步履匆匆,拖泥带水。从课堂似乎很难发现什么问题,游戏——欣赏一勾勒——晕染——题词落款,有笔墨方法,有构图知识,有意境追求,层次清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再仔细观察课堂上的学生作品,就会发现了症结所在:孩子的作品无论在构图、造型和设色上都大同小异,是教师范作的改编版。再由此反推,寻找原因,发现教师的水墨教学方法更多沿袭传统笔墨,在个性与创新表达上给予学生的空间不够。正如他给学生准备的那张圆形构图纸,形式虽美,却把学生思维都框住了。而怎样来画一棵柳树,除了构图,还有树的造型姿态。有的古朴沧桑,有的柔嫩婀娜,有的粗壮健硕,有的秀丽苗条,这就需要教师在示范的时候有拓展和发散意识,除了教他们学会用笔的轻重缓急,墨的干湿浓淡,还要让他们去探索不同的用笔,尝试用笔墨塑造不同的柳树造型姿态。而这种自主的探索,才是儿童水墨画的真正价值所在。再比如画柳树枝条,教师寥寥数笔,画出了柳枝飘逸的形态,然而,如此演示,只能说是提供了“范”,而未能启发学生的“思”。柳枝是最能体现柳树性格,展现柳树不同风姿的:可以在暖阳中轻垂,在春风中微拂,也可以在疾风中飞舞、骤雨中飘摇,更可以在夏阳里蓬勃,冬日里萧瑟……古代文人以物寄情、借景寓情,画柳树,不仅是画形,更是画精神,画气质,画生命。没有情境,哪来意境?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和美术表现,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美术表现如果失去了创意,失去了个性与个人风格,表现就失去了力量。本次水墨研讨会主题是“笔墨随当代”,但郁老师的课堂过多徇于传统,拘于形式,约束的却是孩子水墨画表现的个性。

以上的反思与发现产生在课后的研讨之中,所以,课堂观察并不止于课堂,而是包括了课堂的前后。发现不仅来自感觉的敏锐,也可以来源于思维的逆向。发现问题,再从课堂中去寻找答案,寻找问题与课堂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教学实践上的领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最需要做的事。

三、自己的见解

自己的见解,即不人云亦云,努力形成独树一帜的见解,当然这种见解首先要能正确,给人以启迪。

比如前文中所提的《水墨改画》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夏加尔的《故乡的梦》是油画,因此教师通过油画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去了解油画的特点,这个环节师生互动过于拖沓,花费了不少时间,在场的教师们认为这样的操作喧宾夺主,纷纷质疑,认为应删除此环节。但是如果能联系整节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师上课的状态,其实很明显是教师经验不足而出现的操作问题。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把握好时间和节奏,导致给课堂造成了困扰。这是操作问题,而非设计问题。中国水墨和西方油画这两个画种,体现的是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也是引导学生展开文化理解的一部分。水墨改画,如果连改画作品的画种特色都不知道,怎么在改画作品中体现水墨特质?

再如,因为不是水墨专业的教师,在当堂示范的时候,笔墨技法显得生疏、生硬,演示的作品远没有展示的学生作品漂亮,这也引起了现场听课教师的一致诟病。但是在课堂中,很明显教师自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尽量在避免由此产生的问题,把需要教师演示的部分缩减到最简,而更多运用了优秀学生作品来启发学生创造。课堂观察,本不是奔着完美去的。小学美术课程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精通每一门类,能像该教师一样扬长避短,已然是很用心的了。作为一个观察者,也需要持有发展的眼光、宽容的心态,给予青年教师成长一定的呵护和等待。这才是课堂观察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时间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作为观察者,切不可以偏概全,因为某一个环节、某一种行为而否定了整个设计,而是要努力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记录、描述等操作,洞察其相互的关系,从课堂宏观的角度得出观察结果,从而促进反思、分析、推论。这样方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促使自我教學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