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移情体验,促进数学理解

时间:2024-05-07

周善伟

【摘要】移情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恰当运用移情体验,通过“联系经验”“创设情境”“立体互动”“整体感悟”等方式,可以让数学教学认知与情感相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

【关键词】移情体验数学经验多维对话整体感悟

一、移情体验的内涵

所谓“移情体验”,就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发,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共鸣的反应;通俗地讲,移情体验就是指联结已有经验,通过换位思考,将自己移入教学情境,理解和欣赏他人。移情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在教学情境中形成暂时的统一体,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移情体验的数学教学价值

1.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经验。

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它们之间彼此作用,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教学交流场域。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一些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经过情感和认知的双重体验,学生将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2.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利用移情体验作用,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这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数学,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3.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德波诺有这样一个观点: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的时候,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始终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c点那里还有一条很好的路,由A到B的路越顺畅,忽视c点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和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首先是设定教学目标,其中最具体的是学科知识的认知性目标,基本要求是能讲清知识,更高的要求是能发展能力;其次是设计教学过程,其中除了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之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及练习。教师总是想使学生在一条“公路”上从A到B走得顺畅,而没有注意到路旁的c点,通过移情体验,能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数学教学中移情体验的操作

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认为,移情是认识理解的一个维度,学生的理解离不开移情体验的作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情境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前经验”“前感知”和“前理解”,学生开始数学学习时,首先要进行感知体验,然后在脑海里寻找相似的“前经验”“前感知”和“前理解”,如果学生以前体验过,那么相关理解就会很顺畅,如果没有体验过,那就可以通过移情换位的方式进行体验。通过移情体验,可以丰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1.联系经验,把握起点。

数学理解是以“前经验”“前感知”“前理解”为基础的,学生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如教师。教师在备课时,如果仅停留在自己作为成人的认识层面上,就无法获得最接近学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角色互换”,即改变原有角色(教师),去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体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障碍,了解到学生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有了较多的体验,围绕学生的需求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设计教学语言,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

(1)认识学生的认知起点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复杂的:有的学生知道不少知识,但他们无法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具备了结构性的知识,能产生同化和顺应;还有的学生完全不具备学习新知识应有的基础知识。

(2)认识学生的情感起点

不同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情绪和动机水平都有区别,不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程度和兴趣类型不同,同一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程度也不同,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水平存在差异。

(3)认识学生的方法起点

数学的重要作用往往不是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让学生具有数学思想与数学精神。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因此认识学生的数学方法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不同学生形成方法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两点:一是知识教学强调过程,重视结构;二是思维活动渗透思想,重视方法。

2.创设情境,关联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会通过创设情境,驱动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进行体验,以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涵。其具体的形式可分为实践性关联和迁移性关联,实践性关联是指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角色进入,真实体会数学内容蕴含的意思,如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学生于实践中认同问题解决策略,并化為自己的方法。迁移性关联是一种由此及彼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类比性体验。

例1《填数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口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没有解答出来。

师:其实,数学中有些问题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讨论。

师:如果老师和其中一位同学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它会平衡吗?怎样才能让它平衡呢?

生1:可以在轻的那边再坐上一些同学。

生2:还可以调整两个人的位置。

师:(找4个体重明显有差距的学生)如果让这四位同学来玩,坐在离中间点距离相等的地方,他们怎样坐才能平衡?

生:最重的和最轻的在一边,另外两个在另一边,这样跷跷板就有可能平衡了。

师:再来看看这道题,十个大小不同的数就像十个体重不同的小朋友,请大家帮它们搭配一下吧。

教师运用生活中的情景,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了坚实的“脚手架”,巧妙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迁移性体验,学生由被动的答题者转换成了生活问题的体验者,并在这样的体验中移情至数学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从生活经验到对数学问题深刻理解的升华。

3.立体互动,多维对话。

小学生能否产生移情体验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尊重他人的观点,是否在心理上容许他人对数学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否能与对方展开对话,是否能从不符合自身思想和方法的体系中寻找他人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和思路的优点。移情体验的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用心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同时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倾听。课堂中需要师生之间的立体互动来体验移情,换而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立体互动。

例2《图形的表面积》

教师出示题目:李明和妈妈来到外婆家,舅舅家新建了楼房,舅舅说:“李明,快来帮我算算,我要给门口的台阶铺地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砖?”

学生独自列式后,进行交流。

生1:我的算式是:(0.3x2+0.2x2)×5,我先求一节台阶的2个面的面积,再求5节台阶10个面的面积。

生2:我觉得他的方法不错,这样就能求出所有10个面的面积了。

生3:我的算式是:(0-3+0.2)×2×5,我的想法是把一節台阶的2个面拉直,变成一个长方形,算出一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再乘5就可以求出地砖的面积了。

生4: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好,他让静止的地砖动起来,把弯曲的2个面拉直成1个面,把10个面变成5个面,真是好方法。

生5:我还能把10个面拼成2个面,我把台阶上面的5个面平移到台阶的底面变成1个面,把台阶前面的5个面平移到台阶的后面,也变成一个面,这样就可以求出地砖的面积了。算式是:0.3×2×5+0.2×2×5。

教师演示课件平移的过程。

师:真聪明,你能用数学的平移知识,将10个面变成2个面,老师真佩服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认为还可以把地砖的10个面变成1个面,因为地砖的10个面拉直就变成1个面。

生6说完,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地砖的10个面拉直成1个面。

4.整体感悟,自我理解。

“整体”是指要保持课堂教学系统渐进式的整体平衡,要整体关注课堂系统,既要将知识、过程、情感态度统一在课堂这一整体中,还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自我理解”是指学生经历移情体验的过程,然后经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产生新的理解。自我理解是移情体验的最终目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互相关联。教师必须以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再现这种联系,使学生能从联系的、发展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后,教材编排都会安排复习课、练习课。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习主题的内容和情感,通过整体的把握,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感悟、理解。笔者提倡在复习课、练习课中要加入这样的环节:回顾相关知识并绘制知识结构图,这样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历,激发起学生前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冲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移情体验就是要怀有深厚的情感和高度的激情,通过“人情人境”去思考,“设身处地”地“感他人之所感”。在数学教学中,这是一种更趋向于课堂民主化的研讨式的教学,它将自由、愉悦、平等的机制引入课堂,实现了师生互动和沟通,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忙碌而充实中投身课堂。在移情体验作用下,课堂应发生这样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关联能力;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