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施美育德,优化学校德育工作

时间:2024-05-07

顾新红

【摘要】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全面立德树人的今天,我们提倡增强审美意识,施美育德,在理念上以德导关,学科课程以关载德,活动课程以关促德,环境课程以关辅德,通过美育的实施途径,来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立德树人。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施美育德

在全面立德树人的今天,强化德育工作,改进德育思路,优化德育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姊妹。”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美”和“美的教育”对德育的作用是很直接、很明显的。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倡行施美育德,增强审美意识,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立德树人。

一、施美育德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和德育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美育可作为德育的辅助,德育可借助美育的形式与手段,提高成效;美育可以通过培养人的爱美之心、审美之趣、创美之欲等心理品质来强化德育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德育与美育的密切协同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

1.美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标

美育和德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真、善、美的人格。在美育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前,它伴随着教育产生而被纳入教育之中,而且常常与德育混为一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学范式,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学习过程,这种礼法、艺术、游戏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西方美育则把“人格的完整”“心灵的优美”或“人性的解放”等等作为主要追求,这跟德育的目标不谋而合。而檀传宝教授在他的《德育美学观》一书中,更是提出了“立美以育德”的观念。由此可见,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主要标准,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塑造理想人格,这是美育与德育的共同目标。

2.美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内容

无论是美育还是德育,都十分注重人生观的培养、人格境界的提升,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比如,美育注重人生态度的教育,着力审美价值的培养,而这些正是德育范畴中关于人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观培育的内容。由此可见,美育与德育的价值内涵是相同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美育的实施过程更偏重于非功利的个人的“自律”,而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教育对象实现“他律”到“自律”,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这就意味着美育与德育在途径上和内容中的相融相通。

二、施美育德的实施路径

依据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通过增强审美意识,借助审美手段,以“德”为目标引领,以“美”的课程和“美”的形式作为德育的载体,开展德育工作,优化德育成效。

1.理念先行:以德导关

施美育德,首先必须确定“以德导美”的思想,也就是要用德育的相关要求来引领和指导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在新时代教育大环境下,学校美育必须引导学生向善、求美、行真。这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受教育者脱离庸俗、狭隘的低级趣味,使受教育者在审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去表现美、珍惜美、创造美。因此,“以德导美”是施美育德的前提所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用先进的文化濡染人,用道德的榜样引领人,用美好的情感陶冶人,用道德与法治教育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形成美的德行。比如,为庆祝国庆节,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经典诗文颂祖国”,在诗文诵读中赞美祖国;“载歌载舞庆华诞”,通过歌唱、舞蹈、器乐演奏、舞台剧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活动的形式是艺术的、审美的,但都是在“愛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统领和指导之下开展的,这就是“以德导美”,让“德”在“美”的形式中凸显,让“美”在“德”的高度闪光。

2.学科课程:以美载德

道德与法治课、晨会、班会、队会是中小学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其他各门学科也承载着德育的任务。课堂教学(尤其是德育学科课程)必须改变一贯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以美的形式、美的内容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情境活动,借鉴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引进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让学生在美的意象耳濡目染下,在美的情感体验下,增强崇尚道德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体情感的要求。这就要求,课堂中展现于学生面前的一切都具有美感:教师的形象、语言、体态是美的,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美的,美的榜样、美的文字、美的情感,承载着美德;课堂教学的形式是美的,教师的启发引导,图片、视频的形象生动,板书的精美设计,都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情境体验中,习得知识、提升情感、内化行为。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常常利用精美的图片、音乐、视频以及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谜语等,创设切合教育主题的学习情境。教师用富有情趣的点拨、引领,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课堂情绪,启发儿童的思维想象,进而形成其参与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儿童的求知欲、审美热情得以满足和持续,从而切实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3.活动课程:以美促德

道德教育不是要灌输现成的道德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五官、躯体去体验和感悟。学校德育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来激活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从而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而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是最好的“中介”。所以,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审美特色活动,以美来促德。比如,我校在创建“诚信教育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开展了主题中队活动观摩、故事征文演讲、诚信典故展演、影视艺术欣赏、“诚信之星”评比等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在读、写、讲、演、观、评等审美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成了“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可以突破特定的现实角色限制,不受拘束地选择对象,自由地进人各种人物内心去神游,忘情地扮演各种角色,体会各种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借假想的角色自由还原自己的情感,从而恢复自我的人性自由和主体意识。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育德、养德,事半而功倍。

4.环境课程:以美辅德

李吉林老师说:“每个儿童都是在一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的生活空间,便是他的成长环境。环境与其间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活空间。”以情化人,以境育人,这是情境教育的核心观念,也是施美育德的良好途径。校园是儿童道德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环境课程辅助德育。营造有美感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题教育文化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讲话,让校园内静止的、物态的布置,默默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和言行,这也是一种“有痕却无声”的德育。例如,我校在打造“诚信文化校园”时,兴建了“诚信文化广场”。广场上,“诚信墙”、诚信主题雕塑、诚信典故画廊、诚信名言长廊掩映于花木之间,午间、课余,学生或穿行于诚信名言、典故的书画作品之中,或流连于“曾子杀猪”等故事的主题雕塑群间,或驻足于古朴高雅的“诚信墙”前,耳边流淌着旋律优美的诚信之歌,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德的熏陶和浸染。

综上所述,施美育德是可行的,也是可操作的。只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灌输德育的观念,形成“施教于美”的德育理念,创设“美”的道德成长环境,探寻新的德育学科教学模式,运用美学观念,借鉴审美形式和手段,施美育德,一定能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