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趣味情境利于学,良方对症利于写

时间:2024-05-07

王跃江

王瑞瑞老师课如其人,她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像她本人一样年轻、灵动、有活力,但又不失沉稳。就通篇教学设计来看,王瑞瑞老师的习作课堂对标意识较强,教学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三年级习作处于孩子的“开笔”起始,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王老师在课堂中不断地创设有趣的情境,引领孩子走进人物对话中间,点燃了学生提笔创作的内在欲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节好的习作课所应然的追求。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真正实现了“我以我手写我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位“医师”,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在习作中可能出现的“病症”,以写定教,以写促教,进而寻找合适的习作教材和方法作为“良药”,去根治或解决动笔难题。王老师深谙习作教学之肯綮,在课堂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创造了一个个有生活感的语境,带领学生们上了一堂“有生长”的对话习作课,举行了一次有趣味的“习作会诊”,让观课者感受颇深。

一、“望闻问切”,寻找对话习作的“病症”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如何发现问题?王老师在课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对孩子进行“望闻问切”,与孩子们交流表达困惑,与家长留言沟通,并研究孩子们的课前试写。那么又如何让学生自主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王老师借助《手指兄弟争功记》视频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任务情境,消除孩子的习作焦虑,接着出示孩子的“病文”作为“药引”,让学生观察、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1.“一说到底”病,从头到尾都是“谁谁说”,单调、重复、缺乏变化感;2.“不会提示” 病,人物如何说,没有点明;3.“说话内容空洞”病,人物语言不生动、不具体。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习作的兴趣,获得了习作的自信。

二、“对症下药”,明晰对话习作的“良方”

确认了孩子写作的 “病症”,对症下药便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了。如何“治疗”这些“病症”,王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三种“速效药”:1.写“说”不用“说”;2.提示语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3.写得生动、具体。王老师此时出示优秀习作《手指兄弟争功记》,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明白“说”还可以换成“喊起来、嚷道、振振有词、吼道”这些词,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语言的精彩和魅力,孩子们的对话描寫力在这里得到了提升。

《手指争功记》中丰富多彩、性格多样的提示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范例和习作知识点。老舍说过:“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异,谈吐各异。”王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提示语到底提示了我们什么?继而提炼出提示语展现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趣味中理解了言语表现人物的作用,掌握了习作技能。

习作课堂上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的习作有了抓手,习作不再是“顽石”,学生也不再是 “病患”和“困难户”。

三、“妙手回春”,巩固“对话”习作的功效

“活学活用”关键在于“用”字,习得方法容易,用于实践难。基于此,王老师又一次给学生创设了趣味性的对话情境,创编童话故事,与前面的学习建立了联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份 “灵丹妙药”,解决了取材、立意的困难;选择文具盒为情境,合理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降低了学生构思、动笔的难度,这样学生便喜学易写。

教师的儿童站位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王老师善于利用微视频、演说、微课、微信等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开拓学习的途径;同时还利用课堂展评、生生互评、星级评价等方式,提升对话写作的表达效果。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言语的生长点很明显。

当然,本课整个的教学流程看似“一帆风顺”,让人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写”的落实。王老师的课堂板块,分析例文的过程略嫌拖沓,学生动笔书写的时间受到挤压,基于想象的创造性写话就很难得到保证了。习作的课堂还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组织语言、锤炼语言,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教育局教研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