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谈

时间:2024-05-07

潘爱华

【摘 要】《三角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特点和高的认识,为后续平面图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沟通 揭示 凸显 促进

《三角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特点和高的认识,为后续平面图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笔者在教学时,站在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促进思维发展这一角度,着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知识基础,沟通内在联系

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与“延续点”,帮助学生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知识体系。

如《三角形》的認识课始,学生已经有了认识角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从此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活动角,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为迁移到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铺垫。接着让学生随意转动活动角,从而形成不同的角,然后引发认知冲突:这里有一根小棒,你能想办法让这个活动角的度数保持不变吗?启发学生用小棒把角的两边固定,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拉,体会固定后,怎么拉也拉不动(角的度数始终不变)。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神奇。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不仅沟通了角与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新旧知识得以衔接和整合,而且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生活经验,揭示知识意义

理解三角形的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利用三角形房梁教学三角形的高的。从主题图中明显看出,不同的三角形有不同的高。但对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对三角形房梁缺少真切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但学生平时有测量身高、观察大树的高度和旗杆的高度等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另辟蹊径,从寄贺卡引入。先寄长方形贺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知道需要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接着寄三角形贺卡,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和直觉,并联系刚才的长方形贺卡,认为需要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此时学生虽未能对高作出明确的定义,但他们已经能模糊感知高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将生活中的高与数学上的高进行了有效地迁移。教师此时因势利导,揭示高的意义,从而对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有效地提炼和改造,达到数学化的定义。这样的设计,巧妙、自然地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高的意义,也觉得有情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化对比练习,凸显本质属性

变式就是从不同角度组织材料,变换事物的各种非本质特征,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精确化、概括化的程度。

对于学生来说,“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恰当地运用变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高。例如,当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贺卡的高之后,教师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在图中找高。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学生发现:①号图形中所画的三条线段不是垂直线段,所以不是高;②号图形中虽然画的是垂直线段,但没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以也不是高;③号图形中这条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才是三角形的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不断辨析的过程中,再次深刻理解了“高”的本质含义。

四、引导自主建构,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要务。数学之于儿童,不能浅于色彩斑斓的画面,也不能止于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还需要注重知识的内在文化,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了深化学生对高的认识,在练习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

如图,如果三角形的底不变,顶点C“跑”到了D处,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它的高在哪?想象一下,并用手比划一下。如果顶点C“跑”到了F处,又形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高呢?如果顶点C“跑”到了E处,这时两条边互相垂直了,那底边上的高在哪……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加深了他们对高的认识。接着,组织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再次追问:为什么它们的高都相等呢?学生可以通过数方格,也可以运用以前学习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来解释。接着再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还能画出多少个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的三角形呢?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各种形状的三角形,以及对应的底边上高的位置,学生在运动中把握了高的本质属性。创造性地教学习题,使学生迸发出精彩的思维火花,给予了学生推理、归纳、概括、证明的好时机。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在自主建构中完善了自己的认知,深切体会到三角形高的特征,为后续平面图形的高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特点,构建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图形与几何”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而应始终不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的深刻认识而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