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郑炜
【摘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当下课堂古诗教学的实效性不足,教师灌输得过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够。要想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应激趣为先,诵读为重,学法为上。
【关键词】古诗 教学策略 激趣 诵读 学法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人类语言的宝库,它以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与民族智慧,并流传千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以激趣为先,诵读为重,学法为上。
一、激趣为先
古诗虽然篇幅短,词语总量不多,但字字珠玑,也给学生学习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古诗怎样激趣?笔者认为可分三步:
1.对话激趣。
课前导入,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如教学《游园不值》时,笔者问:“有位诗人能以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你们信不信?”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再如教学《池上》《小儿垂钓》时,笔者提问:“这虽是两首不同的诗,但也有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学生经过观察回答:“都是写小孩子的。”笔者又问:“诗中哪些词语写的是小孩呢?”学生回答:“小儿、稚子、小娃。”笔者接着问:“小孩子在古诗中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呼,真有意思!我们现在怎么称呼小孩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小朋友、小孩儿……”笔者再问:“这诗中两个小孩子分别在做什么?”回答:“一个在偷莲蓬,一个在学钓鱼。”“这是多么有趣的画面呀,让我们先走近那个正在偷莲蓬的孩子……”教师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古诗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觉得诗中的孩子很像生活中的自己,感到很亲切,产生了兴趣。
2.迁移添趣。
如教学《池上》《小儿垂钓》时,笔者告诉学生,据史料记载,胡令能曾做过工匠,因此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些活跃在山野田间的纯真孩童,诗中才会自然地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喜韩少府见访》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笔者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儿童没有见过车马,走进芦花丛中,不肯出来。”笔者:“多么传神的描写,这就是生活中的儿童,让我们再读读这两首古诗。”学生产生了共鸣,课后,笔者对学生推荐了若干篇现代儿童诗和古代儿童诗,学生很感兴趣。
3.质疑引趣。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笔者对学生提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到、过、满,你能再换一个字吗?你认为用哪个字最合适?”又如在教学《江雪》时,教师讲解了诗意之后,让学生进行质疑。有的学生就提出:“冬天,诗人能钓到鱼吗?”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学习古诗引向深入。
二、诵读为重
古诗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整齐、均衡,非常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可以还原古人吟诗作赋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可以穿越文字的表象,步入、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
1.读出节奏与韵味。
(1)注意节奏快慢。
四言诗为“二二”节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又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言诗有“二二一”及“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七言诗有“二二三”“二二二一”以及“二二一二”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2)注意平仄长短。
一般来说,古诗朗读要注意平声长、仄声短,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比如:朗读《登鹳雀楼》时,如果能注意识别每句诗的平仄长短,那么读出的韵味肯定不一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读出真情实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习古诗词必须让学生体悟诗情。
学生在读通并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把学生带回到对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为什么看到庐山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就能悟情明理,把诗读懂、读透、读活。
在学生悟情的基础上,教师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加深对诗情的体味。如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能说出这首诗表达的是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教师抓住机会,指名学生诵读,从诗人间的对话感受到这种友情;又指名分角色读,从想象中感受到这种感情。教师播放抒情音乐,让学生配乐吟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三、学法为上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一定要体现学法指导,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在古诗教学中,学法指导就像一根线,连接了各个环节。这其中包括理解字词、理解诗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情诵读等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根据字形猜测字词的意思,借助工具书上的注释理解词句,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等。
古诗有些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这需要引导学生采用调换语序、补白等方法来学习。比如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理解字词时,笔者指导学生可以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在理解“落九天”时,我问学生:“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自然能明白“落九天”应理解为“九天落”,诗人采用了倒装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的画面进行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可分成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气势;读“直下”时,语速要快,体现瀑布一泻千里之势;而读“三千尺”,语速要放慢,以表现瀑布的落距之长,雄伟壮丽。
在学习古诗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是:理解诗之意,想象诗之画,体会诗之情。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法,不需要老师,照样可以自学古诗,实现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