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过“比较”,给学生一双“艺术眼”

时间:2024-05-07

牛爱玲

【摘要】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出发,帮助学生修炼一双“艺术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在“比较”中发现、感悟、判断,在“比较”中进步、成长。实施“比较”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课堂,应视教材为一个有机体,正确设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并兼顾课外,做到见缝插针。

【关键词】比较教学 第一感受 观察任务 有机体 兼顾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通常表现为鉴赏能力的高低。虽然“眼高手低”是个贬义词,但没有“眼高”,何来手高?因而,我们正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首先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出发,帮助学生长上一双“艺术眼”。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怎样去做呢?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不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上,通过“比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多角度较为直观地对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在“比较”中发现、感悟、判断,进而获得长足的进步。

一、关注课堂,在“比较”中提高鉴赏力

实施“比较”教学,课堂是主阵地。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材中,所选取的欣赏类作品可谓既广且博。有将古今作品同置一课“混搭”的,也有将大师与学生作品“同台亮相”的;还有中外作品的搭配,以及作品类型、风格截然不同的……不管这些欣赏类作品多么繁杂众多,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可以将它们收纳其中。比如在冷暖色的学习中,所选取的范作自然都与色彩运用密切相关。然而,也正是因为一幅作品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可供欣赏的元素,那么在学生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方向,做到目标明确、直奔主题。

1.一设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比较”教学法,是通过第一感知将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直接感知其相同点、不同点的一种方法。在实施“比较”教学之前,我们应首先设置观察任务,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例如,在教授《线条的魅力》一课时,教材中所选取的范作有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伦勃朗的素描《大象》和凯文·欧森的作品《演奏》,课上我便直接抛出观察任务:“请同学们说说这几幅作品在线条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学生在已设问题的状况下进入欣赏、比较的状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他们给出的回答如下:《秀石疏林图》以飞、劲、挺之笔写竹,线条苍劲简逸;伦勃朗则直接抓住大象的本质,线条粗细结合,三笔两笔就简洁勾勒出大象的神态、动作;《演奏》之用线貌似杂乱,实则却是激情四溢,奔放热烈,演奏者的忘我境界跃然纸上。

看,在观察任务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流畅了,对作品用笔特点的感受很是到位吧。

2.二设观察任务,视教材为有机体。

在刚刚开始讨论《秀石疏林图》、《大象》、《演奏》等作品中的用笔、用线时,学生们先是惊叹于名作散发的艺术魅力,紧接着就不知不觉地讨论起来:这些不同的线,都使用了哪些画笔?是怎么画出来的?看来,他们已经开始在观察中模仿、学习线的技法了。这时,我并没有停止下来,而是请同学们继续打开课本,回顾上节课所学《快乐动漫》电脑绘画中线的表现方法——“曲线工具”,继而抛出观察任务:“感受一下,这几幅作品的用线和电脑绘画的‘曲线工具所绘之线有何不同?”对此,有的同学说电脑绘画用来画漫画还是不错的,有的同学说欣赏完画家们所用来表现事物的线,电脑绘画的线似乎变得冷冰冰的。大家的谈论越发热烈起来。

教材本身是一个有机体,作为教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机体为教学服务。其实美术作品之间既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不论从哪种角度对比,都会产生不同的对比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随机应变,有的放矢。

3.再设观察任务,在比较中陶冶身心。

过了一段时间,当教学进度进行到第13课《诗配画》时,我又一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重新回来欣赏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不同的是,这次我所设置的是另一个观察任务:“这几幅美术作品的意境有何不同?”

于是,学生在观察当初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该作品的“秀”与“雅”时,渐渐明白了美术作品的成功不仅需要技法,更需要意境。等我再引导他们将《秀石疏林图》的柔美与傅抱石的《渭城区》的清新、学生作品《塞上曲》的豪迈做对比后,学生不由由衷感叹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技法之妙。

因而,在教师设置观察任务时,关键是看自己的课堂需要突出一幅作品众多闪光点中的哪一点。需要侧重于作品的技法时就突出作品的技法,需要侧重于作品的寓意与意境的,则完全可以暂时忽略它的技法。

优劣差异大、风格迥异的作品比较是“比较”教学的一个方面,不分高下、风格相近的作品对比是“比较”教学的另一个方面。课堂中,“比较”教学的角度是多元的、无处不在的,不过,均应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身心为目的。

二、兼顾课外,做到见缝插针

课外是课堂内容上的衔接、时间上的延续。所谓兼顾课外,就是要在生活中抓住活生生的例子,见缝插针,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提高鉴赏力。

让我记忆颇深的一次课外比较教学,是一次我带着几个学生去买兴趣小组所需的彩纸。我们随意走进了一家文具店。在门口,我就发现,这家店的招牌灯箱实在不起眼,红底黑字:“xxx文具店”,平常得很。不过,没想到这家店的店主竟然是另一个班上学生的父亲。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因而,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就给他提了一个关于改进招牌灯箱的小建议,还当场手绘了一份彩色铅笔稿子给他。学生们看完我的手绘稿,立刻兴奋起来,纷纷表示我设计的卡通灯箱好看,吸引人,而原本的招牌灯箱太普通了。回来之后,学生们居然纷纷自发设计出许多款文具店的招牌灯箱,且个个精美。看来,课外生活之中也可以见缝插针,让孩子们提高鉴赏力。小小的一件事,或许就会成为引领孩子们走向设计之路的伟大创举。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教学机会是不胜枚举的。学生们课间玩玩具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讨论一下玩具色彩、造型的不同;男生们喜欢汽车,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汽车的造型——从街头各类造型迥异、优劣不等的汽车比较起,直到各种令人“脑洞大开”的概念车为止;女生们喜欢漂亮衣服、发饰,我们也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服装搭配怎样搭配为好,怎样搭配不宜;参观展览时,带着学生欣赏展览馆的布置设计,联欢会时,带着他们比较各个班级场地安排的不同……美育无处不在,“比较”教学自然无处不在。

课堂外的世界,往往是孩子们增长知识、提高认知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的沃土。作为教师,我们应有所准备,把握机会,因势利导。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更适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有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经达到。”孩子们也许不会个个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都可以养成一双可以与艺术家媲美的感知美、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是我们的美术教学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