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陆佳玲
【摘要】本文阐述模块教学的概念、模块设计的方法,旨在明晰教学基本流程,探讨其改革阅读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模块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方式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围绕语文教材展开,一篇课文讲两三个课时,老师们期望通过“一篇”“一本”的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要改变语文教学方式,要减少低效率的教学行为,模块教学是一条出路。
一、模块教学的概念
模块,是指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较强联系的、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单元,也可以是打通单元后的重组,还可以是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
模块教学就是组成模块后以预习反馈、研读拓展等课型推进,以促进儿童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为目的的教学新方式。
模块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整合化。模块教学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有效整合课内外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备课及教学策略。它以教材为例,主张整本书阅读,提出课外阅读课内教。
2.教学活动板块化。模块教学的实施过程呈现出规律性和序列性,以板块活动推进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各个层面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整体发展。
3.教学结构模块化。模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基本流程为预习、反馈、研读、拓展,强化语言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运用。
二、模块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应依托语文课程标准,凭借教材来设计模块教学的内容。
1.由点到面。
(1)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
教材中有些课文是引子,引着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教师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可适时引入原著。如学生朗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时,教师引入原著:“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原著的描述比课文的环境描写更恐怖,语言更能吸引学生,对“三变三打”情节的具体研读更能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架起了连接课内外的阅读桥梁,使语文课堂更具文化气息。
(2)由一篇文章走近一名作家。
透过对一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书间流淌的精神内涵会引导学生一探究竟,进而产生对作家的好奇。《理想的风筝》一课,作者苏叔阳以深情的文字回忆了刘老师,字里行间折射的是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当读到“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时,学生不禁想要一探究竟,为什么刘老师能对苏叔阳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苏叔阳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当知道他一生历经风雨坎坷,文革期间受到非人的迫害,抗癌15年,但仍坚强地活着,笔耕不辍时,学生被深深感动了。他们想进一步了解作者,走进其作品之中。这样的阅读更加立体深入,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家完整的世界,从而产生多元体验。
(3)以人物为纽带的多视角阅读。
聚焦课文人物,以人物为纽带组成一连串多视角的阅读体验,能让学生在发散视角中对人物、作品有更多了解。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教师围绕这个人物与学生一同品读短文《享受生活》《再塑生命》,进一步深化对课文主旨的领会,让学生感受到海伦乐观顽强的精神。与学生一同阅读经典《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在品读中深化对海伦·凯勒的认识,滋养学生阅读的生命。拓展文本的阅读是对课内文本的有效补充,能够从多角度建构对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批判、质疑,使阅读走向深处。
2.由此及彼。
(1)以对比映衬来比较阅读。
有些文章主题、写法相似,各具特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可提高教学效率。《广玉兰》《夹竹桃》同属状物抒情单元,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花儿各自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路比较阅读,通过“闻”“赏”“品”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读写方法、体会作者感情。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仔细感悟文章细节,真正感悟广玉兰和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2)由现代文本到古文阅读。
学习完课本上的现代文,教师可引领学生学习小古文。整合课内外有关文本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对文学本原的探索。教《开天辟地》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读通、读透课文后,引导其对比读古文版《盘古开天辟地》,课堂教学效果便能得到提升。
3.由读到写。
语文课只呈现事实、传播知识、表达思想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发现文本写作奥妙,落实“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可以怎么写”等问题,在阅读中想作文,在作文中想阅读,将阅读所获不断吸纳、梳理,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借助文字予以表达。如由《我和祖父的园子》的阅读引发思考: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什么趣事?并引领学生写自己的趣事。
学生由《我和祖父的园子》阅读所得,链接生活、发散思维,经历素材的积累、表达的积淀、习作指导方法的引领,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三、模块教学的基本流程
1.预习。本着以学定教理念,放手让学生依据导学单自学一个模块的阅读材料。主要从字词、句段、篇章的理解与表達对学生进行考量,凸显出本模块阅读材料的特性。
2.反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后,完成小组学习报告单,并让各组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研究重点,展开下一步教学。
3.研读。研究要找到切入点,或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或来源于整个模块,要能揭示模块内在联系,对于学生学习起引导作用。
4.拓展。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找到模块知识的要点,进行横向沟通和纵向联系,与学生的活动经验、生活经验接轨,进行适度拓展、深化和延伸。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模块教学首先是量变,然后达成质变。在大量有效阅读的基础上,习作就顺理成章了。正是由于注意到了阅读教学的系统问题,所以模块教学提升了儿童阅读的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教”。
【参考文献】
[1]徐冬梅,刘咏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课程研究和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编辑部.小学语文模块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