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池昌斌
身处农村,是阅读让我与这个时代同步
我真正的阅读,其实是从在农村当教师开始的。在农村呆着,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所以一开始纯粹是因为无聊,为了打发时间才读书。当时我精心读的第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深受感动。孙少平、孙少安兄弟出生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历经生活磨砺,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平凡但内心强大。我同样出身寒门,被分配到特别偏远的地方工作,情景相似,读起来特别入情入境有感触。这本书后来又重读了好几遍,深夜在那个偏僻山村小学的宿舍里潜心阅读路遥先生的作品,激励自己在农村好好工作和生活。
接着我有了定期到书店淘书的习惯,开始看贾平凹、梁晓声、余华、王朔、王蒙、余秋雨等作家的书,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订阅了《南风窗》、《南方周末》、《方法》、《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我被这些报刊传递的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对现实与未来理性的思考所感动。到今天我都深深记得《南方周末》当年新年献词中的两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的年代,尽管我身处偏远之地,但是眼睛和思维是和这个时代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因为我和那个时代最具卓越远见以及公平正义感的一个群体站在一起,这对我的人生观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看的书越来多广,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宽。当我的阅读面越来越宽广,也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知识太匮乏,观念太落后,思维太肤浅。我经常感慨:自己懂得真是太少了,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我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原来还有人是这样思考问题……
如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做一件事情,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去读书吧!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关键的其实不是教学技巧的习得,而是他理性成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如果说,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做一件事情,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教师去读书吧!
现在,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我的办公室,家里的床头、书房、卫生间、餐桌、沙发上一定有书,随手抓来就可以读。每周我都会去书店购书。出门在外我的背包里始终会带着一本书,见缝插针有时间就读书,每年能读五六十本书。
阅读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作为教师存在的方式!
我很少读纯粹的教育类书籍,更多阅读的是无關教育的书籍,非常多元,包罗万象。有一年我在杭州参加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分享会,我提出教师阅读的“章鱼论”:教师的阅读应该和章鱼“保罗”一样,它有很多触须触及这个社会的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艺术,要看不同领域的书籍,做一个“越读者”,这样才能建立起多元而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这样的老师,视野一定会更宽广,更能触类旁通,无疑更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未来的教师能不能适应综合化、主题化、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教育教学需求,是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谈吐幽默的老师最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并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也会更受学生欢迎。要建构起这样一个老师的特点和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跨界阅读、多元体验,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教学。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教师群体都应该是全民阅读的第一倡导者与实践者,改变阅读现状,应该从教师群体开始吧!
(摘自微信公众号“我们的语文”2016-02-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