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曹勇军:用阅读构建“语文理想国”

时间:2024-05-07

张旻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近年来非常忙碌,除了学校的常规教学,他主持完成了江苏省“语文实验课程基地”的建设。这个“语文实验课程基地”建设既是完成省里的投资建设项目,也是他从教30多年来,对语文教学思考、探索的一次回顾与设计。他和他的教学团队,设计建立起了一座“语文理想国”。在这个国度中,师生一起阅读中外经典,让语文成为师生美丽的故事。

曹勇军说,他很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是的,应该还有一个能够照亮现实的理想世界,这就是理想国存在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是通过阅读获得的。

自我阅读:书籍中的灿烂星空

曹勇军生于大跃进时期,经历过文革。他说,文革时学校管理很乱,但是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的母校——安徽省当涂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当时有一批老先生,文学素养极高。我对语文课没有印象了,但我课后跟着他们偷偷读书写作,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陶蔚南先生让我得益最多。”曹勇军告诉我们,那时他们班上兴起了一股旧体诗词写作之风,他的写作才华也因此被陶先生发现。后来,在陶先生的引导下,曹勇军读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那些大部头的书籍,例如《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等,他翻阅了很多遍,到最后,已经差不多能背下来了……

中学时代这种自由的读写方式对曹勇军影响很大,他认为只靠一两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的,那时起,他就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力量。后来当了语文老师,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他更加努力读书,在长期的阅读磨砺之下,逐渐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

我们问到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书,曹勇军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以及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他认为这本书重构了教师的专业生活和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内心与教学实践、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之间的隐秘联系,让人深受启发。曹勇军的阅读量之大令人惊讶,仅仅以去年全年为例,他就阅读了《繁花》《解密》《三体》等小说系列,《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素履之往》《文学回忆录》等木心作品系列,《精神明亮的人》《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古典之殇》等王开岭作品系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点石斋画报选》等陈平原作品系列。他说,这些书籍给了他一个灿烂的星空,通过阅读,仿佛可以让人触摸到精神的高贵。

引导阅读: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问题比较突出。曹老师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读书。“阅读有很多种类型,现在一般流行的是工具性阅读,比如要期中考试了,就把相关的教科书和复习资料看一看,它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却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对成长有推动作用的阅读,这就是价值阅读,”曹老师说,“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这类阅读主要是由课外阅读承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13年开始,曹老师在十三中的高二年级组织了“经典夜读小组”,每周五晚上6点半到8点半,整整2个小时,他都会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们一起夜读,边指导边交流。就这样,一年能举办20次阅读活动,共读15本书,书目包括《1984》《大地上的事情》《美的历程》《瓦尔登湖》等,都是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底子的经典书目。参加夜读活动的学生都感慨:一年的读书生活,是自己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不仅读了十几本书,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经典,而且精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强壮了,也更有力量了。一名参加“经典夜读小组”的高三学生,参加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时他提到自己跟着老师一年读了17本经典著作,考官因此对这名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因为这样,“夜读”在部分学生眼里变得和“应试”并不那么冲突,这也让曹老师找到了坚持举办“夜读”活动的意义。

除此之外,曹勇军和他的同事们还列出了“十三中50本学生必读书目”,给每个班配备图书,建成“班级图书角”,定期开展“大树下读书”系列活动。他还带领学生在南京的历史文化现场读书,开设“情境读书课”:他们走进王安石故居,在那里探讨“王安石和他的时代”;登上北极阁,在那里品读木心作品,探寻文学和艺术的奇妙世界;登上台城,在那里感受哲学的深厚……

就连他的课堂,也因为有了阅读厚重的底色,而显得与众不同。曹勇军老师在执教《老王》一课时,为了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主赏析,他在上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为了解作者文风、感受人物形象打下基础;教学《老王》一课时,他抓住关键细节,让学生在对细节的品味中感受老王的人格魅力;最后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文中选择一个片段进行自主赏析,从而体会杨绛散文的特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有效克服了阅读中的厌倦感,使课文生成深邃多样的课程意义。后来,这节课的教学实录——《特级教师曹勇军教〈老王〉》被收入了《十位名师教〈老王〉》这本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上学期结束时,曹勇军老师来到校广播站和学生谈读书问题,他的讲话题目是“让我们过一个书香寒假”。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要学会规划,要会挤时间读书。阅读能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找到读书时间的能力;要选择一两本值得自己读的书,选择那些自己特别有共鸣、对自己成长有价值的伯乐之书、智慧之书、生命之书;读书要学会自我评价。

激励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教师的阅读现状也很让曹勇军揪心。据他们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在职一线教师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都相当欠缺。有人称,眼下走上岗位的师范毕业生是“考试的一代”,中学阶段自不必说,即使在大学阶段,多数人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读过一些作品选、文学史等,根本没有读过几本像样的原著。许多人知道布鲁姆、布鲁纳却不知道现代作家还有一个谢冰莹,知道《文化苦旅》却不知道《雅舍小品》,更不知道王了一就是王力,甚至没有听说过《缘缘堂随笔》……

而目前针对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多是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来设置,所讲的多是时髦的理论,忽略了对阅读能力、写

作能力这些教师的本体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担忧。这样一来,他们不仅缺少阅读的视野和眼光,更缺少独立的文本分析解读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曹勇军老师特意撰写了《语文教师培训的困境和对策》等论文,呼吁教师将阅读作品“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地读过去”,“将阅读当时的感想随手记下”,并提出希望有关部门牵头,编写语文教师专业阅读推荐书目,并定期更新,通过教师自我研修,让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他倡导师生共读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既落实了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又推动了语文教师的职业读书,符合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简便易行,易见成效。

曹勇军老师一直提倡,语文教师的课要有“语文味”,而教师自身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善于读书、大量阅读的教师如同一个“杂家”,他们具备比较丰富的百科知识,見多识广。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哲不分家,兼收并蓄;国家大事,个人见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种百科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的参照,帮助学生打通课内与课外,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让“语文味”更加浓郁。这是语文教师的理想化境界,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但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曹老师这样认为。

曹勇军老师说,他有张特别喜欢的照片,那是他带着孩子们去南京的台城上读《瓦尔登湖》时的合影。照片是他的妻子拍的,只见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微风吹拂,笑得很开心的他和孩子们站成一排,高举着手,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充分传达了他们的理想:他要带领学生自由地飞翔,飞向语文的理想国。采访的最后,曹勇军老师说:“我们需要一些精神的力量,我们无法无视现实,但至少我们要藐视一些东西!漫长的人生路靠的不是成绩,而是梦想、精神……”我想,这就是支撑着他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攀登前行的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