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陆璐
摘 要 强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具有极为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思想观念、师资供给、培养培训、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通过顶层设计与多方联动并重、规模充实与结构优化共进、理论培养与教学赋能融通、使命激发与政策激励兼顾等举措,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步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师;教师队伍建设;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5-0066-05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随后有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颁布,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2020年1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正式公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均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在人员配置、工作开展、制度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面临着更多的现实挑战。深入把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价值,全面考察其现实困境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强化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精确阐释。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能否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关乎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更关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稳固与否,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则是承担这一神圣使命的关键力量。面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高职学生,必须要打造一支使命意识强烈、政治素养过硬、家国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的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觉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2]之重责,通过精心引导和栽培,在高职青年学子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尊严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引导学生知耻明德,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尽快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德性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然而国内外形势依然甚至更为严峻复杂。面对新任务新挑战的高校思政课亟须在守正创新、改革发展中回应和解答时代命题。就高职院校而言,鉴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要求、百万扩招政策的日益推进、个体发展诉求的功利倾向等诸多现实因素,这一需要表现得更为迫切。虽然近年来高职思政课建设在改革与探索中得以不断加强改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内容不精、方法不活、效果不实、合力不强、引领不足等突出问题。包含高职学子在内的青少年是最为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必然需要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3]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面对扎根中国大地,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与使命,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凸显“思政课建设学理支撑和规律研究”[4],强化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前沿重大问题的关注,对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方能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在对“八个相统一”的遵循中推进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真正实现对高职生的价值引领。
(三)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强化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高校向来是各种社会思潮及文化价值观竞相登场、激烈角逐的场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就必须站稳并守好高校这一前沿阵地。据统计,高职院校数量现已占到普通高校的54%,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早日实现。兴国必先强师,面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亲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且面对价值观念尚未塑造成型的高职青年学子,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比以往更为必要和迫切。作为高职生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课教师担负着为学校政治安全构筑坚固防线,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环境的重要职责。只有教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掌握专业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复杂的斗争和较量中掌握正确舆论,坚守政治立场,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发声亮剑,积极弘扬正能量,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坚战。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观念转变之困:认识偏差与重视缺乏
与普通本科高校不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办学思路,长期以来面向市场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强调就业拼生源,因此更为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及实操能力培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重视,思政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强化。但在惯性思维作用下,一些高职院校仍受到技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将无法产生即时显性效果的思政课视作专业课程之点缀,甚至把专业理论课中的“必需”“够用”原则直接套用在思政課教学及教师队伍建设上,教学内容及方法钻研不够深入,经费及项目落实不够到位,师资引进及培养不够积极。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个别高职院校至今尚未按要求独立设置思政课教研组织二级机构,更不用说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提供长期完善的支持保障。思政课教师在项目申报、团队组建、培训进修、职称晋升等诸多方面均难以与专业课教师竞争,极易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二)师资供给之困:数量短缺与结构失衡
师资供给一直是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难点和瓶颈,特别是伴随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提出以及高职百万扩招新政的实施,教师队伍数量短板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规定高校应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6],然而高职院校普遍配备不足、缺口较大,相当比例的课时由校内行政人员或校外兼课教师承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近两年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进力度,但受到层次属性和发展平台等因素限制,在人才争夺中同本科院校相比缺乏竞争优势,难以在短期内填平师资数量缺口;而扩招后社会生源的加入,使得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需求更为迫切,一些学校的思政课师生比达到1700甚至11000以上。即便通过激烈竞争引进了一定师资,也多为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无论在思政课的教学规律还是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上都缺乏明确认识,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年龄上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情形,40~45岁的中青年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稀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占比偏低,学科背景较为庞杂,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后备人选不够充足,数量短板及结构断层问题尚未得到真正缓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
(三)素能提升之困:培训缺位与培养虚化
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思政课建设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长期遵循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理念,专业课及其教师队伍显然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而思政课在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既囿于公共基础课的属性难以实施同步变革,又处于高职教育这一特定范畴无法独显特色,在师资素能提升方面常常面临培训缺位及培训虚化的现实藩篱。面向高职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大多围绕职业教育理論与方法、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培养、“双师”素质提升等展开,思政课相关培训常常被置于专业培训之后,作为文化基础课培训大类中的一小部分,数量较为有限,内容相对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政专项培训又习惯将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混编,兀自强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很难融入职教特色。此外,高职院校各项竞赛多以技能为主,很少单设思政类别;科研实践又强调解决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对重大理论前沿探讨不多,以赛促教、以研促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师资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仅能满足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通过系统规范的培养培训提升综合素能。
(四)活力激发之困:评价不实与激励不足
思政课教学多渗透“情感”“意志”“价值”等要素,且效果的产生具有长期性及隐蔽性,与普通专业课的知识性教学具有极大不同,对教师的评价理应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考虑上述差异,往往对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设置同样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投入与效果,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在思政课教师的选拔考核、职称评聘、评奖评优中,仍然习惯于将论文、课题等科研绩效作为主要考评依据,成果认定形式相对单一,评价内容较为片面笼统,对师德师风和工作实绩考核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挤压着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实施思政课教师岗位专项津贴,未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在物质、情感、事业等方面的激励均相对缺乏,使得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偏弱,内动力和创新力的激发不足,影响着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三、破解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顶层设计与多方联动并重,强化党委领导下的协同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变过去“重专业、轻思想”的观念,真正认识到思政课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科学规划、多方联动,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政治层面和战略高度,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委工作总体布局,与学校干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打造、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管理优化、校园文化营造等各项事业高水平发展同步协调、统一推进。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切实肩负起思政课建设的政治及领导责任;校领导班子要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对标上级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特别要深入教学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7],切实通过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党委的全面领导和统筹部署,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夯实组织基础。
作为一项牵涉面广的整体性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显然不能仅靠个别部门单打独斗。高职院校应凝聚多方力量,制定出台契合学校实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建设方案和专项指导意见,充分调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宣传、教务、人事、财务、质评等部门的有效资源,在联动协同中贯彻落实机构设置、师资引培、教学改革、经费支持、评估诊改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完善通力合作、整体推进的管理机制,推动形成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参与,联合攻坚、聚力发展的工作自觉,共同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智慧,搭建平台。
(二)规模充实与结构优化共进,形成多元开放的师资格局
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是当前高职思政课建设亟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思政课教师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质量上,都与党和国家的高标要求,与学校和学生的现实诉求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切准需求,广开渠道,对师资队伍进行规模扩充、结构调整和质量优化。
针对思政课师资供给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应科学精准做好岗位测算,制订增量提质的总体规划,灵活采用引进、选留、转聘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编制内配足专职教师。面对本科高校的天然引才优势,高职院校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提升岗位吸引力,下好聚才先手棋。不仅要通过公开招聘“静待”校外优秀人才上门,也要借助“动态”遴选机制主动出击,挖掘校内符合条件的党政管理干部、相关学科专家或优秀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及时在学历学缘、职称层次、年龄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以增量盘活存量,形成开放、流动、增长的师资队伍。当然,数量扩充决不应以门槛降低为代价;相反,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严格思政课教师准入及退出制度,明确“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德性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标准体系,坚持新任专职教师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的原则要求;对现有专职教师中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师德师风存在问题者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清退,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思政课教学涵盖多门学科课程和多种教育要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不仅需要一支专业化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样也应充分调动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形成支撑思政课教学的兼职师资力量。既要鼓励支持校内符合条件的辅导员等政工干部、优秀专业教师以及离退休专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从不同视角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又应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思政课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从校外选聘地方及高校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名师大家、专业骨干等加入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建立灵活的人才资源库。特别要利用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优势,遴选素质过硬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走上讲台,将职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及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师资合力。
(三)理论培养与教学赋能融通,构建精准长效的培育机制
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入口端把好思政课教师质量,更应在成长端全面提升师资综合素质。要想理直气壮、有声有色地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就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手段。面对规模不断扩张但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高职思政课教师理论不强、教学不实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资源,建立精准长效的思政课教师培育机制,实现师资队伍整体素能的持续提升。
强化政治理论素养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培育的关键。***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遵循“八个相统一”,第一条便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教师若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缺少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就无法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更谈不上将其扎根学生内心,养成行为自觉。高职院校不仅要积极选派思政课教师“走出去”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組织的理论学习、学术研讨、培训交流,还应完善校本培育协同机制,定期将思政领域专家“请进来”,开展涵盖经典文献跟学、新时代新思想研学、热点前沿问题探讨等诸多内容的专题培训,甚至可以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培养同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融合,采用集体学习、网络研修、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钻研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增强理论自信和教学自信。
增强教学实践能力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培育的重点。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最终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检验,要将相对抽象的理论体系转化为能被高职生接受的教学体系乃至素质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8],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规律、方法、素养等的培养。一要在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重视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智慧思政能力、信息及数据素养等,扩展其知识结构,创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二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参加教学竞赛,通过设立理论及教研专项、开展教学大练兵等,促进研究成果和参赛经验的转化,进而拓宽教学思想,拓展教育深度;三要建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帮助教师在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现实国情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实践载体;四要结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特色,支持思政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在调研与实践中科学把握高职学生的导向需求和关注焦点,开发课程资源,提炼教学素材,变革教学方式,打造思政“金课”。
高职思政课教师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无论理论培养还是教学赋能,都应根据个体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目标,优选不同项目,实现全程跟进、全员覆盖,体现个性化和专业化。培育成熟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则应通过新老结对、教科研团队共建、名师工作室打造等结构性组合模式,以点带面形成辐射作用,反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优化的理想状态。
(四)使命激发与政策激励兼顾,释放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体内生动能的释放,只有充分唤醒并调动其投身教育教学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方能使队伍建设形成最大合力,达到最佳效果。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从教师思想层面提高认识,启发觉悟,激发其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也要从政策层面激励创新,引领发展,提升其自我实现的获得感,在“自律与他律、内因与外因的融合共生(中),为教师队伍建设积聚强大动力”[9]。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启迪者应先获启发。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惟有自身使命得以激发,精神得以提振,方能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对于长期侧重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高职生思想愈加活跃的今天,要特别抓好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其牢固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深刻认知并自觉践履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其职业倦怠,满足其现实诉求,增进其价值认同;要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强化其教育定力和教学韧性。当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责任被充分激发,就会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为职业发展的自觉牵引,以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作为教学发展的全新课题,以习总书记的“六要”作为自我实现的基本遵循,实现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彰显。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高效的政策激励。针对高职思政课教师以往被边缘化导致动力不足的状况,应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健全各方面激励机制,最大程度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在事业发展方面,要建立符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及管理办法,单独设类、单列指标,突出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加大教学实效和教研情况占比,推进成果代表作制度,畅通晋升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要探索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合理增加教学工作绩效系数,明确工作量认定标准,将教学、竞赛、教科研方面的突出业绩纳入绩效考核,给予专项奖励;在价值认同方面,要确保思政课在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在各级各类荣誉表彰、培训研修、人才工程、项目申报中单独为思政课教师设置比例,切实让其感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释放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
参 考 文 献
[1][3][7]***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教社科函[2019]10号[A/OL].(2019-04-18)[2019-04-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4/t20190428_379873.html.
[4]郭巍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蕴和实践路径[J].职业技術教育,2018(20):51-54.
[5]***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6]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A/OL].(2020-01-16)[2020-02-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8]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A/OL].(2018-04-12)[2018-04-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9]骆郁廷.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6-2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ethical talents,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which has extremely profound value. Fac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s in ideological concepts, teacher supply,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op-level design and multi-party linkage, scale enrichment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tegrate theoretic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empowerment, and mission stimulation and policy incentives to achieve the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 tea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value connotation
Author Lu L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