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晓艳 彭芃 张金玉 李红 林群
摘 要 课程建设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元素。加强课程建设和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究,构建了“五系统、四机构”管理机制下“四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教育理念、质量标准、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四方面深化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全过程工作,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2-0018-06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指培养单位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建设是推动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课程建設概念,存在不同广度与深度的理解与阐述,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阐述也略有不同。潘懋元认为,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单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课程评价五个层次[2]。王威廉认为,宏观课程建设是指培养方案的建设问题,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密切联系;而微观课程建设指单门课程或学科的建设[3]。英国现代课程论著名专家斯坦豪斯提出:课程建设是一种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的“过程模式”,充分强调了课程建设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行为活动[4]。章丽萍充分肯定了斯坦豪斯的观点,并结合对课程建设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提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运用动态的、整体的、协调的课程建设观从单门课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三个层面组织实施[5]。可见,课程建设工作需要在时间上投入精力策划、实施、验收、处理、改进,在空间上根据目的意义、核心内容、实施方案去组织,进而达到不同阶段的活动目标。
各培养单位树立“为实践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对职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教育目标[6][7];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与社会需求情况,从“课程教学(含课程实践)、培养环节、导师指导与学位授予要求”等方面分类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含课程实践)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基础环节,是后期实践训练和创新创造的基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等课程建设要求[8];2013年教育部等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改进课程教学的要求[9];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的要求[10]。2003-2018年,“课程设置”一词在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文件中共出现33次,“教学方式”出现36次[11]。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改革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1世纪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较小,仅占研究生总规模的10%左右[12]。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缓解我国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10年招生人数为11万人[13],到2020年招生人数扩增至60.9万人,占硕士生总招生规模的60%左右[14]。然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同时,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生师比显著提高,师生关系出现了异化现象[15],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被淡化。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急需通过全面的、严格的课程建设约束管理机制来保障良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程序,又是一种动态的控制过程,该过程依靠严密的组织部门,采用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系统科学技术手段,将研究生课程建设各环节、各部门有机组织起来,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TQM理论应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简称TQM)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国际标准化组织将TQM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获得收益,以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和全过程的管理[16]。TQM的手段是PDCA的循环,见图1。PDCA循环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组成,且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每循环一次,都会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最终达到确定的目的和目标[17]。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提出一种“将工业体系的管理程序应用于全国范围的教育事业或某一教育机构内部”的新思想。随后,TQM理论在1991年以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形式引入了美国高等教育界,并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是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的重要转变[18]。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管理体现TQM理论的核心理念
1.体现全方位雷达式管理的理念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管理工程,涉及的横向性元素主要包含:课程体系方案(课程学习的学分、学时分配,课程的系统性与实用性,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学术性、前沿性,课程种类的多样性)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资源(校内外多渠道选课,模块化精品课程,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教学,开放性、竞争性课程设置申请机制)的分析与管理;研究生选课(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审查,选课机制的实效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全方位管理;教学过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及教材的备案与公布,调停课记录,课程督导,日常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和教学评估)的无死角监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实施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职业道德感、学生素质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管理;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监控以及后勤资源的合理维护与运行。
2.体现全过程链条式管理的理念
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管理要求课程建设工作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控制,涉及的纵向元素主要包括:确定课程建设质量方针,制定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编制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与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标准和流程,执行不同层次与学科的课程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组织教师与管理人员的课程建设质量培训,出具课程建设质量检查报告,处理反馈的问题,提出课程建设改进措施,督促和追踪整改等。上述业务管理程序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均需要共同管理和控制,以加强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管理工作全过程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课程建设目标。
3.体现全员参与联动式管理的理念
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管理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或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和组织,还有赖于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任何成员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管理成员主要包括:校级与院系(二级培养单位)领导,教学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研究生教育管理专职人员,教师,学生,以及辅助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人事、宣传、后勤等行政人员。其中,一级培养单位领导、教学及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课程建设质量方针、制定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编制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与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标准和流程;二级培养单位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和执行校级的各项质量政策,制订具体的执行计划,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他辅助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辅助开展质量宣传活动,引导培育质量文化,落实优秀师资队伍编制教学设备采购计划等。因此,保障课程建设质量,需要各成员相互协调与合作。
4.体现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
PDCA质量循环同样适用于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管理。在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法则,按照“确定课程建设计划以及为达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方法”“课程建设计划的准备、实施与执行”“课程建设内部质量的评价与诊断”“根据检查与反馈信息对实施的结果进行处置或改进”等具体工作程序,开展螺旋上升式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从而实现递进式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目标。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应用实践、道德素养”为教育目标,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监管与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和格局,采用PDCA质量循环方法明确各个流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方面执行的计划(P),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实施(D),然后检查实施进展是否合理(C),后续再进行系统地处理(A)。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该体系中的每一个子系统、每一个机构或者每一个环节均为PDCA小循环。每个小环节间相互推动、环环相扣,共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为:构建由“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材建设”“课程资源配置”组成的“四位一体”全面综合保障体系;重点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构建校企联合的“导师组”授课模式,制定优秀教师与二级培养单位管理人员的各项教学质量激励政策,构建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切合培养单位自身实际的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及教学效果监督和评价措施。最终以期形成一个积极、高效、特色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体系建设的原则,每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都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从工作流程角度分析,根据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可划分为五个子系统,分别是决策指挥、执行操作、辅助支持、诊断评价、监督反馈;从业务内容角度分析,保障体系主要由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四个模块组成;从机构建设角度分析,保障体系主要由最高领导机构TQM推行委员会(校长、分管课程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其他部门负责人、教学委员会成员以及教师代表)、职能机构(校、院系和教研室三级课程教学管理部门、TQM协调小组以及综合管理办公室)、辅助支持机构(人事、科研、宣传、设备、财务、后勤等行政职能部门)以及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察小组、成果评价小组)共同组成。
采用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系统科学技术手段,将以上三个角度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架构,见图2,实现研究生课程建设各环节、各部门的有机结合,进而做到任务清晰、职责明确、过程通畅、标准统一、结果量化,最终达到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
五、巩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性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
为加快推进先进理论的实践运用,需要树立以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构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产业、行业等多元就业出口的特色课程模块,培养不同就业趋向的特色型人才,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内部质量保障理念。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类型群体,应该遵循“有教,必有产,产出要应用于职业实体”的产教融合教学理念,并根据该教学理念,落实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针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这一类型群体,应遵循“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创新穿插于课程学习中,真正做到把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融入到课程学习之中。
(二)建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是指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制定的质量规定。每个培养单位的办学目标、定位和服务宗旨不同,导致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表现出多样性和异质性。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培养单位,对于某一具体的培养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应该是具体、形象且可量化的。培养单位要制定切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以确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按照统一的课程建设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符合本单位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执行标准和实施方案。培养单位要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制订不同层次(博士、硕士)、不同学科、不同就业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对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質量评价、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资源配置等决策进行咨询、审议和监督。
(三)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
课程制度是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让课程建设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寻,确保工作具体化、落到实处。通过建立课程设置审议制度,保障所开设的每门课程均具备有效性、必要性,避免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通过建立课程基础数据分享制度,让每名学生都能清晰了解课程的基本信息,促进学生理性选课;通过建立课程研修考核与淘汰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生规范、合理选课,提高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和课程的价值度。此外,要依据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分别从纵向梯度课程结构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横向梯度课程结构的知识类课程、方法类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五大模块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一套适合不同群体的纵向深化、横向扩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并将该课程体系作为一种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落实;同时,围绕教师自评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研究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日常教学检查制度等,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做到对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评价。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包含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教师日常管理、评教、课程督导以及教学活动意见反馈等环节的课程建设信息监督反馈系统,实时监督查看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和执行情况,并实时采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提高课程建设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资料和课程教学内容等,可通过网络多媒体,搭建各培养单位相同学科或专业的课程模块教学视频共享和课程学分相互认可的课程学习平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学习,需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各种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构建学校与企业实践平台、高校间实践技能演练平台或者第三方专业学位学科评估平台都是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30.
[2]包水梅.中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
[3]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4]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4):60-64.
[5]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6]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7]杨超,徐天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协同机制探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77-82.
[8]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9]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13.
[10]教育部 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教研[2017]1号,2017-01-20.
[11]任胜洪,陈倩芸.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政策话语:维度、特征及其价值——基于1987-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16-122.
[12]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1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Z].教发[2010]1号,2009-12-03.
[14]教育部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的通知[Z].教发函[2020]49号,2019-08-12.
[15]顾超,李青励.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多维向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88-91.
[16]马林,罗国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编.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1.
[17]朱英挺.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11,13
[18]梁育科,苟灵生,王兴亮.高等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84.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Zhang Xiaoyan, Peng Peng, Zhang Jinyu, Li Hong, Lin Qun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curriculum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was explored, and a“four-in-one”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under the“five systems and four institutions”management mechanism was constructed. Deep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quality standards,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uthor Zhang Xiaoyan, engine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Peng P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Zhang Jinyu, Li Ho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Qun, senior engineer of the Graduate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作者简介
张晓艳(1986- ),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工程师,理学博士(北京,100091);彭芃(1988- ),女,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张金玉、李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通讯作者
林群(1974- ),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农学博士(北京,100091)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林科院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CAFYBB2
019MD002),主持人:张晓艳;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大学外部评价对高校院系考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C-a20160101),主持人:彭芃;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北京普通高等院校自主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模式研究”,
主持人:闫建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