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时间:2024-05-07

蔡文伯 刘爽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2008-2017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异,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有较大弹性。不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专项协调经费、发挥地区优势,推进高质量有特色的中职学校建设是促进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区域差异;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益于经济增长,同时促进经济增长。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划分存在很大差距,职业教育支出也存在同样问题。

相关学者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现状、经费支出影响因素、经费支出区域差异以及经费投入绩效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经费进行了深入研究。冉云芳提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64倍,但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却偏低,不能满足办学需求[1];蔡文伯等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认为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费用支出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主要因素[2];朱德全通过对比高职、中职教育发现,职业教育总体呈现不断均衡的态势,但仍然存在教育经费区域投入差异扩大等失衡问题[3];沈蕾等运用综合指数法、熵权法、模糊层次法,对职业教育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职业学校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达到平均水平以上[4]。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近年来,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研究非常丰富,尤其是经费支出现状、差异、绩效方面的研究很多。刘万霞通过对1998-2005年间的分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中职业教育投资占比越大,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5]。刘培艳认为职业教育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建立联动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差异[6]。然而,涉及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问题的研究并不多,不同地区在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除此之外,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会忽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异质性问题。本研究将对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解释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变量与研究区域

(一)研究变量

1.生均经费

本研究将“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费”作为衡量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指标,是指政府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财政支出预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职学校每位在校生的支出状况,是分析省际间中职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

2.人均GDP

各省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了解该省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各省人均GDP来解释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揭示影响各省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研究区域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山西8个省;西部包括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12个省(市/区)。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一)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差距的测量方法

1.绝对差距

本研究运用极差率来反映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绝对差距。极差率是生均经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经费支出的离散程度,进而反映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程度。当极差率等于1时,说明教育资源配置(生均经费)绝对公平;极差率越大,说明越不公平。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R代表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极差率,Imax代表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最大值,Imin代表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最小值。

2.相对差距

本研究运用变异系数来反映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相对差距,变异系数是生均经费的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当度量单位和平均数不同时,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在本研究中能够更好地反映各省经费支出的变异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教育资源配置(生均经费)离散程度越小,差异越小;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教育资源配置(生均经费)离散程度越大,差异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CV代表省際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变异系数,SD代表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标准差,M代表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值。

(二)人均GDP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影响的测量方法

本研究运用Eviews10.0统计软件,分析31个省份的人均GDP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影响。由于各省份社会环境等因素差异,本研究拟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为消除两变量存在的异方差问题,使两变量线性趋势更加明显,对两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具体模型为:

其中,I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i和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数据;(I)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观测值;α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截距;(GDP)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人均GDP的观测值;βi为弹性系数,即人均GDP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程度;μit为随机误差项,是指除人均GDP外,其他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弹性系数的大小反映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当弹性系数>1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当弹性系数=1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等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当弹性系数<1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

1.绝对差距

按照公式(1)计算2008-2017年我国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计算极差率,分析各年度极差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

由图1可知,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极差值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分为2008-2012年缓慢上升期和2013-2017年快速上升期。2008-2012年间,极差上升幅度不大,2008年极差值最小,为9348.27元;2013-2017年间,极差值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2016年极差值达到32236.47元,较2015年32617.88元稍有下降,2017年极差值达到最大,为46804.57元。说明我国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大。

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极差率呈现“V”形变化,以2013年为节点,分为2008-2013年下降期和2014-2017年上升期。2008-2013年间,极差率逐年下降,说明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小,也更加趋于公平;2014-2017年间,极差率增加,在2017年达到8.25,表示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大。

从极差值和极差率的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拉大,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绝对差距的继续扩大。

2.相对差距

按照公式(2)计算2008-2017年我国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费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再计算变异系数,分析各年度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见图2。

由图2可知,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平均值呈现上升趋势,在2017年达到16485.88元。逐年递增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在持续增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变异系数呈波动式变化,表现出3个低点、3个高点的五个变化阶段。3个低点分别在2008年、2013年、2016年,变异系数分别为44.5%、42.82%、49.18%,均未超过50%;3个高点分别在2010年、2015年、2017年,分别为49.24%、55.98%、60.59%。2008-2010年、2014-2015年、2017年,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公平;2011-2013年、2016年变异系数下降,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减小。

从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变化情况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加,但省际间差距却有扩大趋势。部分省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是影响省际间支出差异扩大的重要因素,需要增加相关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缩小省际间支出差异。

(二)人均GDP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关系

1.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

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的类型和影响方式进行设定。面板数据的模型类型分为三种:混合模型、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采用协方差检验(F检验)进行选择。根据个体影响的不同形式,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又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进行选择。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F检验结果表明,F2、F1统计量均大于F0.05,拒绝原假设“使用混合效应模型”“使用变截距模型”,即使用变系数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统计值38.2077,对应的P值0.0000,说明统计检验值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性,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即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选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和人均GDP进行回归估计。

2.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非平稳的面板数据影响回归,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在建立回归模型前,要运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同时采用LLC、ADF、PP这3种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3种检验结果同时拒绝原假设,则认为面板数据不存在单位根,否则接受原假设,认为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ADF、PP检验未拒绝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可以判断各变量均存在单位根,原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原假设,一阶单整,是平稳序列,满足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条件。

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各变量满足一阶差分后稳定,为保证各变量满足长期稳定的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采用Pedroni 检验方法对人均GDP和中等职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两变量数据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PP和ADF检驗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小于0.01,表明应拒绝原假设“人均GDP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无协整关系”,可以确定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和人均GDP两个序列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可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4.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见表4,各省(市/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回归结果见表5、表6。

其中,R2=0.953845,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表明人均GDP在95.38%的程度上能够解释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F统计值为84.01976,P值为0.0000,说明人均GDP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解释能力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表示为:

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发现所有省(市/区)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数,且t统计量都显著,说明人均GDP的增加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增加,两者成正向变动关系。但不同地区不同省(市/区)人均GDP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促进作用不同。其中北京、河北、天津、湖北、西藏等地弹性系数大于2,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远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海南、辽宁、陕西、贵州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说明人均GDP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释放。

东、中、西部地区弹性系数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弹性系数最小。但各地区平均弹性系数均大于1,东部和西部各有两个省份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弹性较大,西部相对不足。在同等条件下,东部和中部人均GDP增长带来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增长要高于西部地区。

表6统计了各省(市/区)截距项的固定效应值,反映了相应省(市/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

由表6可知,各省(市/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值省际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偏离最大的是贵州省,最小为北京市。西部地区平均偏离值最大。各地区偏离值不同,说明地区差异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经费支出的省际差距较大

2008-2017年,各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有较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拉大。随着各省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加,各省市生均事业费支出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提高速度远高于其他省份,是导致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费支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差距。

2.地区间经济差距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经费支出有显著影响

通过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的建立,可以看出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和人均GDP有显著相关关系,人均GDP的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有正向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快速的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高于中西部地区。造成各地区生均经费投入力度差距的原因来自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利于保障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必须要缩小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支出差距,从而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3.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弹性充足,中西部相对薄弱

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东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经济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弹性充足。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支出弹性较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中西部生均经费支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省际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建议

1.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必须要以政府为引导,提高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7]。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分担机制。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本不同[8],部分专业过高的培养成本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不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要丰富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提供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资本的优势,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寻找社会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缩小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支出差异,促进教育公平。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中职教育协调发展

完善省际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规范化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以公平、效益为原则[9],发挥经济发达省份的带动作用,将富余财力向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转移,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人力、财力帮助,解决经济发展落后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不足的问题,促进中职教育协调发展。

3.建立专项协调经费,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效能

中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欠缺。然而,中西部有較多的人力资源,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支出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政府应努力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补偿措施,建立专项协调经费,规范财政支付和监管制度,最大限度发挥经费支出作用,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能。

4.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推进高质量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近年来,政府对中西部发展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一批高质量、有区域特色的中职学校。如利用“一带一路”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吸收交流优秀的学术成果;借助传统文化优势,设定特色专业以培养当地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冉云芳.我国中职教育经费探析: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衡[J].教育与经济,2011(3):56-60.

[2]蔡文伯,唐凤琼.西北五省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6):46-50.

[3]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2013(8):70-82.

[4]沈蕾,王雪萍.基于“人才质量报告”的新疆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2):70-73.

[5]刘万霞.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235-238.

[6]刘培艳.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2):277-279.

[7]苏荟,刘奥运.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疆五大经济区面板数据[J].职业教育研究,2019(4):27-32.

[8]李欣旖,闫志利.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异与对策——基于2006-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100.

[9]胡耀宗.府际间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框架设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2(5):20-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