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晓敏 王斐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召唤“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基地。教师作为“授艺”与“育人”的指引者、“匠术”与“匠心”的实践者、“匠德”与“匠魂”的传承者,是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关键推手。然而高职院校教师却存在着重“技能”轻“育人”、“匠术”不专、“师道失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从提升“匠心”育人观念、加大“匠术”培养力度、加强“匠师”能力建设、强化“匠德”风气建设等方面着手改良。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匠术;匠心;匠德;匠魂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71-04
从高职院校内部来说,师资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推手,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传承“工匠精神”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抑制高职院校应有职能的发挥。因此,实现“工匠大国”,必须注重锻造高职院校教师传承“工匠精神”的意识与能力。
一、何谓“工匠精神”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工匠”最开始主要是指从事手工业制造的一类群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技艺卓越、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一类专业人员。在当下中国,重新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是顺应当今中国要求人才向“职业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向的趋势,也意味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概而言之,可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工匠精神”。
(一)匠术
专业性是工匠之基。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工匠”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员或从事程序性、重复性劳动的“技工”,而是具有专业技能同时兼有专业态度和技巧的能够创造性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工巧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匠术”不仅要包括能工巧匠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与技巧,还应兼具专业的教书育人知识与能力。
(二)匠心
“匠心”主要强调工匠的耐心,专注于勇于求索、永不止步的精神。坚守“匠心”,但并非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用心创造,用心超越,也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最核心因素之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需要独具匠心,执着坚守,专注求索,追求卓越。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匠心”除了囊括工匠勇于求索卓越技艺的精神,还应包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心。
(三)匠德
打造“匠术”、坚守“匠心”的根本是敬业、乐业,即“匠德”。“匠德”是工匠坚定的专业操守,是对自己专业的绝对忠诚。在足够专业的基础上,吃苦耐劳,严谨于质,追求完美的“匠德”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匠德”除了蕴含敬业、乐业品质,还包括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师德素养。
(四)匠魂
“匠魂”,亦可称为“匠气”,是更深一层的“工匠精神”。“匠魂”是满腔热血的前进精神,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千百年来“工匠精神”得以发扬传承的光辉亮点。对于现代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匠魂”是在对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基础之上的热爱学生的情怀,是育人的情怀,是培养国之大匠的情怀,是心怀国家发展大计的理想与追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关键推手
(一)教师是“授艺”与“育人”的指引者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主要的作用与职责。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既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征与职能,同时也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独特属性。总的说来,高职院校教师偏重于以“应用型技能”的授受为主,“授艺”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然而这并非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全部职责。如果说“授艺”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那么“育人”则是贯穿于“授艺”过程中的“主线”。因为高职院校所培养人的目标都是国家和社会中各个行业或部门的一线人员,可以说其品德、德性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水平和质量;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基本上是年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其心智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所以,教师要秉承师道精神,怀着“百年育人”精神,用心“传道”,尽心“授业”,耐心“解惑”。教师不仅是传授技艺的“匠人”,还是育人路上的“螺丝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将“授艺”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指引学生成匠成才,成为国之大匠。
(二)教师是“匠术”与“匠心”的实践者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匠人》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教师要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工匠”,首先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作为一名合格的“工匠”不仅要具备“匠术”,更要具有“匠心”。“匠人”需要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这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在高超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三)教师是“匠德”与“匠魂”的传承者
道德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同样,“匠德”在高职院校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这与教师坚守职业操守,追求完美的“匠德”不谋而合。高職院校教师通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时刻以“匠德”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大国工匠的培养和锻造如果仅有“匠术”“匠心”和“匠德”是不完整的,它还需要一股自发的、由内而外的“冲劲”,这股“冲劲”就是承载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匠魂”。“匠魂”蕴藏于高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隐形力量,更是职业技术教育传承发展的推动力。可以说,“匠德”与“匠魂”似是“无形”,实则是通过教师这个“有形”载体实现传承和发扬“德”“魂”兼备的“工匠精神”。
三、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传承“工匠精神”上的“痼疾”
(一)重“技能”、轻“育人”
课堂是教师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和手段。高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使很多教师或者高校产生“误解”,认为“技能”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从而过度强调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相应地缺乏对于“育人”的重视和关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和热爱严重不足,缺乏“育人意识”,与学生交流相对不足,这不仅致使师生关系疏远,也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1];其次,高职教育在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更为重视匠心、匠德、匠魂等“软性”品质的熔铸。这是对于技术型人才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注入,它需要在长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入,只有在教育阶段植入匠心、匠德、匠魂的“种子”,方有可能在其后续职业生涯中发展壮大、发挥作用。
(二)“匠术”不专
从技能层面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招聘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而且招聘的人员主要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所以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是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新手,需要花费时间和财力成本进行培训。而高职院校招聘人才大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结合本校对高职教师职业的理解,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指示、精神和意见等,设定招聘标准[2],人才招聘选拔的标准僵化,未能很好地兼顾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性和技能。除此之外,招聘流程与考核标准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从知识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理论知识过时、难以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前沿等现实问题。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教材重复利用,更新缓慢,不具有开发新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限,对教材可能涉及的整体知识体系缺乏深入了解等。教师知识能力和结构的欠缺不仅会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而且会阻碍“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
(三)“匠师”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具有普通高校教师所需的一般能力,又需要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性技能。这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备关注实践、注重应用的实践性技能。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要么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要么偏重于实践应用性技能,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往往缺乏实践应用性技能,缺乏对于实践“一线”的了解,而具备实践技能的人员则可能面临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或教育教学能力的困局,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之间衔接平衡的人员比例并不高。这种“匠师”能力不足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严重抑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四)存在“师道失范”现象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过于重视市场元素轻视育人,重视业务轻视教学,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等不端现象。教育评价体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也使得部分教师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各种“师道失范”的现象和问题不仅令人堪忧,更是严重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高职院校教师着力于以教授职业技能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学术追求,育人意识相对淡薄,一些教师甚至出现教学过于形式化、教育教学技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高职院校教师传承“工匠精神”能力的提升维度
(一)提升高职教师“匠心”育人观念
教师要认清自己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引导者”及学生成为国之大匠“引领者”的双重角色。科学的育人观念是科学育人的先决条件,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以高尚的育人观念作先导,在全程贯穿“匠心”育人的教学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切实体味与领会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此,教师应首先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活力、能够感知体验自身所在的实践环境的独特生命体,与他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着作为一个独特生命体所独有的生存方式和职业需求[3]。在认清自我之后要不断提升作为大国工匠的引领者的“匠心”育人观念,并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中坚守“匠心”育人观念,时刻心怀“匠心”育人,精益求精,同时还要着眼于社会所需及学生所需,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着力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加大高职教师“匠术”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师资的“匠术”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制度,严格把控教师选拔标准与流程是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师资“匠术”水平的关键。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聘任与选拔标准,首先,进一步拓宽选聘渠道和方式,增加外聘兼职教师的人数,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政府政策,聘请社会一线实践技能人才,弥补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性差的问题;再次,根据学校情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从战略高度对高职院校师资需求做预测,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壮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匠术水平”,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这就需要在招聘之前做好学校的人力资源使用规划,确定对口教师,提高人才招聘与使用的效率;而后,应注重新入职教师的职前培训,帮助初任教师熟悉职业特点和职业需要;再次,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入职培训,明确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所在;最后,应注重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认识和定位。对内培养专任教师,加强教师行业交流与师资培训的针对性,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传承工匠精神的能力。通过对职业教育师资相关各方开展调查,形成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标准,了解职教师资培训需求,以此为依据形成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4]。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企业间合作等方式拓宽培训路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质量与水平。
(三)提高高职教师“匠师”能力建设
注重高职教师自身作为“匠师”的能力建设与发展亦是为培养高“匠术”人才做准备。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积极拓展培训的手段和载体,利用寒暑假把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训,不仅要使教师了解企业发展所需,掌握社会发展所需“工匠”,还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通过榜样示范、舆论倡導、监督引导等方式,激发高职教师爱岗敬业、追求精业等职业精神;采取恰当方式,鼓励和推进高职教师自觉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拓展知识与技能,帮助更多的高职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开拓者和学生发展的楷模[5]。这是对教师“匠师”精神层面的建设。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也有助于推动自身作为“匠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匠师”还应结合社会所需,积极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高职教师“匠德”氛围建设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水平直接关涉学校产出人才的质量与层次。这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校外挂职锻炼,继而培育追求卓越的学校风气,并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6]。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在兢兢业业之中注入更多激情与热情,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匠德”风气。同时,还可充分发挥名师名匠“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的榜样示范作用[7],通过名师的引领辐射,进一步带动广大高职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培养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小军.高职教师师德问题及改进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6(12):68-71.
[2]刘加林.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43-48.
[3]李琼,卢健.唤醒与超越: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新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72-76.
[4]张海潮.浅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平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41-42.
[5]潘滢,王毅军.教师视野下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及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2015(1):97-99.
[6]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7]冯瑛.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33-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