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标准与逻辑主线

时间:2024-05-07

任怡平

摘 要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重要举措。在当前“新经济”崭露头角、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以及“新矛盾”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实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明确建设标准,厘清逻辑主线,在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找准着眼点,在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中找准发力点,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找准落脚点。通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优质高职院校;新时代;内涵发展;国家战略;建设标准;逻辑主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0-0012-07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阐释了“优质”的内涵,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1],这既是教育部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内涵的权威解释,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下一阶段的建设重点和方向。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我国高职教育面对国内外社会形势、经济形势、教育形势变化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和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丰富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做出了许多努力,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与此同时,教育界关于优质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主要定位、建设目标、工作重点和发展路径等重大問题始终未能形成共识,使得部分地区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陷入盲目和被动。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因素外,更为主要的是学术界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标准和逻辑主线缺乏深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为此,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下一阶段优质高职院校工作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是《行动计划》提出的现实基础。准确分析和清楚阐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是制定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标准、确定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逻辑的前提条件。

(一)“新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制造业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工业体系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提质增效为主题的“新常态”,新常态最重要的表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和经济驱动因素的更新,其本质是“新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新经济”是一种智慧型经济形态,也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经济,其主要是建立在制度创新和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创新性知识贯穿于“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经济”中,“人”超越“物”成为经济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因此,要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就成为了“第一要务”,而“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在传统产业方面,我国的制造业尽管体量大,但面临大而不强、“制而不智”的瓶颈,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产业要突破自身的瓶颈,转换产业发展模式和动能,就必须改变产业原有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运用“新经济”的思维重新寻求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人才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是更新发展理念、运用“新经济思维”,还是研发应用新技术,其主体都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传统产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转向“高素质”已成必然趋势,这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将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一不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养都有很高要求,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培育一支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这同样是“新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新矛盾”的显现为高职供给侧改革指明新方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全新阶段的历史宣言,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明确了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职业教育发展领域集中表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高职教育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高职教育新时代的“新矛盾”,关键在于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第一,高职教育办学机制不灵活、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与社会对高职教育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由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面向社会劳动者的招生规模很小,导致大量有强烈培训需求的产业工人缺乏接受职业再教育的机会,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第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程度不深,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脱节的问题,这使得大量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层次不深、动手能力不足,毕业以后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也使得企业难以招聘到适用的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不得不对刚入职的高职应届生进行二次培训。第三,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专业是高职教育的载体,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2]。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化、跟风化、随意化的现象,专业设置未经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导致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链脱节、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发展脱节,加剧了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的矛盾[3]。因此,高职教育亟需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化供给侧改革,解决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矛盾”。

(三)“新阶段”需要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总体上经历了起步、调整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职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健全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也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然由外延式发展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表现就是高职教育规模告别了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的稳定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由传统的规模竞争转为内涵质量、品牌特色的竞争。与外延式发展相比,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结构模式,它不是以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主要依赖条件,而是强调以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主要发展动力[4]。因此,内涵式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转变办学理念,积极挖掘院校内部资源的潜力,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教育结构的优化,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凸显办学特色。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规模扩张的状态,扩充人才培养数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模式上差异不大。如今,高职教育规模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代增加人才培养数量,成为高职院校适应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找准自身的教育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才能满足社会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高职教育需求,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要树立教育品牌。高职教育是高度市场化的教育,随着国内高职教育市场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品牌辨识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能否赢得良好发展空间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来确立本校在高职教育市场中的地位,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教育领域的办学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升,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原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基础上,新增了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推向新阶段。如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都已进入尾声,从成效上来看,经过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院校布局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距离,社会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5]。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高职教育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地区和人群,同时巩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成果,教育部适时推出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可以说,实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新时期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特点。第一,对优质高职教育需求旺盛,低端高职教育需求萎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升,截至2016年已达到42.7%,很大一部分高中毕业生都有进入高等院校就读的机会。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当学子们拥有更多上学选择权的时候,压力便来到了学校一方。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职业院校在招生时择优录取,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却陷入生源不足的困境,这说明社会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旺盛,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我国应对职业教育需求变化的必要选择。第二,对多元化、个性化高职教育需求持续增长,同质化高职教育需求萎缩。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引發了社会整体面貌的加速变革,层出不穷的新经济形态、新商业模式催生了一大批新职业和新就业岗位,这为劳动者的个性化职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更加丰富的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具有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普遍更受学子们青睐,而专业设置大而全、缺乏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则面临更多困难。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正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高职教育需求的必然举措。

(三)强化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

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对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秩序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从2014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潮。在这些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高职教育都不能缺位,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各项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第一,“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优质高职教育。“一带一路”是一项惠及全球的超级工程,沿线涉及到众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文化形态多元的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要顺利推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国际事务、拥有国际思维、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6]。因此,建设优质高职院校能有效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第二,“中国制造2025”需要优质高职教育。“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推动国内制造业的技术升级,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武装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三大战略目标要顺利实现,离不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高职教育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高职院校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这正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精准扶贫”需要优质高职教育。***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遵循“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精准扶贫思想,而扶智、治愚就是要教技术、授知识、变观念,通过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培养贫困群众的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其脱贫致富能力。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教授、传播实用型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方面,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对接农村职业院校,帮助其提升办学水平,从而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准厘定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涉及高职院校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水平提升的系统性工作。要判断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上是否达到了优质的程度,就必须有一系列的标准。从与高职院校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可以将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分为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

(一)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

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是指高职院校办学在满足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领域职业教育需求时所达到的程度。高职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是否满足了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技术研发需求以及社会劳动者的职业培训需求等[7]。因此,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是否达到了优质水平,需要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来进行评价,由此便形成了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

1.社会认可度高

社会认可度集中反映为行业企业、社会劳动者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这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首先,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满意度高。高职院校核心教育职能之一就是培养企业适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优良的教育质量正体现在毕业生拥有优秀的职业能力上。其次,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认可度高。高职院校通常都是行业内的重要科研主体,其师资力量以及办学实力强大的体现之一就是拥有雄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第三,社会劳动者对高职院校提供的职业培训满意度高。提供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优质高职院校理应为社会劳动者提供优质的职业再教育。

2.办学特色鲜明

优质高职院校应当在高职教育市场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而这种竞争优势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建立通常来自于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拥有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建设能力反映了高职院校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群是优质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强的重要标志[9]。另一方面是办出专业特色。办出专业特色指的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善于挖掘优势,打造亮点,塑造出专业教学中优于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学的优秀品质,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效果,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能建设特色专业,也应当在常规的专业建设中办出专业特色。

3.产教融合程度深

产教融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高职教育迈向高水平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需要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各方主体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除需要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外,还需要高职院校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其办学水平的强弱,还反映了其与多元主体沟通协调的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这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优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程度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院校教育、科研活动与产业实践联系紧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走向深入,总体形成了多元开放的集约化办学和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程度深,企业充分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日常教学等工作中,真正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态势。

(二)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

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主要指高职院校办学在满足师生群体需求时所达到的程度。优质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职业教育需求以外,也应当充分满足院校内部师生群体的自我发展需求。因此,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是否达到了优质水平,也需要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进行评价,由此便形成了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

1.先進的办学理念

优质高职院校理应拥有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要从外延式发展真正走向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优先满足院校师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把人才培养摆在办学工作中的突出位置,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二,终身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在教授和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把培养师生群体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2.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决定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弱,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优质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质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既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也要有合理的职称结构,教师队伍应当是“老、中、青”三结合,形成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相结合的完整人才梯队。同时,教师队伍群体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数量比例关系要合理,能很好适应高职院校专业课及公共课的教学要求。其次,教师专业能力突出。一方面,优质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修养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优质高职院校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传授给学生。

3.卓越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某一类社会组织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就高职院校而言,组织文化也是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应当注重组织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以促进高职院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确保师生保持良好的道德风貌。优质高职院校组织文化的卓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校园文化主流价值观明确,文化形态丰富多元,能够满足师生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且能发挥充分的正面导向作用;第二,社团能力强,能够借助社团的作用引领和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提升组织文化的层次;第三,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网络优势,塑造贴近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组织文化,实现全校师生精神理念、行为能力等的统一。

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主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