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生成机理及路径

时间:2024-05-07

王忠昌

摘 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面临“供给错位”“供给缺位”“供给越位”等现实挑战。从外部建设主体对新常态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的要素配置进行分析,提出两种专业建设的生成模式,“供给驱动模式”强调在专业建设中政府是主导者、职业院校是执行者、学生和社会是需求者;“需求驱动模式”强调在专业建设中社会作为主导方,职业院校作为建设方,学生作为学习方,政府作为咨询方。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应加强制定行动计划、优化供给结构、加强资源配置、提升内涵质量、拓宽覆盖领域等路径。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配置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5-0044-05

2015年11月,***总书记提出了加强“经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其核心要旨是实现“供给和需求相匹配”[1],注重提升供给侧一方的有效供给、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供给侧一方是指作为专业建设主体的职业院校;需求侧一方是指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产品有需求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社会需求是指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等对专业建设产出的人才、技术、服务等的需求,个体需求是指学生个体、学生家长等对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强烈愿望。新常态下,我国职业院校正在进行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职示范校建设等项目所依托的载体都是专业,如何建设优质的专业或专业群,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总书记“供给侧改革”核心概念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职业院校应从供给侧一方审视专业建设的社会需求,分析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明晰专业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及配置,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路径。

一、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院校的数量、规模、类别等都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专业开设的门类更加齐全。但是,规模、数量、类别的“大而全”并不能掩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为专业建设类别“重量轻质”导致“供给错位”,专业建设结构“头足倒置”导致“供给缺位”,专业建设资源“参差不齐”导致“供给越位”等三方面问题。

(一)专业建设类别“重量轻质”导致“供给错位”

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中,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关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专业设置应“先量后质”,其认为一定数量专业的存在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础,没有规模较大的专业设置,职业院校办学及其发展便无从谈起,这种观点对新设立的职业院校有一定的适用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专业设置应“先质后量”,其认为“质量”是专业建设追求的永恒目标,在专业建设的起始阶段就应重视质量建设,专业设置数量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逐步进行,这种观点对已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专业设置应“量质并重”,其认为数量和质量是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应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态势,片面侧重于任何一方,都将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观点对兼并、合并、重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当前,各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利益关系都“心知肚明”,但是真正做到“量质并重”这一完满状态的职业院校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更新快、技术变革快等外在因素,以及职业院校的生源竞争、师资竞争等内在因素的存在,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出现了“重量轻质”的“供给错位”问题,直接导致了专业数量的急剧增长,供大于求。

(二)专业建设结构的“头足倒置”导致“供给缺位”

专业建设结构失衡是困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问题,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种”和专业本身的发展[2]。一是专业结构重复度高,主要是专业设置缺乏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部分职业院校以好生源、好就业为导向,侧重热点专业设置,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是造成现今社会出现就业难、业难就和难就业问题的源头之一。二是专业结构重细化轻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职业分工精细化,专业建设也随之越来越精细化,造成职业院校片面追求对学生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忽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造成人才培养能力的片面化,不利于人才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也跟不上技术变革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三是专业结构缺乏前瞻性,当前,区域经济一體化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大趋势,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应成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基本上都是固守传统,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需要。四是专业建设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专业布点不均衡,比如不同类别职业院校在相同专业布点上的重合现象,造成专业布点设置供大于求,脱离了社会需求对专业布点的基本要求。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出现重复设置、过度培养、固守传统等结构性问题,容易导致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出现“头足倒置”现象,造成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供给缺位”。

(三)专业建设资源的“参差不齐”导致“供给越位”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资源包括生源、师资、课程、设备、企业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本身是分层次性的[3],但由于地域、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不同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同一所职业院校内部不同专业建设之间的资源分配也“参差不齐”。一是生源参差不齐。有的职业院校由于专业品牌好,生源往往超过招生计划,而对于专业品牌一般或较差的职业院校,会出现招生不足甚或无人问津的现象,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二是师资参差不齐。受制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经费、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条件好的职业院校往往能够投入较大的财力、给予较好的待遇、创设良好的氛围,引进高水平师资;反之对于一些条件差的职业院校,则没有较为优厚的条件引进。三是课程参差不齐。受制于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实训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实力强的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能够依据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四是实训设备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设备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齐全、功能是否过时、操作是否合规等方面。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把实训设备作为办学的基础,设备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仍然严重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导致培养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五是校企合作参差不齐。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等,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受限于当地企业对职业院校办学的热度不高,或者片面追求校企合作数量等问题,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总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资源的生源、师资、课程、设备、企业等任何一方缺失,或者某一资源内部分配不均,都将造成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资源的“供给越位”,使专业建设资源过于集中,导致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要素配置

要素配置是指将涉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使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提高其建设成效。供给驱动与需求驱动专业建设,是指职业院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所提供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开设与调整的过程[4]。一般来说,建立在供给侧改革基础上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要素配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供给驱动模式,另一种是需求驱动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一)基于供给驱动模式下的专业建设要素配置模式

供给驱动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各要素主体按照一定的指令和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充分调动各种类型的资源,实现专业建设的过程。供给驱动模式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一定的强制性,主要体现为政府在专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职业院校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而学生和社会只是专业建设的需求者。在基于供给驱动模式下的要素配置模式中,各要素主体所承担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都是单向的。其中,政府作为政策、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者,在各类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在该模式中处于中心位置,承担着根据政府的指令和要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实施,根据专业建设规模的需要招收学生,并依据专业建设方案的要求培养学生并输送到社会;学生作为专业建设的学习主体,根据政府行政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走向社会就业岗位;专业是供给驱动模式中各要素主体的实施对象和衔接纽带,政府、职业院校通过一系列计划、制度和方案实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直接作用于学生和社会,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供给需求。

基于供给驱动模式下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的配置模式,强调以政府为中心的供给驱动,忽视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或职业院校办学的起始阶段,具有执行力强、效率高、效果显著等优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的矛盾逐步凸显。因此,在供给驱动模式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的配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注意要素配置的时效性。各要素在专业建设的哪个阶段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专业建设的供给方应作出相关规定,使各要素主体都能在适宜的阶段发挥最优的效果。其次,注意要素配置的有效性。确保各要素主体的活动行之有效,必须强化专业建设要素配置的有效性。在职业院校办学的起始阶段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能够保障专业建设各项计划、制度和方案的顺利实施。比如,一旦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就必须马上转换学生或社会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以确保其有效性。第三,注意要素配置的能动性。专业建设各要素主体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各要素主体的能动性,调动彼此之间的能动作用,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最优化。最后,注意要素配置的协调性。由于各要素主体缺一不可,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要注意各要素主体资源的平衡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基于需求驱动模式下的专业建设要素配置模式

需求驱动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各要素主体以社会需求为主导,遵循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各要素主体的能动作用,完成专业建设的过程。需求驱动模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主要体现为社会在专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职业院校作为专业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需求能动作用于专业建设,政府在其中起到咨询、建议和引领的作用。在基于需求驱动模式下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配置模式中,各要素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专业建设。其中,社会作为专业建设的需求方,承担着专业建设供给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体地讲,就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数量、人才培养的数量、课程设置的数量等都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而专业建设作为主体,处于该模式的中心位置,承担着汇集各要素主体的优势资源,提高自身对各要素主体的适应性,以达到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目的;学生作为专业学习的主体,主要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自身发展的需求等对职业院校和专业作出有效选择,并要具有胜任专业学习所需的能力要求;职业院校作为专业建设的实施者,主要是根据各要素主体的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实施专业建设。

尽管需求驱动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主导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会出现专业建设的执行力不强、信息区分难度大、成效显现周期长等缺点,在经济社会和职业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选择需求驱动模式,能够较好解决专業设置数量过多、专业人才培养过剩、专业资源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一般来说,在需求驱动模式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最优化原则。由于各要素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寻找各要素主体结合的有效方法,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二是共享性原则。各要素主体在专业建设中,共享彼此的资源和信息,使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有的放矢。三是动态性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技术不断变革、知识不断更新,要求专业建设各要素主体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四是可预测性原则。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持久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各要素主体的配置必须具有可预测性和一定的客观规律依循。

三、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有效路径

新常态下,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如何确保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重点要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进行改革。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工程,采取传统单一的专业建设路径,可能会造成职业院校供给方和社会需求方的脱节,选择的路径必须具有“导向性、综合性和完整性”[5],体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供给的有效性、结构的合理性、资源的优化性、过程的内涵性、结果的开放性等特点。

(一)制定行动计划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演化过程中,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6]。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从制度上确保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确保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性。一般来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应由各相关利益主体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行动计划应该包括如下方面:第一,确定行动的目标。明确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应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的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社会需求在专业建设目标中的主体作用,以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为行动目标,确定各个具体目标。第二,厘定行动的内容。根据确定的行动目标,进一步厘定各个具体目标需要行动的内容,并确保厘定的内容能够顺利实施。第三,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根据要达成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策略,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第四,有效付诸行动。将计划付诸行动并保证行动的有效性,这是一个行动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行动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各个要素的完整性和实施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保证行动计划的顺利完成。第五,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当一个行动计划实施完成后,必须对行动计划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各个目标和内容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价,对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反馈,以确保行动计划的持续性。

(二)优化供给结构

优化供给结构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对制约和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师资、课程、设备等进行调整、改革和淘汰,以达到激活专业建设各个要素活力,实现各个要素和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目的。优化供给结构可以采用变革、整合、重组、淘汰和新建五种方式进行:变革是指对影响和制约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各个要素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使之符合专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整合是指将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各个要素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建设质量最优化的有机整体;重组是指对涉及专业建设的各个要素主体和对象进行合理的描述、分类和调整,按照一定的结构重新整合,增强专业建设各要素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专业建设的成效;淘汰是指对那些严重阻碍和制约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思想、理念、主体、资源等,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替换和淘汰;新建是指按照社会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严格遵循相关标准,重新开设新的专业,组织专业建设的各个要素主体,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

(三)加强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充足的资源保障、合理的资源配置等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专业建设资源的配置分为外部资源配置和内部资源配置两种类型。外部资源配置是指由政府、職业院校、学生、行业企业等组成的建设主体,如何把这些资源凝聚在一起,发挥各建设主体的能动作用,并且能够凸显各建设主体的利益,是外部资源配置的关键。这就需要作为专业建设主导方的职业院校充分调动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分配各建设主体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使之能在关键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凸显各建设主体的价值,使外部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内部资源配置是指由师资、课程、设备、实训基地等组成的建设要素,它是专业建设的对象。由于不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资源和同一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建设资源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专业建设的成效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内部资源配置,具体可以加大对专业建设资源匮乏主体的支持,使不同职业院校或不同专业之间的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平衡,从根本上保障专业建设成效的最大化。

(四)提升内涵质量

改变传统专业建设注重实训、设备、场地等外延建设的做法,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质量。首先,制定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终极目的,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因此,职业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专业教师、相关专家等共同参与制定。其次,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引进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培养专业青年教师,并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使其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优化专业教师的结构配置,集中精力培养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学名师,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再次,开发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需要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满足工作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基本生活、职业生涯发展、个人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需要,这就需要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合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最后,加强专业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反馈。主要是对专业教学的质量进行实时跟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予以指导和纠正。

(五)拓宽覆盖领域

拓宽专业建设覆盖领域是指供给方根据需求方的实际需求,在专业建设的数量、专业建设的质量、专业建设的服务面向等方面,根据自身的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调整服务面向,从而实现供给方和需求方达到最优化配置的目标,其核心是需求方主导供给方,供给方根据自身条件作出适应性调整。因此,专业建设不仅只由职业院校主导,而且还必须由市场主导。在这里职业院校是“供给方”,是人力和技术的提供者;社会是“需求方”,是人力和技术的接受者。拓宽专业建设的覆盖领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专业布点,职业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结构和布局,调整专业布点,使其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二是拓宽专业课程内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工作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具备认知、情感、学习、交往等生活和终身学习技能,这就需要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拓宽专业建设服务的对象,专业建设不仅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还承担着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91.

[2]王纯山.实用教育管理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88.

[3]李含琳.资源经济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41.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

[5]徐康宁,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4):5-9.

[6]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