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硕豪?耿乐乐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其内涵包括了培养对象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内容,应用技术型本科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应该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基于技术知识的技术本科教育理念、社会人才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相耦合、产业结构应与人才类型结构相耦合、以差异化战略获得高等学校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动因。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应用技术型本科应树立人文素养是教育活动基础的教育观、构建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规格;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文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技术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2-0026-06
在我国现存的1219所本科院校中①,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实施向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战略,其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转型,由过去比较模糊的定位明确为应用技术型。但是,理论界对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和讨论缺乏准确性和系统性,这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带来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形势下,进一步阐明应用技术型本科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尤为必要[1]。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一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对高等教育是这样定义的:“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提供学习活动。它是高度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学习。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但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2]根据该定义,高等教育包括了学术教育和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应该属于高等教育中的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和专业性。
在明确了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内涵和定位后,还需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王进鑫认为,“所谓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其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3]胡毅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因而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4]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5]据此可以将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一般性要求,而第二个层次指的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具体人才培养规格,以上概念界定没有指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
目前流行的对人才培养规格构成要素的划分主要有“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和“四要素法”:二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成;三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由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以及人格素质构成;四要素法则认为人才构成要素由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构成。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规格”的解释是“产品质量的标准”和“泛指规定的要求或条件”。顾名思义,“人才培養规格”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或要求,因此,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指学校等机构对所培养的人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标准的外在规定,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以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及技术综合运用为特点的本科大学对所培养的人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的外在规定。应用技术型本科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其人才培养规格应突出技术型。培养规格应该在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做出规定。
(一)技术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在人的素质要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受教育者价值引领和情感支撑的重要途径,对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 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6]。人文素养是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文素养也称为人文精神或人文情怀,龙应台曾说:“所谓人文素养,是有对人的深刻的认识和对人的终极的关怀。”[7]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首先在于使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肩负着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和信念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文素养的高下。
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8],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应从这三个方面作出规定。首先,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知识同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一样,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知识。其次,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的情感的关怀,包括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热爱、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以及为人类事业奉献的精神等。一方面,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人文精神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具备了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科学精神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界,而人文精神为人类改造自然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灯塔。因此,无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来讲,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最后,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个体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陶,逐渐将这些知识内化并养成为人文精神,最终体现在人文行为上。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是否养成的标志,应用技术型本科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是否具备人文素养以及程度如何,可通过观测培养对象的人文行为来衡量,人文行为表现为敬畏生命行为、热爱文化行为、勇敢无畏行为、保护环境行为、团结包容行为等。endprint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使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以知识为基础来实现。因此,从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技术型人才应该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类似,都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但对知识的类型、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不同,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相比,其所需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及系统性低于工程型人才但高于技能型人才,且所需要的知识类型以技术知识为主。技术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原理、技术规则、技能的综合[9],是不同于科学知识等其他知识的独立的知识类型。技术知识是技术型人才知识结构的中枢,是技术型人才知识结构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显著标志。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技术型人才的知识可划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是养成人文素养的基础,文化基础知识体现在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一方面,文化基础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形成新颖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文化基础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是培养对象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由于技术型人才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技术创新的使命,这就要求技术型人才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但其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低于工程型人才。三是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对培养对象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着直接影响,是作出现场决策、进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知识,现代生产工艺的分化与综合发展趋势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复合性的专业技术知识,而技术知识显性和隐性的二相性特征更需要技术型人才注重隐性技术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隐性技术知识是提高产品质量、形成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与此同时,技术更新的加速使知识以指数级别增长,这就要求技术型人才还应注重技术知识量的积累。专业技术知识是技术型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四是现代科技知识。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科技知识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现代科技知识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即将或者已经正在改变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服务现状,使得生产方式有了极大改进,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以现代科技知识为支撑,在客观上要求技术型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五是经济管理知识。企业是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去向目的地,作为贯穿于企业运作全程的经济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主题,技术型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上游,需要管理知识来指导并激励下游人员,同时需要以经济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生产流程,寻求最优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因此,技术型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胜任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综合性的能力素质
培养具有较强综合性能力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未来的技术性工作,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的技术变革,是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技术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同时,现代技术向分化和综合方向同步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这些变化对技术型人才的綜合性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综合性的能力素质成为新的技术条件下对技术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技术型人才综合性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身体和情感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机器的发展使人类所从事的体力劳动有所减少,但脑力劳动日趋增加,这种变化要求人更应该重视身体健康以支持脑力劳动。情感素质包括意志、动机、兴趣、审美等,关注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情感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二是沟通协调能力。现代企业复杂的组织结构和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以及技术的分化综合趋势,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沟通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技术型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从事技术型工作时,从工程项目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到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完成验收,每一步都需要沟通协调,沟通时间占项目实施总时间的70%以上,因此,技术型人才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技术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技术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显著标志。由于技术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的现场工作,必须具备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理论应用的实践能力、设计操作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工程综合能力等[10]。理论应用能力是指具有发现现场问题并进行分析探索,运用已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设计操作能力是指能够进行设计实验、分析和发现问题,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运用新技术操作本专业领域相关设备的能力。专业运用能力是指能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工程综合能力是指在工程项目中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环境、政策、法律、艺术等知识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四是学习能力。面对知识积累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新技术投入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建立等新形势,技术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创新能力。技术型人才不仅要能够运用新技术,而且还要能够引领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型人才只有以创新的内驱力、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敏锐的战略意识以及实用的工程化技能改进工艺、创新技术、创造产品,才能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动因
知识的分化和分类使得高等教育的类型不同、教育理念各异,进一步使培养的人才类型有所差异。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也不同,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应该以人才类型的划分为依据,且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相耦合,同时,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应该与国家产业结构相适应,使所培养人才能够有效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此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密切相关。endprint
(一)基于技术知识的技术本科教育理念是根本动因
技术知识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的知识类型,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远德玉认为:“技术知识主要不是关于认识自然的知识,而是关于改造自然的知识。具体来说,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11]这种认识是从技术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态出发,有助于对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乔佩科认为“技术知识是技术主体在行动中所理解的如何改造客体并完成技术过程的原理、方法、程序、诀窍、技能经验等的总和。”[12]邓波和贺凯认为,“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 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13]邓波和贺凯的观点是从三种知识作用的区别出发,区分了三种知识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可见,技术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而存在。技术知识的独立性和层级性使得技术本科教育理念在理论上是成立的[14]。
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术型人才、实行技术教育是技术本科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技术知识和应用技术型本科是天然的“鱼水”关系,技术知识是“水”,应用技术型本科是“鱼”,技术知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础,而应用技术型本科作为技术知识传播的载体,使得技术知识得以传播,同时在实践中使得技术知识得以升华和发展。以不同于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的技术知识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逻辑起点,使得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根本动力,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知识的形态、性质和作用以及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使命决定了技术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所以,基于技术知识的技术本科教育理念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根本动因。
(二)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社会人才类型结构相耦合是基本动因
潘懋元认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多种多样,一般而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5]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应用知识和理论,还应从事应用性的研究工作。杨金土根据社会人才结构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类。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界限相对清晰,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界限不容易确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交叉混用的情况。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技术型人才从事于生产第一线的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工作,负责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能型人才同样位于生产第一线且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但他们主要依賴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是这类人才的典型代表[16]。
不同的人才类型需要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来实现,与上述四类人才类型相对应,产生了四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一般认为,学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都由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实施,其中,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主要在综合研究型大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进行,技术教育在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进行,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17],而技能教育主要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因此,技术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应以技术型为导向。
(三)产业结构与人才类型结构相耦合是直接动因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制造业服务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三是智能制造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方向。我国产业结构存在自身的突出矛盾:一是行业性产能过剩;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较低;三是技术来源对外依存度高[18]。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使我国产业结构面临双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要努力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提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技术原始创新,降低技术来源依存度。
新常态下,我国已经着手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开始实施相关战略或鼓励一些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国家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力推进等。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任务和国家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政策,归结到底都需要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合理的人才类型结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数量较多,但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类型失衡状况会严重阻碍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扩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作为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桥梁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这就迫切需要扩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而应用技术型本科成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不二选择。
(四)以差异化战略获得高等学校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重要动因
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成为21世纪以来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全球的高等学校竞争加剧,高等学校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对于寻求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顾客需求或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高等学校来说,根据自身定位和资源状况制定并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是高等学校谋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endprint
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多面临着建校历史短、教育资源少、科研水平低、社会声望低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选择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同的发展战略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难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应用技术型人才缺乏,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城市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将成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巨大战略机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多数位于中小城市,拥有庞大的技术型人才需求市场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制定并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紧盯劳动力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一“细分市场”,提供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的产品,即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并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利于应用技术型本科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以获得优势地位。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途径
(一)树立人文素养是教育活动基础的教育观
应用技术型本科要摒弃重“技”轻“文”的人才培养倾向,技术型人才是“人”,而不是“器”,同时,要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人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人文素养既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为了促进培养对象其他素质要素的发展。一方面,应用技术型本科应体现出人文情怀,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社会需要的人。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本科应该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重视培养对象人文素养的养成,开设人文类的相关课程和讲座固然有利于培养对象人文素养的养成,但也应该看到,人文素養的养成不是仅仅开设几门人文类通选课就能培养出来的,人文素养的养成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课程设置、实践训练等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现技术型人才“文”与“技”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技术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应用技术型本科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应以技术知识为核心,开发并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使技术型人才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应用技术型本科所设置的课程兼具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作用。因此,在课程开发中除了满足技术型人才获得知识的需要之外,还应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技术知识是课程体系的核心,要在理解技术知识特点的基础上开发技术类课程,同时,在技术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理解技术知识传授的复杂性,提高技术知识的传授效果,提高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水平。由于技术知识具有隐性(难言)特性,而实践是技术知识由隐性向显性转化的重要形式,因此,增加实践类课程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技术型人才的新要求须以优化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增加该类课程的外延性和趣味性为基础。现代科技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相关课程在目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中普遍缺失,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该类课程的比例,同时应该注意这类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类课程需要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课程体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鉴于技术类课程的特殊性,改革并创新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新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拥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力素质,应用技术型本科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首先,应用技术型本科要优化师资结构,根据对技术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尤其要提高“双师型”师资比例。“双师型”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化,而隐性知识是技术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双师型”师资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获得实用性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使培养对象提前熟悉现场场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紧密衔接。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模式。技术知识的意会性特征,使技术知识只有通过技术实践,即“做中学”才能掌握,“无论何种掌握意会知识的形式,都需要学习者‘在场的直接经验”[19]。应用技术型本科可以设置模拟企业项目实施的课程,使学生参与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该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咨询的对象,以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意会性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最后,应用技术型本科要争取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努力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壁垒,使企业与学校能够共享技术、生产设备和实践基地。应用技术型本科要以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为突破口,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使企业看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前景和所带来的利益,才能实现校企深度有效合作。
参 考 文 献
[1]李硕豪,耿乐乐. 应用型本科研究之研究:CNKI数据库2001—2015年论文关键词可视化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7(3):54-65.
[2]UNESCO.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S/OL].(2011-09-05) [2016-05-21].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Documents/isced-2011-ch.pdf.
[3]王进鑫. 适应知识经济挑战 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 中国高教研究,2001(3):72-73.
[4]胡毅. 论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 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6):1-2.
[5]潘懋元.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1-15.
[6]韩奇生,卿中全.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 高教探索,2008(5):135-136.
[7]柴子文. 人文素养不等于人文知识——龙应台访谈[N]. 南方周末,2005-06-30(D28).
[8]赵磊.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6-158.
[9]李兆友,宋保林. 论技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及其过程本质:基于技术创新史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9):24-28.
[10]崔玉祥,刘颖楠,石华敏,艾红.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3(5):51-53.
[11]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59-60.
[12]乔佩科. 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3-117.
[13]邓波,贺凯.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0):41-46.
[14]刘志忠. 技术本科教育理念的合法性探析:基于技术知识的视角[J]. 江苏高教,2014(5):22-25.
[15]潘懋元,石慧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2009(1):7-10.
[16]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1995(6):7-15.
[17]夏建国. 生态位视角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5):5-10.
[18]郭旭红,李玄煜.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6(1):49-54.
[19]赵乐静. 理解技术知识[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5-61,11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