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疆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

时间:2024-05-07

王玉峰?陈晓敏

摘 要 新疆自治区是多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外出务工成为消化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技能缺乏、观念落后、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因素使得这些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时面临很多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培训。近年来,尽管自治区政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目前这些培训在培训需求分析、项目规划、培训内容、培训者素质、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新疆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效果,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疆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 新疆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60-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疆,是多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近3/5,农民是新疆民族地区(以下简称:新疆地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而言,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城乡贫富差距,是现阶段新疆地区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目前,新疆地区近80%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处于隐形失业状态,收入不断下降。转移剩余劳动力是解决隐形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同时,新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集中在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要提高收入就必须先扩大增收渠道,获取工资性收入。因此,外出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新疆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综合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制约农民外出务工的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途径就是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还可以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工作稳定性。因此,研究农民工培训问题对农民工个人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及整个新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征及就业现状

(一)新疆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征

劳动群体年轻化。截至2010年,新疆地区乡村人口共计1248万多,少数民族人口占78.98%,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及蒙古族占绝大多数。相较于全国整体水平来说,新疆地区乡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更加年轻化,乡村人口年龄在15~64岁之间的占71.28%[1]。

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但高学历比例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新疆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总体与全国相近,但不同之处在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达到8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4%,高中以上学历仅占10.9%,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6%[2]。这表明新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但高学历人口相对较少。

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大。截至2010年底,新疆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达219.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绝大部分,达83.77%,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以及北部的伊犁等地州[3]。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上涨趋势仍会加快。

劳动力以男性为主。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新疆地区乡村男女人口比例在1.08左右,但相比较而言,从业人员中男性的比例更高。从2009年至2013年,男女从业人员的数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男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始终大于女性从业人员,男女从业人员的比例始终在1.22左右徘徊[4]。

(二)新疆地区农民就业现状

1.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就业形式

根据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新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从2000年的39.6万增至2013年的113.6万,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0.29%[5]。另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队的资料显示,新疆地区农民全年工资性收入也逐渐上涨,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上涨的贡献度越来越大,2012年工资性收入已达年纯收入的16%[6]。这表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上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外出务工已成为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

2.疆内就业为主

从空间分布来看,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在新疆内就业的比例一直高达90%以上。其中在乡村就业的比重为88.5%,到城镇就业的比例为11.5%,而他们选择的城镇主要是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7]。根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的调查,新疆农村地区平均每户3.03人为乡内就业,2010年在县内乡外和省内县外分别为每户0.05和0.06人,累计外出六个月以上的仅为0.09人/户[8]。可见农民工赴疆外就业的比例仍然不高。

3.外出务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占大多数

新疆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青壮年所占比例较大。其中,16~22岁的劳动力占23.3%,23~30岁的劳动力占31.2%,31~50岁的劳动力占37.4%,而50岁以上劳动力仅占8.1%。此外,在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大,达到61.2%,女性僅占38.8%[9]。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大多是建筑、运输等体力劳动型工作。

4.务工行业集中,非农产业比例低

根据刘静对和田地区7县1市的调查,在和田邻近的地州及周边农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务工者绝大部分都从事农业及相关行业,在疆内城市及内地省市的少数民族务工者多数都从事餐饮服务、干果批发零售、货物搬运等行业[10]。此外,自治区统计局的资料也显示,2009—2013年,新疆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但2013年仍然高达79.9%;同期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直到2013年才分别达到8.1%和12.2%[11]。北疆地区的转移劳动力选择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南疆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乌鲁木齐市务工人员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多数集中在运输、餐饮及建筑等行业[12]。数据表明,新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较为集中,就业结构较单一。

(三)新疆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应对措施

1.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有限

当前限制新疆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能缺乏。目前新疆地区未经专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例高达72.2%[13],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在择业时面临多重困境。由于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人员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即使在农业领域,其就业也面临新的困难。近年来,新疆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新型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使得那些只掌握传统农业耕作、养殖、放牧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面临择业困难。这是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低工资、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型工作的主要原因。

2.语言和风俗习惯障碍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而且很多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状况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民族聚居区的双语教育工作难度较大[14],汉语普及率不高,双语人才匮乏。再者,少数民族农民工本身参与双语学习交流的意识普遍不高,语言障碍更为明显。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甚至不具备汉语交流的能力。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疆外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均使得农民工外出择业时面临更大的障碍。

3.观念滞后,市场意识不强

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农民观念滞后,视野不开阔,缺乏进取心,易于满足现状。有些农村劳动力即使缺乏职业技能,也不愿参加地方政府机构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很多地区,传统观念在妇女的心中根深蒂固,即使生活水平低下,她们也不愿外出择业,更不愿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维权意识不高,即使在工作中遭遇拖欠工资、强迫加班、就业歧视等事件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

4.心理素质弱,融入性差

调查发现,一些新疆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理素质不佳,虽然身在外地工作,但他们对家乡有着强烈的依恋感[15]。这种依恋感会随着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社交圈狭隘,缺乏社会资本而更加强烈。这种依恋感不仅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和融入工作群体和当地社会,而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择业和工作绩效,长期下去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一旦工作受挫,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

5.根本的应对措施——培训

当前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解决。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培训可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汉语水平,使他们了解和适应工作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培训也可以更新这些务工人员的陈旧观念,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培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工作地的融入度。因此,实施系统的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新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二、新疆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现状

近年来,新疆自治区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举措。

(一)培训项目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自治区政府部门先后实施多项专门的培训项目。自2006年开始,自治区人社厅联合自治区总工会等多个部门连续实施“春风行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信息,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享受培训补贴政策。近年来服务对象特别转向就业困难的“80后”和“90后”农村青年[16]。

2008年,自治区决定在全区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实施“一户一人”转移就业培训和“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两大工程,并对有富余劳动力并转移城镇就业的农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就业常用汉语言、就业技能、致富技能、创业、农村普通中学劳动预备制培训等[17]。

2009年,自治区总工会决定在全区实施“十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计划培训农民工3万人,帮助1万人就业,帮扶救助6万人。培训内容包括就业技能、基础素质、自主创业、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知识等。

2014年,自治区实施“春潮行动”,重点是针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争取到2020年,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一次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使企业在岗农民工得到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高技能人才培训;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村转移劳动者有机会接受创业培训[18]。

此外,还有“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起到了良好效果。

(二)培训实施主体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周期长、耗资大的活动,政府是最大受益方,因此必须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职能定位的差异,政府机关不宜直接实施。因此,多年来自治区政府采取补贴等多種途径鼓励相关单位参与实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技工院校。2011年新疆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技工院校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其培训的重点对象,并对其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资金补贴[19]。政府将多个技工学院确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基地,主要在寒假、农牧民农闲时节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上,以储备式培训、送技能上门服务或成立培训领导小组等方式开展各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活动[20]。此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与技工院校合作,共同推进技工院校对口支援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州)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这一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共有108所技工院校,2013年开展的社会培训中培训人次总计达30.16万,其中农村劳动者占28.1%[21]。目前技工院校承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已占约20%。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自治区政府主要通过资金补贴和表彰奖励的方式鼓励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资金落实到位直接刺激了民办培训机构数量的增加和积极性的提高。2013年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富余劳动力培训方面的贡献度大大高于技工学院,占50.47%,见表1。而其在短期技能培训中更是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民办职业培训人数中90%以上的培训期在六个月以内[22]。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民办培训机构292所。2010年全区民办培训机构共培训各类人员28.34万人,其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7.9万人,占63%。各培训机构主要通过送培训下乡,直接将培训班设置在村队、社区的方式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23]。

用工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在员工培训中应发挥主体作用。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多用工企业出于利益考虑不愿对其进行培训。近年来,自治区政府采取直接补贴等多种形式规定企业必须实施培训。2014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部署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强调要重点发挥企业用人主体和培训主体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开展培训,并规定企业培训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同时,強调要落实企业培训补贴,培训补贴直补企业[24]。

(三)培训实施情况

新疆自治区现在每年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60多万人。各项就业培训活动基本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企业在岗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自治区政府每年投入的补贴金额达4000多万元。在培训模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为农民工技能的提升和就业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1.培训模式

订单、定向、定岗模式。这种培训以紧缺职业工种为主,重点是45岁以下青壮年农业富余劳动力和“80后”“90后”。因此,针对性比较突出,有利于提高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25]。2012年冬至2013年春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该模式培训人数达146120人,占47%[26]。这种培训有很多是以校企合作形式展开,如对南疆三地州进行的“送培训下乡”“对口支援”等。

短、平、快模式。指周期短、就地就近、见效快的培训。例如,在南疆三地州实行的短、平、快项目对当地地毯编织、土陶制作、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的工匠、妇女稍加培训,便能直接帮助其就地就近成为产业工人。

“培训—鉴定”一体化模式。指各类职业院校向新疆人社部申请成立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就鉴定工种的增加及等级提升向人社部门进行申请批复,以此来向参与校内培训的学员提供从培训到鉴定甚至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源于新疆政府自2003年开始实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

2.培训内容

引导性培训。主要以集中办班、讲座或印发资料的形式开展,主讲内容为法律、就业观念、培训活动宣传等。如“访惠聚”(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期间举行的各类专题讲座、春风行动活动期间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等。

语言培训。主要是汉语培训。在2012冬至2013春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汉语言培训人数达72822人,占23%[27]。具体项目如“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农村少数民族的汉语言培训”以及针对南疆三地州青年农村劳动力的“汉语大培训,双语新青年”等。

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的技能种类非常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如砌筑工、钢筋工、农机、家电维修、电工、电焊工、美容美发、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家政服务员、挖掘机驾驶员等数十个工种。

3. 培训资金投入

自2005年起,自治区规定,年人均收入低于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如果参加转移城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的,政府将对其培训费用(包括学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给予补助[28]。

自2008年开始,对常用汉语言培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劳动预备制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免费。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实行培训费用和鉴定费用补贴。对招用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补贴[29]。

近年来,自治区对培训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在2012冬至2013年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全区实际培训补贴农村劳动力6.1万人,占总转移就业人数的21.7%,实际支付培训补贴4093万元[30]。

三、新疆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难题

(一)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认为,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基础。缺乏这一环节,培训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度紧缺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目录》,全区2015年度共需各类紧缺人才1884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占72.8%;技能人才占15.4%;经营管理人才占3.3%;三类人才合计需求占91.5%。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占全区人口的61.5%。截至2010年,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共有27.9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8%。显然这一比例还是不高。这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离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或者说没有对症下药。以2012春至2013冬新疆各地州的培训统计为例,取证比例相差较大,和田地区只有3.65%,伊犁州达79.6%;而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比例总体非常低,和田地区为0%,最高的克州也只达到24.98%。

(二)缺乏系统的项目规划和设计

第一,缺乏系统规划,随意性大。具体表现在:宣传方式单一,一些乡镇对培训活动的宣传主要以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有些农民工对培训活动知之甚少;盲目性,有些培训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都没有周密的计划和明确要求;“形式化”,有些培训活动形式大过内容,有的是“走过场”,只为完成考核任务;项目之间缺乏协调和连贯性。由于缺乏统一指导,各类培训活动各行其道,连贯性不足,甚至出现项目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第二,过于关注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很多培训走的是“短平快”路线,特别是那些由企业实施的技能培训大多属于短期行为。企业通常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应急需求为主,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规划[31]。這主要是因为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大,对其实施长期、系统的培训对企业而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可能造成企业培训成本的浪费[32]。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只注重企业眼前利益,很少考虑受训者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灭火式”培训对整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也与政府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一问题单靠企业是无法解决的。

(三)培训内容不适应需求

一是过于集中在传统产业技术领域。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新疆地区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内容仍然局限在建筑业、制造业、农产品销售等传统产业领域,而对需求日趋旺盛的电脑、会计、营销、现代农业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的培训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对培训方而言,他们对这种传统产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具有丰富经验,运作成本低廉,而且见效快;对受训民工而言,这种培训起点低,容易接受,而且这些工种在择业时市场门槛低,容易就业。所以这种基于传统产业技术的培训长期受到青睐。但是从自治区近年公布的急需人才目录来看,未来新疆地区对新型产业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一味强调传统技术技能培训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二是重技能,轻人文。新疆目前有47个民族,民族多样性给农民工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富有成效的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让受训农民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价值观、态度、法律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33]。然而,长期以来新疆地区的农民工培训一直是重技术,轻人文。事实上,很多新疆外出务工人员在择业时面临困难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因为语言沟通障碍、不了解也难以适应当地风俗习惯、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等原因。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这些人文领域的培训成效并不显著。以语言培训为例,在2012冬至2013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中,参加汉语培训的人数仅占总受训人数的23.4% 。其中,乌鲁木齐、博州、哈密三地州甚至未开展汉语言培训工作。

三是忽视岗前培训。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在家乡虽然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职业技能培训,但真正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仍然面临一定难度,这就是“知识的迁移”问题。因此,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可以帮助农民工系统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减少初次上岗出现的工作失误。此外,对于那些离开家乡赴内地工作的农民工而言,了解工作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工作单位的基本背景、工作环境和公司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他们快速融入企业,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应该由用人单位来实施,但从已有的资料中,很难见到这种培训。

(四)培训实施者有待改进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培训者培训”(train the trainer),意即如果培训者本身素质和能力有限,他将很难胜任培训者的角色。因此,应该对培训者实施必要的培训。目前疆内培训机构质量层次不齐,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实力较弱,师资和设施配备不足,继而影响培训效果。据2011年自治区对疆内206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其中多数也承担培训任务)进行的抽查,合格以上占75%,限期整改及不合格的占25%[34]。这很大部分原是因为投入的不足。从表4可以看出,新疆地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费补贴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技工院校的经费补贴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为了套取政府补贴,一些挂牌机构大量涌现,导致资源重复建设,竞争加剧[35]。使得一些正规培训机构面临更大的压力。

(五)缺乏培训效果评价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十分强调培训效果的评价。对企业如此,对农民工培训更应该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对培训效果如何却不太重视。这其中有一定的客观原因:评价培训效果的标准难以确立以及农民工培训本身存在“多头管理”的制度层面问题。近年来新疆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工培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却简单地以培训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率、培训结业率及取证率等来衡量。总体来看,还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这显然不是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标。如何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新疆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新思路

(一)完善培训需求分析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来看,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分析培训实施的动机或原因以及培训要达到的效果。农民工培训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因此,对政府相关部门而言,首先必须要明确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后干什么?这就要求必须了解市场需求,即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农民工?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获得行情。自治区政府每年都会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度紧缺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目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农民工培训管理与实施部门参考的信息来源。其次,还必须要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需求,他们究竟想去哪里务工?做什么工作?最终目标是什么?获得这些信息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进行实地调查。

(二)提高培训项目设计的系统性

第一,制定系统、科学的培训方案,避免培训的随意性。首先,在培训实施之前必须明确设定培训目标、制定方案预算、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其次,利用多种媒介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准备外出务工人员了解培训的内容和作用。还要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连贯性和协调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项目出现,以节省有限的资源。

第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辅相成。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不太愿意对农民工实施长期培训,因此,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会太关注。从长期来看,政府是农民工培训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用人单位注重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民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采取补贴的方式,一方面对企业实施补贴,同时也可对受训农民工进行补贴,促使农民工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

(三)拓展培训内容

一是加强新兴产业职业技能培训。从自治区近年发布的急需人才需求信息可以看出,即使在新疆本地,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趨势。自治区政府必须加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培训资助力度。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农业技术。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非常快,对传统农业人力的需求在下降,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考虑到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选择疆内工作的现实,政府应特别加大对这一技术领域的培训和资助力度。这对新疆未来劳动力的流向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强化人文领域的培训力度。首先,汉语培训,汉语是中国官方语言和全国通用语言,不掌握汉语,无法在内地发达地区就业。因此,汉语教育必须强化,这是走出新疆的第一步。其次,培训要考虑受训农民工的民族文化,这样会增加他们对培训的接受度。但对那些决定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要更多地强化人文领域的培训,比如工作目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学习了解,还有外出人员的心理素质培训,增加他们对工作地的融入度。

三是重视岗前培训。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择业不成功是因为工作初期难以适应当地或企业的环境。因此,岗前入职培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文化背景迥异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然而,岗前培训一般是由用工企业来实施的,而自治区政府也无法对外地用工企业进行约束。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通过驻外机构(如在打工比较集中的沿海城市设立办事处)与当地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商,通过补贴形式来强化入职引导培训,以降低新疆外出务工人员的离职率。

(四)提高培训实施者素质

首先,“培训培训者”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对农民工培训而言,需要接受培训的“培训者”不仅仅包括实际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专业人员,还应该包括相关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掌握相关政策和资源分配。这些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

其次,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投入力度。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主要阵地之一,其本身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效果。目前疆内这些培训机构受到的资助仍然偏低,因此,必须加大投入,以改善这些机构的办学条件。

第三,整顿培训市场,强化准入制度。目前培训市场比较混乱,一些名不副实的挂名培训机构挤占了正规培训机构的市场和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应当对培训市场进行必要的整顿。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实施农民工培训市场准入制度,对不达标的培训机构实行淘汰,这样可以确保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建立科学的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目前关于培训效果评价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几乎都是针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针对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评价在理论界很少有研究,因为存在指标体系确立上的难度。但可以考虑借鉴企业界关于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农民工在培训过程中的反应和态度;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农民工能否把所学内容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农民工受训以后工作绩效是否获得提升。当然具体细节还有待深入探讨。其次,制度层面。目前,涉及农民工培训的有十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协调起来难度较大。这种“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给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带来难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解决。可以考虑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部门来负责农民工培训的实施与管理。这样就为培训效果的评价提供制度上的便利。

参 考 文 献

[1]陈振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资料[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94-131.

[2]张为民.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4.

[3]俞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征、问题及路径——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2013(19):4823-4826.

[4][5][11]陈虹. 新疆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322-325.

[6][12]张敬东. 新疆调查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32-133.

[7]明拥军,陈彤.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政策导向探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8(4):44-47.

[8]张敬东. 新疆调查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56-157.

[9]王纯礼,盛伟玲.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2013(10):44-48.

[10]刘静.新疆少数民族外出务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14(5):138-141.

[13]王康熙.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13(7):79-80.

[14]付东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1):131-135.

[15]蒋志辉,何平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J]. 特区经济,2011(5):219-221.

[16]新疆开展“春风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EB/OL].[2014-01-24].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1-24/5779799.shtml.

[17][29]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EB/OL].新党发[2008]4号.[2008-04-12].http://www.xjxnw.gov.cn/c/2012-09-21/545833.shtml.

[18]关于印发自治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新人社发[2014]55号.[2014-07-31].http://www.xjrs.gov.cn/zwgk/zxfb/201407/t8a4ac702478b785c01478bf6b4830059.html.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新人社发[2011]88号.[2011-07-06].http://www.xjjszy.net/Article/ShowArticle.aspx?ArticleID=1140.

[20]自治区技工院校2011年一季度招生培训工作通报[EB/OL].新人社函[2011]313号.http://www.xjrs.gov.cn/ztzl/jgyx/jgyx/201105/t5012.html,2011-05-31.

[21]新疆自治区2013年技工院校综合情况的通报[EB/OL].新人社函[2014]61号.[2014-02-17].http://www.chinajob.gov.cn/TrainingSkillAccrenitaTion/content/2014-02/17/content_893042.htm.

[22]于弘文.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331.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件. 关于2010年自治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情况的通报[EB/OL].新人社函[2011]57号.[2011-02-14].http://www.xjrs.gov.cn/zwgk/zxfb/201102/t4535.html.

[24]自治区明确今冬明春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培训比例不低于70%[EB/OL].[2014-11-21].http://www.xjrs.gov.cn/zwgk/gzdt/201411/t8a4ac70249cf9ff00149d062e019003c.html.

[25]自治区召开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会议[EB/OL].[2012-12-07].http://www.xjdrc.gov.cn/info/10441/228873.htm.

[26][27][30]关于去冬今春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情况的通报[EB/OL].新人社函[2013]314号.[2013-07-03].http://www.xjrs.gov.cn/zwgk/zxfb/201307/t2c908e863f9f22ec013fa2992b44006b.html.

[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试行办法的通知[EB/OL].新政办[2005]134号.[2010-05-24].http://www.xjrs.gov.cn/fwdh/zynljs/zcwj/201005/t3299.html.

[31]周永华. 新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探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10(1):31-41.

[32]胡秀俊.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求索,2011(7):39-41.

[33]魏钧,董玉杰. 民族多樣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2):65-72.

[34]关于2011年全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考机构评估验收结果的通报[EB/OL].新人社函[2011]497号.[2011-08-25].http://www.xjrs.gov.cn/zwgk/zxfb/201108/t5594.html.

[35]徐微微,张鸣. 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长效机制的政策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2006(4):97-100.

The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of Xinjiang Minority Areas:A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Wang Yufeng, Chen Xiaomin

Abstract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s a multi-ethnic region and its r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keeps increasing. Going out for work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transfer surplus rural labor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Due to the lack of vocational skills, the backward ideas, the language barriers,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and other factors etc., migrant worker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when they go out for work. A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raining.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ities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has invested a large quantity of manpower, material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nto the training of surplus rural labor, and achieved considerable result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analysis of training needs, project planning, contents of training, quality of trainers, evaluation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nly solve these problems, can we increase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enhance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region.

Key words Xinjiang minority area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uthor Wang Yu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a researcher of China Center for Food Security Studies a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Chen Xiaomin, master student of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