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丁红
摘 要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可弥补骨干师资培训日常教学和培训中出现的诸多不足。借助“互联网+”进行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主要体现在: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学员全员互动的效果诉求、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和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优化培训教学管理,开展培训效果调研,以此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国家骨干师资培训新模式。
关键词 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发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創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微课、发布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發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 ”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 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 J ].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 ”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 J ].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4]刘远东.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9(3):27-30.
[5]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N].中国教育报,2012-09-2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