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音乐课堂中提高民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民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包括:融入游戏,激发兴趣;借助提问,发展思维;创编舞蹈,加深理解;开展活动,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 民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123-03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歌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表现了人民群众真切的思想,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当前,音乐学科逐渐受到重视,但有关民歌教学的研究较少,相关的教学经验也较为缺乏。民歌是各民族同胞生活、劳动的产物,带有本民族的风格特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民歌传唱性强,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表达了不同民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等,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添加民歌内容,能让学生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对音乐产生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民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渗透民族文化,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歌唱技巧的同时了解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民歌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寻提高民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融入游戏,激发兴趣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方式去讲解,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普遍爱玩,喜欢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更是对游戏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追求趣味性的心理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设计唱民歌接龙游戏、民歌比赛、开展民歌知识竞赛等,将相关的民歌知识与游戏环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

例如,在教学桂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七彩长廊程阳桥》这一歌曲时,教师结合歌曲内容特点开展游戏活动,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首先,让学生掌握这首歌的歌唱方式、节奏,在此基础上融入唱歌接龙游戏,每名学生唱一句,轮流接唱,一首歌唱完后再从头开始,直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参与一遍。通过唱歌接龙游戏,学生反复练习这首歌,习得了唱歌的正确方法。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学习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奖惩,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对于接龙接不上的学生,可要求其用表情或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或让其尝试用广西方言来念这首歌的歌词,以达到惩罚的效果;对于接龙过程表现优良的学生,可给其颁发奖品作为奖励。适当的奖惩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更加认真、专注。在学生熟练掌握这首歌曲后,教师便可以适当加大游戏的难度,将“每人唱一句”变为“每人唱两个字”,以此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更加熟悉歌曲的韵律。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观察学生完成游戏的方法和进度,根据学生所完成的情况来调整后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游戏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学生唱歌过程中的不足,促使学生及时改正,提高自身的唱歌水平。

在教学民歌的过程中融入游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乐于展现自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了学生理解歌曲的难度。

二、借助提问,发展思维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自主解决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必备技能,而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路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教師可通过变换角度、转换角色等方式有目的地设计提问。比如,教师在播放某首民歌后不应用“你喜欢这首民歌吗?”“你对这首民歌有什么样的体会?”等直接提问的方式,而是用“这首民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首民歌当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等问题把单一枯燥的提问转变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歌的感受,使学生能从教师的提问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顺利抓住学习重点。

例如,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以下简称人音版)出版的音乐四年级下册《西风的话》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先听歌曲,初步了解这首歌曲的曲调和歌词,再进行提问:“同学们能够猜出这首歌是出自哪一地区吗?说说你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品味该歌曲的曲调和歌词,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提高思考能力。在学生领会《西风的话》这首歌曲的歌词后,借助问题“西风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歌词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顺势引出歌曲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利用这些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我的家在日喀则》前,教师通过提问:“这首歌有许多装饰音,猜猜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学习中深入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在学习了整首歌曲之后,教师再次提问:“还有哪些民族音乐有装饰音?我们可不可以在学过的民歌中,加入一些装饰音呢?”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提问不仅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保证问题内容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民歌的相关知识。

三、创编舞蹈,加深理解

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身体之中。民歌来源于生活,舞蹈也来源于生活,民歌和舞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和民歌如果结合得好,往往能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秉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依据歌曲和歌词特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作创编与民歌相符的舞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并能够借助舞蹈加深对民歌的理解,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教学豫剧剧目《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对歌词进行讲解,让学生用肢体动作将歌词中的情景表现出来:教学“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这句时,教师让学生做出种地和纺棉的动作,再根据这样的动作设计舞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配合歌曲的播放进行表演,用舞蹈来展现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歌词与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舞蹈与歌曲联系起来,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又如,《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蒙古族民歌的歌曲比较激昂,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对草原生活的认知,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民族特色。为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然后,让学生结合蒙古族人民射箭、摔跤、赛马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编制简单的舞蹈动作。最后,让学生一边跳着新编的舞蹈,一边学唱这首歌曲,使学生在唱跳中更好地理解歌词大意,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

在民歌教学中融入相应的舞蹈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学习民歌,从多种角度理解民歌,使学生顺利地将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舞蹈与歌曲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佳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当然,在指导学生编舞蹈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借助创编的舞蹈理解民歌,并伴随着舞蹈充分体会歌曲的形象和情绪。

四、开展活动,学以致用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歌曲、掌握歌曲曲调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无论哪一种音乐,最终都是以唱的方式来呈现。但是,许多小学生由于缺乏对民族音乐的体会,在唱歌时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民歌的特色。基于此,教师应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歌词的深刻内涵,领会歌曲中的民族特性和音乐特点,能自然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教师可通过开展合唱活动、演唱比赛等,增加民歌学习的趣味性,激發学生的表现欲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要想在合唱活动、演唱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反复训练,在反复实践中对歌曲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对歌曲有自己的理解,并能通过演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例如,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讲述的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在和平年代向孩子回忆自己经历过的苦难生活,借此让孩子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学生掌握这首歌曲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并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教师依据这首歌曲弱起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及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体现出歌曲的力度变化这两者鲜明的特点,让学生以合唱的方式进行演唱,把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合唱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再开展小组间的合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布置合唱任务,使每一名学生在相应的小组内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反复排练。

又如,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包含了丰富的民乐知识和人文知识,以及相关的民族乐器演奏知识。整首歌曲调子欢快,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因彝族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根据低年段学生好动、爱模仿的特点,教师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室里围成圆圈,结合音乐律动边唱边跳,感受火把节的场景,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开心、最热情,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学生基本了解这首歌曲运用了哪些乐器、感受其基本旋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举办演唱比赛,看谁能唱出欢快的情绪。演唱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助于学生通过演唱比赛升华情感,达到丰富歌曲内涵和提升表现力的双赢效果。

不管是合唱活动还是演唱比赛,目的都是为学生提供表现和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唱歌水平,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唱、演唱比赛活动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整体的演唱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根据评价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唱歌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会从不同的视听渠道听到很多流行音乐,相比之下,他们可能会觉得民歌很“土”、很好笑,让音乐教师不知从何处入手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民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游戏教学、启发式提问、新编舞蹈、开展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民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民歌的魅力,获得演唱民歌的技巧和方法,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最终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曼珍.提高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1082.

[2]罗轶.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之间的关系[J].艺术评鉴,2018(2):75-77.

[3]申利敏.试述舞蹈与生活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8(23):147.

[4]常誉锟.论舞蹈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通过生活创编作品[J].戏剧之家,2016(22):153.

作者简介:陆波(1982— ),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责编 黎雪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