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改进策略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基于教师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明显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包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丰实专业素养,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内容的特点提高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教学改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16-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数学课标》)继续将“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引领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点及价值,聚焦该领域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探讨改进该领域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一)内涵解析

《2022版数学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主要采取主题式学习方式、第三学段可适当采取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42。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类针对“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的基于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活动,指向学生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三是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1]42。

(二)特点分析

1.综合性。“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既体现在其活动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与其他学科以及数学学科内的不同知识相联系和综合应用”[2],也体现在学生活动过程、活动方式、活动评价的综合应用。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提供的“制作活动日历”活动,不仅应让学生掌握年、月、日的内在关系,还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该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中的统计、计算等知识,沟通数学学科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2.实践性。“综合与实践”的实践性是指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动身参与、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合作交流并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探索的机会,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全程自主思考、主动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灵活性。“综合与实践”的灵活性体现在该学习领域的活动时间、活动空间、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内容实施的频次至少保证每学期一次,既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且实施地点不局限于教室内,主要以主题活动或项目式活动的方式进行。《2022版数学课标》设计了一些活动主题,一线教师既可以从中选取,也可以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活动实施提倡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其在活动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

(三)价值探讨

1.构建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与实践”不仅是连接数学知识内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的桥梁,而且是连接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桥梁。通过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数学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和迁移,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思维的全方位统整。

2.促进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熟悉的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将逐渐学会站在数学的视角发现并提出问题,结合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经历探索、交流、思考的过程,在尝试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自主探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022版数学课标》明确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活动将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探索、实验等方式,亲历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现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从中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不同的思考方法,拓宽知识面、更新认知结构,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建构式学习的转变。

4.培养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及模型思想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在真实问题驱动下参与、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主题方式进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其主题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增长实践智慧、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师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类型多样,划分标准不一。按活动形态来划分,大体可分为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活动型、调查访问型、课题研究型五大类型[4]。教师设计和组织相关学习活动,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实施中的常见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有些教师习惯了“知识本位”,忽視了“综合与实践”对促进学生数学思考、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与《2022版数学课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违背;有些教师忽略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之一“积累活动经验”,导致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和实际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得现实活动样态与预期学习效果存在偏差。例如,有些教师组织实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学习活动,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所呈现的真实问题情境后便自己提出了“怎样打电话最省时”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思考并得出结论,完全忽略了学生思考和提取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讨论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活动经验积累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不强。有些教师在设计“综合与实践”教学时,习惯运用其他三大领域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所选择的问题和内容比较单一和零散,知识点间的融合度不高,且往往忽略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未能较好地体现该学习领域的综合性;有些教师在实施该领域学习活动时,容易流于形式化、表层化,不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反而直接追求活动实施的结果,有意无意减少了学生探究、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削弱了该领域学习的实践性特征。例如,有些教师组织实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你寄过贺卡吗”学习活动,只是照搬教材中的设计,注重统计与计算的教学,而忽视纸质贺卡与生活的联系、与保护环境的联系等,不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还有些教师多采用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探讨问题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设计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导致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不明显。

3.教师掌控过多,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综合与实践”提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掌控课堂,自己提出需要思考的具体问题或思维的方向,更有甚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让学生顺着教师既定的思路或方案展开探究,压减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例如,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有些教师直接讲解圆的名称、特征,而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圆的图形特征以及圆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的机会,使学生不能通过经历“化曲为直”“极限”“推理验证”等数学思考过程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产生偏差的原因在于:首先,教师不重视该领域教学,不愿意花时间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往往直接照搬网上或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案,导致所组织的教学活动零散无序、浮于表面、缺乏新意;其次,教师没有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导致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本质及教学目标产生理解偏差;第三,受常规课影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仍然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不足。有些教师虽然对“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心知肚明,但不注重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对其他学科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在设计和组织“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时不能较好地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也难以在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3.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较深。“综合与实践”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5]。有些教师图省时省事,仍习惯性地采用传统方式推进教学,导致课堂气氛凝重,学生没兴趣参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活动;加上教师过多掌控,制定出死板、严苛的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剥夺了学生试错的机会,削弱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小学数学教师改进“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定位“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

为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做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工作,包括仔细研读《2022版数学课标》中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教学目标和实施建议,深入分析、理解其中的主题活动及项目式学习案例,精准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熟悉数学学科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其次应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突破“知识本位”的束缚,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引领,兼顾学生“四基”获得、“四能”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自信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例如,“身体上的尺子”是《2022版数学课标》建议在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中安排的活动主题,相关主题活动设计说明如下:“学生对测量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对标准测量单位的认识,还应了解非标准测量单位,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单位,能进行合理估测。应从长度测量的学习开始,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在具体测量活動中加深对度量思想的体会。”[1]130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上册有一个与该主题相对应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安排了“认识身体尺”和“用身体尺量”两个学习板块,其中:“认识身体尺”不仅要求学生分别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各约是多少厘米,还要求学生思考“1米大约有几拃?几步?几脚?”,帮助学生建立米和“身体尺”之间的联系;“用身体尺量”一方面要求学生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应根据物体长短及场地特点合理选择“身体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些物体并用“身体尺”去测量这些物体,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活动经验。教师在读懂《2022版数学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可以将“我们身体上的‘尺”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测量结果的过程,强化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增强估计长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量感;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感受身体尺的应用价值”。

(二)丰富、充实专业素养,提升“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综合与实践”领域既缺少现成的教学内容,又缺乏程式化的教学流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需要自行确定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而教师想要轻松驾驭该领域教学,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首先,它要求教师必须认清“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点及价值,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注重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科技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其次,它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学习,相应提高“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注重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主题素材并对相关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经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彰显“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

例如,“校园平面图”是《2022版数学课标》建议在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中安排的活动主题,明确了“结合本校校园的实际情况,能制订比较合理的测量方案和绘图比例”“能理解所需要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有序展开测量”“能按校园的方位和场所的位置,依据绘图比例绘制简单的校园平面图”“能解释绘图的原则,在交流中评价与反思”“提升规划能力,积累实践经验”[1]51等学业要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六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安排了与之相对应的“绘制校园平面图”主题活动:在活动前先展示了两种平面图,再结合毕业班的特点安排了给母校“绘制校园平面图”留作纪念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几个核心问题探索设计活动方案,经历动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记录数据并尝试绘制平面图)、交流反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组作品是否准确、合理、有特色,把最喜欢的其他小组的作品画下来,反思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采用了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平面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等)和自我评价的实践过程。显然,该主题活动需要配合实地测量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仅仅做到对《2022版数学课标》和教材了如指掌还不够,必须基于自身丰富的活动设计和组织经验,对活动前、中、后期的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细化,至少应厘清以下问题:怎样在活动前让学生体会事先规划、分步实施的重要性?怎样在测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测量误差的取舍及其现实意义?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校园的占地形状不规则、建筑物墙体太长不便测量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何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将实际景物缩小到图上需要按比例才能保证不变形”的结论?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后围绕评价指标科学地展開自评与互评?如何及时处理学生在各阶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要厘清以上问题,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需要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成长。因此,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身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索问题解决过程、验证猜想的时间和空间,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反思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基于《2022版数学课标》关于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2“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三年级学生开发一个“我为濒危动物做标签”的主题活动,从学生不理解濒危动物信息标签上标识的内容这一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出发,以“为濒危动物制作信息标签,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濒危动物”作为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制订计划—解决问题—交流反思”的过程,带领学生通过“称重”等具体活动,结合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质量的认识经验,感受濒危动物体长、体重等数据的实际大小,认识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及其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量感。围绕这一活动主题的实施,数学教师还可以和科学教师联手,共同设计“濒危动物特征我了解”“濒危动物标签我设计”“濒危动物体重我讲解”“濒危动物标签我展示”等一系列能够突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跨学科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在组织学生设计标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濒危动物的体长信息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读,再顺势为学生讲解濒危动物的体重信息作铺垫,推出“找一找、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等系列操作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克、千克、吨这三种质量的实际意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展示标签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评价标准开展自评和互评;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活动的收获。

总之,“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大有裨益,建议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该领域教学,切实发挥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宝花.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呈现及其教育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15(4):143.

[3]包芳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22.

[4]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范式及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2):59-62.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2):39.

作者简介:李星云(1958— ),江苏灌云人,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白聪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