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以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为实践基地,以2022年版课标为基准,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道德与法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32-03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构建更为实用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方面的课程核心素养内涵。面对新时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要求,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积极行动,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形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开展调研,厘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笔者与本校教研组到本地几所不同区域的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师生访谈、观察课堂、查阅教案等方式,对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解。结果发现,尽管调研的学校已经初步启动该项课程改革,但力度较小、评价机制不健全,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一)忽视教学差异,教学目标不明
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政治认同”方面,第一学段提出了认识国旗、国徽等目标要求,第二学段提出了初步感知基本国情等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不同学段目标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出现不同学段教学目标同质化现象。个别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笼统认为该项教学都是德育、思政等内容,如将高学段才应掌握的“四史”内容放到低学段讲授,导致学生学习吃力,教学效果不佳。
(二)忽视兴趣激发,教学效率不高
新课标坚持创新导向,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情境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仍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展开,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教师延续过去思想品德教育的“说教式”教法,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未能运用导入法、情境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与新课标提出的理念、目标相去甚远。
(三)学生参与度低,教与学存在失衡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灵活采取情境式、主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做到新课标提出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割裂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联系,导致教与学失衡,无法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有效评价
新课标提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虽然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往往出现“两张皮”现象,表面使用了过程评价法、增值评价法,背后仍以卷面测评为主,“唯分数论”现象突出,未能全面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日常品行表现,未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品行发展和进步。
二、紧扣课标,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理念,我校立足实际,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了优化,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形成了“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一核”指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三阶”指的是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三个学段;“四维”指教学实施不同阶段的要求,包括情境入理、明辨情理、剖析知理、实践行理。
(一)“一核”引領,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而设定,对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需求是有差异的。从第一学段来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示出现了“感知”“了解”“体验”等词汇,以初级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行为习惯、意识启蒙、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从第二学段来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提示出现了“能够”“初步”“积极参与”等词汇,以中等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习惯养成、意识树立、道德与法治认同等方面的培养;从第三学段来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示出现了“自觉”“感受”“主动”等词汇,以高阶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细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大家排好队》教学目标中融入“道德修养”,素质目标定为“了解学校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体验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的场景,争做讲文明的小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的《国家机构有哪些》教学目标中融入“政治认同”,素质目标定为“通过学习,养成法治意识,感受国家机关对社会生活的管理”;等等。
(二)“三阶”分段,注重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知识与价值塑造相统一,依据不同学段的学情因材施教,实现循序渐进育人。第一学段注重播下“有理想、有信念、能践行、守规则”的种子,第二学段注重良好生活习惯、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第三学段注重道德情感、责任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水平,认真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到因人选材、因材施教。例如:在第一学段的“法治理念”板块,加入了班级规则、公共秩序等内容,由学校到社会,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懂得遵守班级规定和公共秩序;在第二学段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板块,加入了如何安全乘坐私家车的知识,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第三学段的“法治理念”板块,增加了基本法律条文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三)“四维”实施,提升教学质量
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教师应结合具体学情,综合采用情境教学、主题探究式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等高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的评价方式,切实达成课程目标。具体实践中,我们探索的教学模式通过四个维度逐层展开,确保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质量。
1.情境入理,开启认知之旅。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由浅入深地设置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用情境导入时,应多利用直观图片、视频,并以比赛、辨别、描述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生活的地方》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玉林本地的情境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描述玉林各县(市、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如,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一课,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的照片并自备自评小卡片发给老师,上课时教师随机点名学生读出卡片内容,让其他学生猜猜这是谁,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2.明辨情理,进入思想之境。积极运用探索式、体验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我们播放了小汽车礼让斑马线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汽车该不该礼让斑马线”,让学生在辩论中认知交通规则,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又如,在六年级下册《我们是公民》一课,我们引入了玉林福绵机场边检处设立“中国公民”和“外国人”通道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公民”的含义,认识“国籍”的不同,进而明确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3.剖析知理,助力思想建构。《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在教学中把握思想教育的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們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对活动、情境、案例进行剖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我们加入义务教育法的部分条文,引导学生认知这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并配上“父母不送适龄子女上学属于违法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上学”等案例,与学生在课堂上对照法律条文共同剖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从而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4.多元评价,促进知行合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等要求。我校尝试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多元评价体系,致力于通过评价来改进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评价方式方面,我们注重评价多元化,实施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等。例如,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我们布置当天值日生活动,活动成效由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组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如,三年级上册《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教师以“你我她评价”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不同、同伴评价找不同、从平时小冲突中找不同,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三、成果凝练,呈现“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的成效
我校探索形成的道德与法治“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是对新课标的积极回应,该模式的推行提升了本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校积极与周边小学联动,总结提炼已有的教学经验,集体深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以成果导向为目标,大胆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形成了课程改革方案。可以说,这是一场由上而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核心素养引领下,针对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各学段教师熟悉运用“四维”理念(情境入理、明辨情理、剖析知理、实践行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让本校各学段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学习道德与法治、领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切实提升了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有层次
课堂教学设计最终指向教学质量。我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过“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的推动,践行新课标中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理念,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目标方面,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更为聚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学段要求,有机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落地。在教学实施层面,课堂教学层次感更强: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融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延伸至综合实践领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理念得到内化,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课程多样化评价更有力度
我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过“一核三阶四维”模式践行新课标关于评价多样化的理念。日常实践中,常规课堂教学引入“教师+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活动课堂教学引入“教师评价+家长或社区或其他单位评价”等方式,评价的标准因活动而变,不以量化分数进行评定,通过“等级评定+优缺点口头评定”等方式展开。评价体现了多元化、灵活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单一、僵硬的评价形式,受到师生、家长的好评,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我校立足实际,将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依据学段特点选择教学内容,采用高参与性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灵活的评价手段,破解了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评价方法是什么”等问题,并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形成了道德与法治“一核三阶四维”教学模式。下一步,我校将不断优化完善该模式,建立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库,利用大数据进行课堂前、中、后评价,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以保持其高效性,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而持续发力。
参考文献
[1]石芳,韩震.打牢铸魂育人根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3):112-117.
[2]毛伟娜.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逻辑理路与实践架构[J].中小学德育,2022(4):4.
作者简介:陈菁(1974— ),广西博白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育管理等。
(责编 欧金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