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绘画表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绘画表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开展心育工作等。

【关键词】绘画表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书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38-03

绘画表达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学生通过绘画感受世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在自我表达和自我肯定中找到自信心。心育过程中绘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具体化。笔者利用学校开展“以传统书画艺术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契机,积极运用绘画表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绘画表达概述

本文中的绘画表达,不是指美术教育的绘画,而是学生内心真实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不需要绘画功底和绘画技巧。绘画表达中没有对错、好坏、美丑之分,重在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借助绘画表达这一艺术形式,能让学生呈现真实的心理反应,实现自我表达、自我剖析、自我成长。绘画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本质上是以心理投射为基础,实现学生内心潜意识的具象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即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它负责“检查”“转化”“阻止”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活动;潜意识代表着人深层、原始的心理能量。绘画表达正是将潜意识被压抑的能量自然呈现在作品上,使其具象化、可视化。

二、绘画表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优势

绘画表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的绘画有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他们的思想,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经历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具体来看,绘画表达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不受材料和场地的限制

相比角色扮演、团体游戏、沙盘游戏等形式,绘画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更有优势,因为绘画表达者可通过绘画符号、线条、构图、色彩及具体形象等细节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绘画表达对时间、场地、材料等要求不高,便于组织者操作、体验者实践。绘画的时间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长可短。教师可选择便于活动的场地,有桌椅的时候让学生坐着绘画,没桌椅的时候让学生站着绘画或在地板上绘画;绘画材料更是多种多样,从普通的A4纸到专业的素描纸,颜料、蜡笔、水彩笔、粉笔、墨水等都是容易准备的绘画材料。丰富的工具和便利的操作条件,让绘画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大放异彩。

(二)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小学低年级学生(7、8岁)处在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对周围的客体和客体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考,直到青春期以前他们是相信泛灵论的。他们普遍认为小花、小草、太阳等都是有生命的,相信精灵和仙女的存在。他们喜欢通过涂鸦表达此时此刻脑海中的画面和思绪。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观察到有些发呆走神的学生用铅笔在纸张上涂涂画画,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绘画,正是学生此刻所思所想,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这些涂鸦深入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该生的潜意识和行为表现,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教育效果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三)解码学生的内心世界

小学中年级学生(9、10岁)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理解力不断增长,开始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同时可以在情景化的行为体验中体现思维。通过同化和顺应,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和新经验之间得到协调,他们开始在绘画表达中寻找逻辑性的秩序,并和周围的事物建立起具体的关系。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课程熏陶之后,能够用比较清晰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可通过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感受学生当下的情绪状态,解码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疗愈学生心灵之伤

小学高年级学生(11、12岁)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处于青春期前期的他们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他们的绘画关联感受、观念、想法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艺术表达越发倾向富有意图和控制性。绘画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内心,并且他们能够在同伴、教师的影响下对自己的绘画进行再创作,完善绘画作品的同时也疗愈心灵的创伤。

三、绘画表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打開另一扇窗户——绘画表达在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1.用舒适的方式打破“困难”来访学生的防御

个体心理辅导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师在日常的心理辅导中会遇到很多“有困难”的来访者,他们有可能是语言表达能力受限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有可能是暂时拒绝谈话的学生,有可能是辅导过程中出现阻抗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出现表达困难、阻抗等。这时候,绘画表达的方式往往能很快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御,有助于心理教师对学生公开的或隐藏的内心作出反应。

在心理辅导中,笔者经常使用“房树人”(HTP)绘画,通过HTP分析来访学生的人格、人际关系和他与环境互动的意识、潜意识信息。进行房树人绘画前,教师一般为学生准备A4纸、铅笔、橡皮、彩色笔(颜色充足),提示学生:“你可以在这张纸上画房子、树木和人物,尽可能地将它们画完整,想使用什么颜色都可以。完成之后,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写在纸上。”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指导或干预,只需要静静地关注和陪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心理空间。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再从“可以跟我介绍你的作品吗?画中正发生什么事情呢?”等问题开启进一步的谈话。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绘画中的意象觉察、体验、感悟等,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心理整合。

2.用轻松的方式抚平“危机”来访学生的哀伤

长期的心理辅导经验让笔者感受到:有时候“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特别是在学生经历一些哀伤事件或者危机事件之后,绘画表达可有效帮助学生宣泄和调节情绪。艺术治疗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绘画技术让参与者体验用颜色、线条、图形表达此刻的情绪、情感。据此,笔者在处理学生哀伤情绪或者经历危机事件后的应激反应时,也会让学生通过放松冥想,使用彩色笔画出当下的感受。

例如,面对有哀伤情绪或经历过危机事件的学生,教师可运用“经历了这件事情,你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时那个悲伤的场景给你什么感觉?”等语言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绘画进行表达,促使学生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愤怒、遗憾、不满等情绪,与同伴或者教师产生共鸣,不断找到自愈的力量。绘画表达就像打开学生心灵的另一扇窗,让阳光有机会照进他们的心灵。

(二)使用另一种语言——绘画表达在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另一大核心任务是以预防为主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根据目前广西各校专职心理教师人数配备不足的实际情况,学校应侧重于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利用团体的动力和人际互动的动力,借助朋辈的力量,促使一些不严重的心理问题在群体活动中得以解决。一般而言,学习的固定团体是一个自然班级,当然也有很多临时组成的团体,如因某些共性问题组成的团体、注意力学习团体等。在这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绘画表达的方式彌补了语言交流的不足,学生在画中传达心意,看清真实的自我,及时化解自身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1.表达内心的真实语言

在小学低年级的感恩课程中,心理教师可使用读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和“给家里老人绘制一份感恩礼物”的方式,快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更加丰富有趣地呈现自己的想法。在一年级入学适应的心理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环境、熟悉本班的教师等环节,让学生画一画“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交流,充分介绍自己眼中的校园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由此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熟悉、喜欢和归属感。

2.展现内心的丰富语言

在小学中年级的创新思维培养课程中,心理教师可让学生使用沙盘中的沙子进行创意沙画。在使用沙子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散思维,打开思路思考问题。在应对挫折的课程中,心理教师可使用“九宫格漫画”的形式进行如下操作:先让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沙具意向代表自己并把它画下来,对自我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感知;接着选择一个形象代表最近遇到的困难,这个形象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物品等(在学生画好这个形象之后请学生具体、清晰地表达面临的困难);再利用心理咨询中的“奇迹技术”,让学生选择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奇迹意向”,并把它画下来;最后请学生画出“奇迹发生后,事情会如何转变,自己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通过“九宫格漫画”的形式,能更好地厘清内在思维,促进心理健康。

3.投射内心的直接语言

在小学高年级的自我认知心理课教学中,心理教师可运用乔哈里窗原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由于乔哈里窗理论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窗子里“我的小怪兽”绘画表达活动,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该理论。在小学高年级促进亲子关系的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我的家庭图谱”绘制家庭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三个人,并且在小组内分享以下话题:(1)你最喜欢他的哪些方面?(2)你最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3)他为这个家做出了哪些贡献?(4)你想对他说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点采择,更加多元地看待自己的家庭,以及了解父母的不易;教师则根据学生真实感受的分享了解不同学生的亲子关系情况。

总之,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心理教师利用心理绘画的表达性和辅导性,能巧妙地了解学生成长的痕迹,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

(三)深受欢迎的形式——绘画表达在学生心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绘画表达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绘画表达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而教师也能透过内容、色彩等拨开学生心中的迷雾,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电影赏析与绘画手抄报结合

在每学期一次的“云景心理影视节”中,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主题的电影,如友情主题《夏日有情天》、死亡主题《寻梦环游记》、情绪主题《青春变形记》《头脑特工队》等,让学生观影后通过绘画的形式完成电影赏析、思考和自我成长的分析。

2.手工制作与绘画表达结合

在2020年10月南宁市中小学第十四个心理健康活动月,我校组织的“积极情绪不倒翁”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制作一个个表情丰富的不倒翁,展现他们的喜悦、感激、希望、自豪等丰富的积极情绪。活动能让学生把积极情绪更加直观地记在心上,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取积极情绪应对学习、生活中的烦心事。

3.文字表达与绘画作品结合

在2021年5月广西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我校组织了心理小贴画作品比赛,鼓励学生通过一幅幅小贴画表达自己对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校卢慧敏同学绘制的作品《提高小学生抗逆力小贴士》在该活动中获得全区二等奖、南宁市一等奖的好成绩。该作品根据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绘制而成,通过多次心理辅导课收集学生对“当心理危机发生时,除了想不开,还可以尝试怎么做”这一问题的点子,分享学生的有效经验、心得体会,帮助更多的小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遭遇的危机事件,使学生从创伤、挫折、逆境中走出来,储蓄心理正能量。

我校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创新运用绘画表达开展工作,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内心世界。学生通过心理绘画找寻自我、重构自我,逐渐成为思想健康、人生观正确、能为自己幸福生活而努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徐玲,葛亚红.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91-92.

[2]佘荟澧,韩阳.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9):134-135.

[3]马艳,邓蓉.儿童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浅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94.

注:本文系南宁市“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以传统书画艺术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2016C08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寻慧君(1991— ),湖南浏阳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黎雪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