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中存在习作选材单一、方法单一、缺乏兴趣等问题,建议教师从“挖掘生活故事的素材、剖析生活故事的情节、夯实生活故事的语言”三方面进行指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故事 小学高年级 写作能力 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4-008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在现实中,学生往往出于应付,为完成任务而写作,缺乏独特的感受,所写的作文大多干瘪、苍白、无病呻吟。本文围绕“生活故事”,试图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选材单一、方法单一、敷衍了事”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生活故事主要是叙述人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故事,它以一般的生活情况反映社会现实,既没有拟人化的动物,也不出现幻想和魔法,它的主人公就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故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家为孩子们创作的儿童生活故事。这一類故事以反映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主,故事中的情节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的集中概括。另一类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生活故事。这类故事富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特征,它所描绘的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但作者按照生活的逻辑进行了艺术加工,使故事的主人公具有非凡的才智或丰富的经验,能够战胜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挖掘生活故事的素材——指向兴趣和表达欲望
生活故事和平时的单元习作相比,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符合当时情境的环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且学生写起来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生活故事中的写作素材,并以此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思维如火花般迸发,进而找到适合的写作内容。
(一)找生活故事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故事,教师应该多多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故事的原型。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放学前10分钟,请学生说说当天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是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学校内的所见所闻,然后用几句话记录在“集素册”上。回家以后,让学生模仿教师上课时梳理故事情节的方式予以梳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脑海中就积累了很多生活故事的写作素材。
(二)看生活故事
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晨间、午间等课余时间,把自己认为精彩的生活故事推荐给学生,或把这些生活故事类的读物放在书架上,供学生阅读。例如,藤刚主编的《最受小学生喜爱的100篇微型小说》一书所选的文章内容,像《球迷与小偷》《真与假》等都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创编生活故事的源泉。
(三)想生活故事
通过如上两个方法,学生积累了不少素材,并开始尝试写出新颖的、具有可读性的生活故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把学生构思的生活故事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投屏的生活故事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同伴的评价和启发下,对生活故事进行重新构思,从而写出构思独特、精彩的生活故事。
二、剖析生活故事的情节——指向观察和思考能力
(一)剖析环境描写
在生活故事中,环境的创设一定有它的典型性,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环境也在不停地变化,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从而达到人物形象刻画的目的。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为例,作者为了刻画老汉在危险来临时镇定自若、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创设了一系列环境(如下页图1所示)。
教师应该以该故事为例,向学生详细阐述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描写的知识。
(二)剖析人物描写
在阅读生活故事时,只有厘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仍以《桥》为例,作者为了刻画老汉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最后的结尾出乎人们的意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在这当中,小伙子与老汉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其中的关系,更深刻地体会老汉这一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在创编故事情节时关注这样的人物关系(如图2)。
(三)剖析情感描写
在生活故事的写作中,人物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因为情感是故事的灵魂,它由始至终牢牢抓住读者的内心,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这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情感的剖析要到位。这一点在生活故事教学中尤其重要。例如,《穷人》一文多次断断续续地描述了桑娜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她的善良、勤劳以及具有同情心。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语句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并在创编生活故事时关注人物的情感。
三、夯实生活故事的语言——指向布局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即使是同一件事,在脑海中呈现的思路,对文章的布局也是不同的。例如:让学生对好文章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习作虽然有形,但没有魂;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生动形象、扣人心弦;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内在积累,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更好地写出自己的生活故事尤为重要。
(一)整体架构,谋划布局
1.利用思维导图厘清思路
思维导图是小学高年级课堂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它以形象思维为主,能更大限度地发散学生思维,通过精心策划生活故事的“骨架”,再配以简单的线条和扼要的文字,甚至是个性化的图案,引导学生一层层地梳理,从而厘清设想的生活故事的结构层次,然后围绕它进行有效写作(如图3)。
2.精选生活情节架构故事
生活情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什么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像流水账,没有重点呢?那是因为学生在架构故事时缺乏认真思考,没有根据故事对生活情节进行斟酌,盲目地滥用。在写生活故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架构故事时,要精选生活情节,这样才有利于生活故事的写作。
例如,一名学生在写《我们班的“歌神”》时,是这样架构故事的:
[[我们班的“歌神”我们班有一位“歌神”——尔雅音乐课下课,“歌神”就唱起了歌每当音乐响起,“歌神”立马唱起了歌每当有活动,必有“歌神”的身影每当我们班得了奖,都有“歌神”的身影这就是我们班的“歌神”] ]
很明显,这个故事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比如,音乐课下课以及每当音乐响起,我们在选择时只需要“每当音乐想起,‘歌神’就会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一情节就可以了;“每当有活动”和“每当我们班得了奖”这两个故事情节也有重复,应该把其中一个情节重点展开就行。可见,在架构故事的时候精选故事情节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整篇文章就要重新构思了。
(二)围绕特点,丰富情节
生活故事与其他文章相比,最吸引读者的就是故事情节,它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发生顺序来写,通常是一波三折,结尾也往往设置悬念,出乎读者的意料,深深地牵引着读者的心。在学生写生活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特点,丰富故事情节。
1.丰富情节,完整表达
学生在写生活故事时,情节设置往往比较直接,读者看过开头就已经知晓故事的结局,导致故事不吸引人。对此,需要教师精心指导,使学生知道故事情节的发生不会是一目了然的,其往往夹杂着非常隐秘的部分,只有到最后一刻才知晓故事的结局。
例如,一名学生根据材料(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人物:淘气包张明、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写生活故事时,是这样设置故事情节的:
[在开满丁香花的校园里,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看到“淘气包”张明手里拿着丁香花,误以为是他摘的,于是向班主任李军报告,老师也一样认为就批评了他。 ]
可想而知,这样的情节设置是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的,在习作的立意、构思等方面毫无新意,自然也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后来,经过教师的分析与指导,他进行了修改:
[在开满丁香花的校园里,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看到“淘气包”张明手里拿着丁香花,误以为是他摘的,于是向班主任李军报告。这时班里的“捣蛋鬼”从外面跑进来,大声地喊:“你們看,张明到数学老师办公室去了。”听到的同学都快速地向数学办公室拥去。只见张明拿着那束丁香花,羞涩地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这是我在丁香花园里捡的,您这两天为了我们的学习,都生病了,这花送给您。”班长王寒冰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
可见,在教师的指导下,该生通过“加一加”的方式,给故事加上情节,使情节一波三折,非常吸引人。
2.设置悬念,前后呼应
在生活故事的写作中,设置悬念也是作者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桥》一文直到结尾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出乎人们的意料,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活故事时,也要往这方面多引导。
例如,一名学生写的生活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胡子拉碴、邋遢的人在公交站等车,人们都误以为他是“乞丐”,纷纷把钱给他,他虽然摇摇头,但是人们不以为然,照做。 ]
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该生加上结尾,设置悬念,改成了如下内容:
[一个胡子拉碴、邋遢的人在公交站等车,人们都误以为他是“乞丐”,纷纷给他钱,他虽然摇摇头,但是人们不以为然,照做。后来,直到一辆写着“中国航天局”字样的车来接他,人们才意识到他在国家航天局工作。 ]
(三)精准表达,深化故事——语言表达
一篇好的生活故事,语言是它的生命,它能使干巴巴的骨架充盈起来,显得饱满、富有生命力,使故事情节与情境语言融为一体,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陶醉其中。
1.动作心理描写。《穷人》一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桑娜的心理活动,细腻而真实,把桑娜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一面完全展现了出来。《桥》一文中老汉的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的品质。在引导学生写生活故事的习作时,教师要让学生用上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当然,一般的习作,教师也会这样指导,但是在生活故事的写作中,教师更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要有典型性。
例如,一名学生写的生活故事是这样的:
[“徐明肯定是发现这本书特别新才故意不给我的。”放学后,以“受害者”李飞为首的一群人都聚集在李飞桌边,一起讨论着刚才发生的事情。气呼呼的李飞一拳砸向了墙壁,却“嗷呜”疼得龇牙咧嘴,引起了周围一阵笑声。 ]
小作者在此处的描写中用上了语言、动作,使“小霸王”李飞的形象跃然纸上。
2.反衬对比描写。《在柏林》一文中,老妇人不停地数着“一、二、三”,引起了车厢里两个小姑娘的嗤笑。那是因为当时她们并不知道原委,后来,车上的后备役老兵告诉她们,老妇人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她疯了。此时,车厢里一片寂静。就是这样,作者通过两个小姑娘的行为反衬出老妇人的可怜,突出战争的残酷。因此,在引导学生写生活故事时,应让学生多加思考,用上反衬、对比、暗示等方法,达到预设的效果。
例如,一名学生写的生活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小猫刚从垃圾桶里出来,它又脏又臭,遇见了陆天。陆天就给小猫喂东西。由于和小猫离得太近,陆天身上也有些异味。一对母女走过,母亲对女儿说:“宝贝,你看他多不卫生啊!你可千万不要像他一样哦!”陆天听见了,但并没有理会她们。 ]
小作者在此处描写陆天和一对母女对待流浪猫的不同态度,这样进行对比,陆天关爱小动物的人物形象就凸显了出来。
实践证明,利用生活故事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切实可行的。通过一年的探索,笔者所教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幅度提升,83.3%的学生乐于写作,对写作不再害怕,能主动、快速地完成习作。
作者简介:来伟萍(1975— ),浙江杭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