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认为,典故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的特点,古代诗人、词人经常将典故融入诗词创作,使诗词内涵丰富。做好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做法是课前预习、熟悉典故出处,借助典故、提高鉴赏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运用典故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典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4-0082-03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教师教学古诗词,通常采用“以内容讲解代替多元感悟”的方法,要求学生“读通读熟,会默写”。一般而言,教师教学古诗词,比较注重讲解内容、结构、意象、写作手法,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对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略讲,或者只是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简单讲解,极少对典故的来源、背景、意义等进行阐释。典故教学被忽略,难以揭示典故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与价值,致使学生借助典故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较低。针对古诗词典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以期找到有效适用的典故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力。
一、课前预习,熟悉典故出处
(一)完成预习单,了解典故出处
教学古诗词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典故预习单(见表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熟悉古诗词中引用的典故,提高古诗词典故教学效率。如,苏轼尤爱用典,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先给学生发放一份典故预习单,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苏轼的诗词,了解苏轼诗词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查找典故的典源(出处)和典源的原文,完成典故预习单上的任务。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回顾和梳理苏轼诗词中使用典故的情况,可以加深古诗词引用典故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典故知识。
(二)结合历史,加深典故印象
古诗词中有不少典故源于历史故事。教师教学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完成表1中的任务,了解与典故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在课前分享会上尝试讲述这些历史故事,进一步熟悉典故来源,了解典句出处。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牧的《赤壁》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0页内容,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知道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引用的典故是“赤壁之戰”;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秋瑾的《满江红》之前,教师让学生提前温习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2页内容,了解项羽被围垓下的故事,明白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的典故是“四面楚歌”;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6页内容,了解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明白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引用的典故是“射天狼”。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7页直接引用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内容,描写南宋抗金的情景,课前教师让学生熟悉这些内容,学生就会知道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引用的典故是“八百里”“五十弦”,明白诗句描绘的是军营生活。古诗词中很多典故都源于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将古诗词与历史相结合,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典故的印象,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二、学习典故,提高鉴赏能力
(一)利用助读系统,理解典故内涵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助读系统更加全面,也更有针对性。教学中,教师利用助读系统开展典故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典故的意义,提高鉴赏能力。
1.凭借注释,学习典故。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学习典故,可以深化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典故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0页对“采薇”这一典故做了注释,通过阅读注释,学生知道“采薇”喻指隐居不仕,此处引用典故是因为诗人希望在现实中找到像伯夷、叔齐那样隐居不仕的高洁之士。如果没有对典故进行注释,学生就很难理解“采薇”的含义,更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9页对“易水”做了注释,这是对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的说明,引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要理解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的含义,可以借助“黄金台”的注释,知道引用的典故是“黄金台”,此台乃贤君燕昭王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地方。借助课文注释,学生能够快速熟悉典故出处,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结合插图,感悟典故的内涵。插图是重要的助读系统,读图是理解典句的方式之一。例如,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9页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战斗场面,占据画面最大篇幅的是战场上一名将领骑在马背上拉弓射箭的形象,这十分切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典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插图,给学生讲解典故“刘备骑的卢马”,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典句的内涵。插图具有形象、鲜明的特点,借助插图解读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高鉴赏水平。
(二)借助典故,促进古诗词教学
利用典故导入教学,能够快速指向古诗词内容,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一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问题:“古代文坛最爱使用典故的人是谁?”有学生认为是李商隐,有学生认为是苏轼。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苏轼所作的331首词作中,用典有798处。这时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苏轼爱用典故?在诗词中引用典故有什么好处呢?”从而引出苏轼词作中的3个典故,推进古诗词教学。
一名教师在教学杜牧的《赤壁》时,提出问题:“历史上有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胜方巧借大自然的力量,将其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这是哪一场战争?请你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将赤壁之战娓娓道来。借由这个典故,教师适时切入诗中引用典故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学生很快明白这是诗人通过典故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教学中,教师利用典故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巧用典故,突破学习难点
古诗词教学一般从内容、结构、意象、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展开教学分析,而借助典故切入教学、分析诗句,将有利于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通过讲述与词句“亲射虎,看孙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相关的两个典故,使学生快速熟悉这首词的内容:上阕讲述出猎场面,下阕描绘战斗场面。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使用典故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这个意象出自典故“子规啼血”,明白了这一点,学生自然能够明白诗人满怀忧愤、牵肠挂肚的愁思,诗句未写愁,却愁绪尽显,不着凄凉而凄凉自现。
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不明言而意自显。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两个典故:“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诗人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雄心抱负。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就能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可见,典故在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象、写法、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巧用典故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突破学习难点。
三、整合典故,提高鉴赏水平
区别于新授课的典故教学,语文专题复习课的典故教学更讲究对典故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整理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词引用的典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典故知识,提高鉴赏水平。
在运用典故表情达意方面,借古抒怀类诗词作者尤爱用典。如,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是诗人基于生活遭遇有感而发: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却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于是登上蓟北楼,写下这首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行路难(其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赤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都是借古抒怀类诗词,如果将这一类古诗词引用的典故进行整合,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难发现,借古抒怀类古诗词引用典故,大多数是为了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渴望施展才华、渴望报效国家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整合相同题材古诗词引用的典故,有利于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在思乡念友类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往往在情感造势方面发挥作用。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引用了典故“子規啼血”,为诗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为诗人表达对王昌龄的关切与担忧之情营造了气氛,表达了诗人满怀忧愤、思念友人的情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次北固山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夜洛城闻笛》等古诗词都是通过典故体现思乡念友的主题。抓住古诗词中的典故,学生更容易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感。
边塞征战类古诗词往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豪情、相思离愁的情感。学习这一类题材的作品,教师需要在整合古诗词典故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边塞类题材古诗词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如,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中的诗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九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中的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均引用了典故“勒石燕然”,寄托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愿望的情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可知,《渔家傲·秋思》作于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当时宋朝重文轻武,边防松懈,将士征战多年功业未竟,思家难回,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雁门太守行》《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作品也都是利用典故抒发边关将士或诗词作者的复杂情感。
依据题材对古诗词典故进行分类、整合与归纳,再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文章主旨,提高鉴赏水平。
四、整合练习,提高用典能力
典故具有言简意赅的作用。教师不仅要重视古诗词典故教学,还要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典故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分类整合、实践运用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典故的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梳理教材中出现的典故知识,通过填写表格(见表2)建构典故知识体系。
典故的运用也时常出现在古诗词鉴赏试题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文中考真题或语文测试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运用典故的能力。下面是2018年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相应的题目。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两首诗词均借用典故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甲】词运用__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乙】诗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学生运用典故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将典故活用到习作训练中,主要采用片段小作文的形式,实现从鉴赏到运用的目标。
如:“糟糕的2020年”即将结束,这一年,苦难与希望并存,黑暗与光明交织。请你在微信朋友圈为你的2020年写一段总结语,总结过去,表达来年期盼。在你的总结语中,请运用学过的典故表达恰当的情感。
古诗词引用典故是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典故的融入,使得古诗词内涵变得丰富,意蕴变得深刻。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和作者使用典故的意图,有利于学生把握古诗词的内涵。教学中,教师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引用典故的意图,为的是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潘雪映(1986— ),广西河池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是古诗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