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深挖“友谊文化”内涵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时间:2024-05-07

张志鸿 黄敏

【摘要】本文从明确发展思路、打造优质师资、注重活动育人、完善课程体系等方面,论述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探索“友谊文化”特色办学的有效路径,促进学校朝着办成区域品牌中学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友谊文化 育人体系 滨海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7-0051-03

面对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以下简称友谊中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深化“友谊”办学内涵,建立完善“友谊”育人体系,让“友谊”之花盛放,促进滨海学子在“友谊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目前,学校确立了“培养厚德友善(民族根基、世界眼光)、勤奋乐学(基础牢固、海洋意识)、合作创新(笃行担当、灵动活泼)、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友善少年”的育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蓝色海洋“友谊文化”为特色、以海洋科技活动为主平台,具有浓郁民族韵、鲜明国际范和现代科技感的优质滨海初中。

一、立足实际,明确发展思路

友谊中学是一所涉外学校,创办于1964年,目前由北海市银海区教育局直接管辖。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畔,校园占地面积约2.9万平方米,校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现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 501人,教职工111人。历年来,学校的中考成绩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都位居银海区十所公办中学前列,多次获得上级的奖励和表彰。

尽管取得了稳定的办学成绩,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学校位置偏僻、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艰苦、生源欠佳等因素,导致学校发展较为缓慢,特色办学工作滞后,文化育人效果不明显,未能满足新时代周边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正当我们苦寻出路之时,银海区教育局实施的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暨“四品行动”计划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及以陈向阳教授為首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校从历史渊源与办学实际出发,确立了“友谊文化”办学主题,使学校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与办学框架,我校组建了以校长为核心的“育品行动”项目技术团队,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及初中10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确保项目有序实施。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利用SWOT分析技术剖析学校现存问题与发展机遇,并召开教职工、家长代表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整理校史资料、总结办学经验、交流学习心得等方式,反复修改完善项目实施方案。随后,《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发展战略规划书》《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发展计划文本(2020—2023年)》《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章程》《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知友课程实施方案》等学校发展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确立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宗旨,指引学校朝着办成区域品牌中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二、抓住关键,打造优质师资

拥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项目的推动下,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研讨为突破口、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通过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举措,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名师引领。按照项目要求,我校组建了“育品行动”“育英行动”小组,由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中青年骨干教师一起参与学校顶层设计。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模范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名师引领、专家讲座等方式,举办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例如,在班主任经验座谈会上,安排“银海区名班主任”黄洁介绍班级管理经验,面对面与新班主任交流心得,为现场学员答疑解惑。

2.师徒结对。认真制定《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师徒结对”活动方案》,安排新教师与历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突出的骨干教师结对,明确“师徒”双方职责,要求“师傅”从学习课标、备课上课、作业设置、学生辅导、命题检测、质量分析、课堂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对“徒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在日常工作中,“师傅”耐心指导,“徒弟”积极上进,校园随处可见“师徒”答疑解惑、认真探讨的身影,使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县(区)以上赛课中,参赛的青年教师及指导教师多次获奖。

3.专业研修。我校以各级各类培训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加教研评比活动,选派教师参加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培训、课题研究以及微课比赛、优质课比赛、技能大赛、论文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全校教师多登台、多展示、多学习、多提升,充分展示友谊中学的教师风采,从中培养了一批教学能手。

4.上汇报课。我校要求各学科教师认真开展备课、磨课活动,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次诊断汇报课,并且在科组内择优安排学科公开课,并以科组为单位及时进行评课议课、交流研讨,校级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同科组教师、青年教师全程参加公开课观摩,引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实行班子成员每周1节“调研课”制度,随机进课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正。

5.以赛促教。近三年,我校每年定期举办“友谊之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参加赛前的课堂教学技能达标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以高度的自信和积极的状态参加比赛。在紧张精彩的比赛中,我们发现了一批善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效果较优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并将其作为学校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储备人才,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发展”的目的。

6.立项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我校组织开展了各项课题研究活动,如开展科研课题专题讲座,组织科研论文、案例、教案评比等,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有关课题立项、论文评选、教学比赛等活动的文件,并加强课题操作过程指导,提倡教师之间合作探究,发挥团队优势,在参与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目前,由校长张志鸿负责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成功立项为自治区级课题。

7.集体备课。我校高度重视集体备课,要求各备课组认真制定备课计划,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落实集体备课程序,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学校实行班子成员蹲组负责制,蹲组的校领导对每次集体备课的过程与质量进行监督,确保集体备课按计划实施并取得实效。

通过项目带动,我校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仅青年教师成长一项就成效显著:陈俊妃获2019年广西中小学教师技能比赛初中物理一等奖,黄敏获2020年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初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二等奖,林海萍获第九届(2021年)广西中小学教师美术教师五项基本功比赛中学组三等奖及2021年北海市中小学教师技能比赛初中美术组一等奖,林广梅、郑美洁分别获2021年北海市实验教学说课初中生物、初中物理一等奖。

三、释放活力,注重活动育人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校构建育人体系、突显特色办学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育品行动”项目后,我校按照项目理念,将学校原有的学生活动进行提炼升级,让学生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涉外、滨海、科技等特色,初步构建起了深受学生喜爱、样式丰富、长效开展的学生活动体系。

1.“友谊之海”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成立了书画社、合唱团、足球队、田径队等学生兴趣社团,让学生有更多平台彰显个性、发挥特长,并在团队活动中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学校为每一个社团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带领学生定时开展社团常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021年,我校美术小组的两名学生参加广西第九届“八桂画童”美术书法大赛获铜奖;在2021年北海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名学生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北海市教育局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五个一”主题活动中,我校荣获绘画类比赛初中组一等奖、二等奖;2021年,我校体育隊学生参加北海市中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田径锦标赛获总分第三名;2021年,我校学生参加北海市银海区艺术展演,获得器乐类三等奖。

2.课外研学旅行活动。依托校外资源,我校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研学旅行活动,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汉代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深厚历史文化,感悟***总书记提出的“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深刻内涵,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3.“守护碧海蓝天”志愿服务活动。我校长期开展“守护碧海蓝天”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海滩清理塑料垃圾,并向行人、游客宣传保护海洋的知识,号召广大市民、游客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树立文明和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创文巩卫”行动。

4.“蓝色海洋”综合实践活动。依托海洋资源,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北海市海底世界参观学习,在海底隧道360度全方位观察海底动物,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认识海洋濒危物种,树立“爱护海洋,保护家园”的意识,同时了解现代尖端海洋科技知识,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5.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恰逢建党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我校适时推出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上台分享自己阅读的红色经典故事,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长征》等。学生通过上台讲述、现场交流、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感悟革命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四、聚焦质量,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基础课程安排,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和课程门类,我校进一步深挖“友谊文化”内涵,明确了“和谐共生、学科互融、师生共进、情境相生”的课程理念,倾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知友课程”。“知友课程”由知友基础性课程、知友专门性课程和知友差异性课程三大类型构成,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均衡、自主选择、优化整合、科研引领”的原则,使课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通过构建校本课程,我校初步构建起了厚德友善、勤奋乐学、合作创新的新时代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积累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饱满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在此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建立完善课堂模型,坚持“友谊”特色,集全体教师之力,以“友谊文化”课程体系——“知友课程”为依托,促进形成“友谊课堂”教学模式。“友谊课堂”的理念,是通过创设轻松、愉悦、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氛围,提炼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让每一个“友善少年”在课堂中各得其所,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吃得饱”“吃得好”。这样的课堂,师生亲密无间、互相接纳,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能“问其难,信其道”,让教与学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在循环往复的课堂生成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在银海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陈向阳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我校通过实施“育品行动”项目,办学思路逐渐明晰,内涵建设持续深化,逐渐由一所传统意义上的郊区普通初中,转变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育人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市区中学。下一步,我校将认真总结前三年的项目实施经验,在实现良好起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友谊文化”办学内涵,努力为建设一所具有浓郁民族韵、鲜明国际范和现代科技感的优质滨海初中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3]陈向阳.育人体系构建与学校课程统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志鸿(1968— ),广西北海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教育管理;黄敏(1991— ),广西北海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语文教学。该校项目组成员包括张志鸿、黄敏、钟承蔚、陈善燕等。

(责编 欧金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