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淑芬
石家庄市鹿泉区民政局 050200
站在思想政治角度浅谈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张淑芬
石家庄市鹿泉区民政局 050200
人人都有老,人人都会老。本文站在思想政治的角度,通过对现实存在的农村养老难问题和尝试解决此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全文着重从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二部分讲了家庭养老面临的多种挑战和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变革。第三部分主要讲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部分讲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也点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第五部分再次阐述了以家庭养老作为养老载体的养老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农村养老的重要性,点明了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愿我国能够找出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的方式、方法。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才得以长期存在。
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
(一)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
(二)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三)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指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
(一)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第一,老人自我服务;第二,家庭成员的服务;第三,社会化服务。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依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当的管理和不周到的服务都会影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越无法提高,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
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参照“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农村养老的基本精神,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