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编语文教材精读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以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为例,阐述统编语文教材精读课的教学设计,借助导学任务单梳理全文,抓关键段落感受教材选材之妙,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归纳、内化文章写法,为学习写作做铺垫。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精读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63-03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本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与其他单元的精读课文侧重点不同,主要围绕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语言积累不必做过多要求,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哪些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是习得“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来写”的方法;课文《盼》的教学目标是习得“围绕中心意思,将重点部分写清楚”的方法。本单元中“交流平台”栏目,梳理了“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方法,既要选择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来写,使文章全面、充分,又将重要的部分写具体,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下面,以《夏天里的成长》《盼》为例,谈谈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精读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

(一)借助“导学任务单”,快速梳理全文

教师借助预备课的学习基础,直接学习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以谈话引入:如果把人生分为四季,你认为现在的你们属于哪一个季节?在学生回答“夏季”后,教师导入课文:夏天里的万物是怎样成长的?借用导学任务单中“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梳理课文,形成板书如下:

动植物、山河大地、人

不同方面、不同事例

【设计理念】在预备课的基础上,教学借助导学任务单直接梳理全文,教学思路清晰、设计目的明确。

(二)学习第2自然段,“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1.师:第2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动植物生长快的特点?(找出中心句)

2.师:哪些词语体现了事物长得快的特点?(感受特点)

3.师生观看视频,印证特点。(文字与现实对接)

4.生朗读感悟。(通过朗读,再次加深对文章选材典型性的感受。)

5.师小结写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法与表达效果的内在联系)

6.师(理答):作者围绕夏天里动植物长得快的特点,选择了瓜藤、竹子林、高粱地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印证。这是围绕文章中心、选择不同方面的事例来写的方法。

【设计理念】以第2自然段为重点学习段,通过文字、视频、朗读的方式,印证了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梳理了中心句与选材的关系,并初步感受“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时选择典型材料的妙处。

(三)学习第3自然段,学法迁移

1.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2.找出相关事例。(山长、地长、河长、铁路长、柏油路长)

3.小结写法:围绕中心句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设计理念】通过学法迁移,进一步感悟第3自然段“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方面来写”的方法。

(四)学习第4自然段,探究文章立意

1.师生交流:夏天的我们是怎么长的?

2.借助预备课导学任务单中的“资料袋”理解谚语。

3.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4.讨论、汇报文章如何提升立意。

5.师(理答):作者借用谚语告诉我们,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的增长,不要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设计理念】由观察常见的动、植物的迅速生长,引申到观察人的迅速生长,是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通过设计资料袋辅助学生理解谚语,打通学生对文章立意提升的理解障碍,为下一步分析、总结全文的写法打下基础。

(五)问题引领,归纳“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通过提问题,思考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深层原因:

(1)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典型事物)

(2)能否删除其中一个事例?为什么?(全面)

(3)能否调换三个事例的顺序?为什么?(层层递进: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人,立意提升等。)

2.学生交流汇报,师理答:如果我们能选择全面、典型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围绕中心意思写,就能达到“突出事物的特点并提升文章立意”的效果。这是好文章的一个特点。

3.板书:

【设计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解决“围绕中心意思写”时选材的三个层面:典型、全面、按一定顺序,很好地帮助学生厘清本课写作方法的逻辑性,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选材的精妙,及选材对提升文章立意的决定性作用。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最新修订版)》中“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的教学理念。

二、《盼》教学设计

(一)借助“导学任务单”梳理全文

1.課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

2.师:哪个事例写得更具体、更详细?

盼穿雨衣: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

3.师: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写“盼”?

心理、动作、语言、环境。

【设计理念】本环节在已有的预备课及第15课梳理全文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梳理第16课,并将教学内容引向“将重点部分写具体”,旨在为接下来写感悟、提取习作方法做好铺垫。

(二)重点感受“盼”

1.师引导学生学习、汇报相关心理、动作、语言、借景抒情方法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第2~18自然段。

第1小组找出心理描写的段落或句子、第2小组找出语言描写的段落或句子、第3小组找出动作描写的段落或句子、第4小组找出环境描写的段落或句子。

【设计理念】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切實体会具体描写的表达效果,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

3.汇报交流

(1)第一组:心理

①出示句子:

关键句A: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关键句B: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关键句C: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其中一个关键句为例,通过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小结得出作者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写“盼”,真实再现作者因为下雨而开心的心理(板书:心理、动作)。其次,引导学生读句子,感受作者的兴奋(以读促悟,深化主旨“盼”)。最后,通过学法迁移,学习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

②学生谈理解与收获。

③师(理答):第一组同学通过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带领我们真切地走进了小女孩的心里,我们已经被她强烈的“盼”所感染,愿意与她共同期待大雨的到来。

(2)第二组:语言

①师生分角色合作读第5~15自然段。

②通过梳理“我”的心理变化,体会小女孩语言中包含的“盼”。

A.学习第5~15自然段,填上恰当的表示心情的词语。

a.我那么兴奋跑回来,就是想出去,妈妈不明白我的心思却让我听讲座,这让我感到(失落)。

b.妈妈已经买回酱油,我还找借口说炖肉要用,还说谎把爸爸也搬出来,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就这样放过了?这时我的心里觉得(不甘心)。

B.从文段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是:

(兴奋)—(失落)—(央求)—(不甘心)—(绝望)

③师(理答):语言就是“盼”的外在体现,所以我们同样能通过语言描写来感受到“我”内心强烈的“盼”。的确,准确、具体的语言描写能使人物变得更丰满。(板书:语言)

(3)第三组:动作

①学生分享描写动作的句子:

关键句A: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关键句B: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

关键句C: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②师引导学生演一演、说一说。

③学法迁移,学生自主汇报、表演、谈感受。

④师(理答):动作同样是人的心理的体现。(板书:动作)

(4)第四组:环境描写

①学生自主汇报环境描写的语句。

A.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B.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②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

③师(理答):原来环境描写也能衬托人物的心理,这是我们学过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板书:环境)

【设计理念】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生深挖语言、行动、心理、环境的具体描写方法,及其对“盼”这个中心的表达作用。在探究中,主人公的形象越来越丰满,鲜活得如同站在读者面前,能引发共鸣。学生通过共情真切地感受到要将“将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了“写具体对突出中心的表达作用”,为下一步提取写作方法做铺垫。

(三)问题引领,归纳写法

1.师(引领):大家都喜欢这个小女孩的童真童趣。她的言行举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得益于作者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环境的描写,把她的“盼”这个中心写得具体、细致、一波三折、活灵活现。中心突出了、人物立住了,给读者的印象也就深刻了。现在,我们再来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吧!

2.以问题引领,梳理、归纳写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帮助?

(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环境等描写方法,将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若把本文题目《盼》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不合适,《盼》立意鲜明、中心突出。)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梳理“将重点部分写清楚”和“立意”的因果逻辑关系,形成和内化写法。

3.借助第76页“交流平台”,再次明确单元语文要素。

(1)生齐读。

(2)汇报所得。

4.结课。

师:如果将这两种方法紧密结合,具体运用在一篇习作中,那么文章就能做到中心明确、选材典型、全面,重点突出。这样的文章也是一篇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文章。

【设计理念】《教师教学用书》指出“习作单元五个版块可灵活处理”,教学借助“交流平台”再次梳理、总结,从两篇精读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紧扣版块间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以本课探究的习作方法来结课,体现了“一课一得”,完成精读课的教学任务,夯实了精读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任务基础。

三、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课堂板书巧妙地呈现两课习得的写作方法,突出了从无到有、再到融合的过程,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的综合体现,突显了“单元整体教学”中精读课编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视阈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C6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雨欣(1981— ),女,汉族,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荷城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