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俊杰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京津冀一体化的阻力、难点和对策
李俊杰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高、效果好。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逐渐崭露头角,未来将是拉动京津冀三地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就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阻力、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阻力;对策
京津冀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邯郸、邢台、衡水等城市。201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11.05%;同时,京津冀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95%,可见,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极为重要。2014年2月26日,***专题提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分别从顶层设计、协同发展协调机制、产业对接协作、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市场一体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行政级别不对等,沟通渠道不畅。目前,京津冀三地共有北京市、天津市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虽然直辖市和省同属于一级行政区,但是京津冀三地行政首脑的行政级别却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北京、天津两市的市委书记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行政级别为国家级副职,而河北省省委书记为中央委员,行政级别为省部级正职,行政级别不对等会造成三地协调困难,效率低下的局面,同时也会加剧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通达度不足。受各地利益分配的影响,京津冀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在公路建设方面,北京市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对连接京津冀的一些道路修建态度消极,考虑人力、维护等各方面的成本形成了很多“断头路”,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在铁路建设方面,未形成京津冀三地互通铁路的局面,以天津和保定为例,两市之间的直线距离较短,但由于双方利益问题至今没有一条从保定直达天津的铁路。
(三)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产业对接难度大。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012年全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08%、45.27%、44.64%;2012年北京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84%、22.70%、76.46%,数据表明,北京市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分布较合理;同时,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3%、51.68%、46.99%,第三产业高于全国水平,但远远落后于北京;此外,2012年河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99%、52.69%、35.31%,第一产业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三产业却低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明显。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012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87475元、93173元、36584元,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
(四)生态环境脆弱,缺乏完善的协同机制。京津周边地市对整个区域尤其是京津两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上河北环京津贫困带就一直承担着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重任。尤其是近年,该地区是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官厅、密云、潘家口、大黑河、桃林口等大型水库及上游地区是京津主要水源地,是两市的居民饮用和生活用水的根本保障,也是两市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另外,河北环京津贫困带还是京津防洪、泄洪区。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同。京津冀行政级别的不对等,决定了只有在国家层面建立凌驾于三方之上的权威部门才能有效促进京津冀的发展。权威部门可以效仿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事例,在国务院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草拟文件、组织、协调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实体机构,机构负责人由国务委员或副总理担任,其他组成人员由京津冀三地主要负责人,企业代表和科研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该机构负责从京津冀发展的大局出发,全面衡量区域经济中京津冀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中京津冀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等。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达度。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它的发展轨迹与长三角、珠三角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其实施过程中并无固定的模式,因而一体化的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完善基础条件的建设,边摸索、边实践、边扩展。当众多为一体化服务的基础条件都形成时,一体化将很自然的实现。目前,京津冀三地应积极配合,打通多年中断的“断头路”,提升区域交通通达度,加快京张、京承、津保等高铁建设进度,完善人们出行的交通选择方式。
(三)发挥地区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各自发挥地区优势,分工合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在各城市自由流动,实现各城市职能优势互补、平等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今后可以把北京打造成知识型和服务型城市;把天津打造成重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着重发展工业,充分利用天津沿海区域拥有丰富资源的特点,积极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多种化工工业,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为主的先进技术制造业,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天津的港口运输;把河北省打造成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群,接受来自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
(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环京津区域绿色屏障、水源涵养地的功能定位,要实现“绿色增长”,必须为环京津贫困带区域平衡和社会公平制定生态补偿制度,使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发达地区对保护地区,高消费富裕人群对低消费贫困人群给予利益补偿,促进生态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补偿机制必须注重长效性、实效性,在资金落实、量化机制、损失和补偿评估机制、资源议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组织设计。
[1]崔冬初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2]张亚明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6).
李俊杰(1989-),男,张家口,河北大学,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