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建议教师主要通过识字活动、课文朗读、语言表达等途径,逐步激活、培养、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识字活动 课文朗诵 语言表达 语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97-02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主要指主体具备的直接、正确、敏锐地感悟和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主体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以及主体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一般而言,具备较强语感的人,其在使用语言文字时能较大程度避免产生语句歧义和语病,较好地实现运用言语进行社交的目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感,既有助于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途径。
一、在识字活动中激活语感
字词是文章的基础所在,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识字教学任务通常集中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高年级教学重心逐渐转向阅读与写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高年级要弱化识字教学。纵观当前所用的统编语文教材,一到六年级的课文后均附有生字表,说明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同时,为了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在课程预习、文本阅读、语境体验、课堂练习等多个环节中,设计识字教学活动。所谓“识字”,就是认识、学习语言文字。在认字、读字、用字的过程中,学生对字形成印象、产生联想、积累运用,语感自然而然被激活,并逐步形成。
识字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灵活设计、开展。考虑到小学生具有爱玩游戏的天性,笔者倾向于设计识字竞赛、趣味猜字、汉字“变身”等富有趣味的识字活动。例如识字竞赛活动,笔者建议学生采取同桌、前后桌、小组比赛等形式,主要在课余时间开展,既能丰富识字量,又能丰富课余活动,一举两得。趣味猜字活动在上新课或者复习课中开展,能起到良好的导入或巩固提升作用。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活动”中就有《猜字谜》一课,笔者教学该课生字时,紧紧围绕“猜字迷”的形式。当学生学完生字后,再通过汉字“变身”活动,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形式认识更多的汉字。如用给“相”“万”“令”“喜”等字加笔画,给“遇”“怕”“动”“欢”等字“减一减”或“换一换”,看看它们分别能变成什么字。这些识字活动有趣、易开展,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识字的过程中,对字不断加深印象,直至形成深刻直觉。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先单独学生字,再学课文。这种方式将字与文的关系割裂了,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课文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内容去衬托,生字就是一个抽象东西,很难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也不利于他们对字形成具体的感觉。对此,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应更多采用语境结合、随文讲解等方式,或者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当堂学习的字词进行组词、造句、自由编写小故事等,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训练。例如,教学“吹拂”一词时,学生知道“吹”,但是不理解“拂”,于是笔者拿出一条丝巾轻轻地吹,丝巾被吹动后轻柔地打在手上,这种轻触的感觉就是“拂”。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笔者提供了丝巾、羽毛、丝带等物品,让学生同桌之间试验一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深刻理解了“吹拂”一词,并且能够恰当地将其用于造句,如“清晨的风轻轻吹拂着面额,让我感觉惬意又舒服”“春风吹拂着柳条,柳条随风欢快地摆动着”“她的话仿佛一股暖风,轻轻拂过我的心头”等。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字词形成真实、生动的感受,有助于他们在阅读和想象中将字词与事物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运用,这是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感觉重要的一步。
将生字新词的教学始终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也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文字,拓展文字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在课文朗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具有整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无不文质兼美,反复朗读课文能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契合语感培养的整体性要求。此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调动听觉和视觉功能,并关联更多的心理活动,使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语言表象逐渐深入到内涵之中,这不仅有利于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的培养,同时能突破常规思维,以非线性的跳跃方式直接理解语言文字,体现语感直观性特点。朗读还是一种语言输入方式,但唯有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才能形成领悟、积累的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通过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语感的培养。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内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继而形成较强的语感呢?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是一种常用策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早读、午读,或课余时间,多开口读教材里的文章,尤其是童谣、古诗、散文等辞藻优美的文章,读到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对语音、语义的体会,加强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便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思想情感,使用恰当的情绪、情感进行朗读,也是在朗读中训练语感的有效方式。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笔者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时,分别对喜鹊的部分和寒号鸟的部分进行了朗读语气和语速的引导。当读到“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一句时,笔者画出重点词“一早”“东寻西找”,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刚刚升起,喜鹊就离开家,到处忙着寻找做窝的材料。由于此处表现了喜鹊的勤奋和活力,所以提示学生朗读描写喜鹊的内容时,应该持一种积极、昂扬的情感和态度,且声音要响亮、语速要紧凑、情绪要饱满。当读到寒号鸟“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等相关语句时,笔者点拨学生体会其懒散、消极的生活态度,通过适当放慢语速、降低声调等方式进行朗读。这一朗读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对待喜鹊和寒号鸟的朗读基调,而在后面学习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内容时,学生已经能够自如地对二者的语言进行不同处理,如当读到寒号鸟说的话时,读出懒洋洋、有气无力的语气,带着无所谓的情绪,而读到喜鹊说的话时,则朝气蓬勃、力量感十足。这些朗读技巧的使用,准确地表现了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色彩。同时,有感情地朗读,是完美地将客观的文字与主观的情感相融的方式,展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较强的感悟能力。
带有情绪情感的朗读方式使文字变得富有画面感,学生更易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在多次反复的朗读之后,学生逐渐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变。而当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课文含义,按照其特点读出正确声调,表达出正确的感情色彩,实际上是其已经对语言文字形成较强的直觉,即形成较强的语感。
三、在语言表达中增强语感
一般而言,语感是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增强的。语言表达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实践任务之一,其既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驾驭技巧和较强的直觉思维,同时还离不开学生语言运用和生活经验、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及社会知识的积累。因此,注重语言表达的教学,也是增强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阅读、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三个方面入手。当学生能够自如、自然、流畅地表达自我,必然已具备较强的语感。
阅读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丰富好词佳句的积累,感悟表现手法对情感色彩和文字内涵的表现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适当背诵名篇佳段中的好词好句,作为自身写作材料的积累,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本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写作技巧。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海上日出》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重点阅读文中几段对日出美景的描写,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到“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再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体会作者出色的动态描写功底。又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笔者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按照顺序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并学习如何进行段落衔接等,揣摩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
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并非对立或分离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同时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笔前先口述自己的构思,或者谈一谈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在一次题为《校园一角》的写作练习中,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动笔写,而是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校园。口头表述虽然不如书面表述那般严谨、有序,但是口述时学生思维更为发散,能够讲出许多平常容易忽视的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思维,发现更多写作素材,无形中完成对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以及强化语感。
上述两方面的训练最终要落实到正式的书面表达训练中。当学生完成阅读和口头表达之后,要及时进行书面写作,如采用课堂练笔、日常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方式,也是增强学生语感的具體途径。如笔者在完成课文的教学后,往往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写作练习,利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对文中句式和段落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编文中情节,对文章结尾进行续写等。将这些练习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日积月累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识字、朗读、表达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阅读、不断体会、不断积累,在学习中感悟情感、掌握技巧、增长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向胜.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2]王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路径[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9).
[3]李芙蓉.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新一代(理论版),2020(5).
【作者简介】董翠青(1986—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横枫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