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晓岚
福建警察学院财务处 福建武夷山
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探索
——以武夷山市为例
王晓岚
福建警察学院财务处 福建武夷山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文章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分析武夷山市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状况,探讨了现行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了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途径
(一)区域经济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认为,地区间的分式就建立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促成这种分工的形成;国家对地区的倾斜政策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优势有机结合;国家在加快条件较好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地区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区域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即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区域经济理论。
1,区域分工合作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学说及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在某种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就没必要生产该产品,而应该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一理论虽然产生较早,但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仍具有重大意义。
2,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目前,各地都在强化招商引资,主要就是承接国外和国内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当然,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也不是均匀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策环境、文化背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对产业转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普遍加强的同时,找准重点目标国家或地区。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即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移动。这种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仅是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主导地位的依此更替,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产业素质提高,产业关联性强化,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开放性扩大。
4,区域经济空间聚集理论。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从集聚角度对区域创新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集群在三个方面产生竞争优势:一是提高该领域企业的生产率;二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三是加强和扩大集群本身。
(二)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简况
改革开放以来,为尽快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福建省在地区经济发展上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加快发展。福建省沿海大部分地区充分利用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快于其它地区。由于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经济基础等多种原因,山区与沿海之间、沿海各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发展的非均衡性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近年,武夷山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武夷山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政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福建省在区域经济规划上主要集中在闽东南地区,闽北区域未能重点纳入。
直到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此时福建省开始注重对南平市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滞约了财政促进武夷山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机遇,全面推进“五个重要”建设。2011年,按照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2012年,福建省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入新形势下,***总书记提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福建省继续在产业创新转型、现代农业发展、闽台融合等方面加快步伐,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新举措不断推出。
可见,进入新世纪后政府对财政政策对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为财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武夷山市围绕“扩内需、保增长、抓稳定”总体要求,着力发挥项目、品牌、产业、内需、统筹、创新、服务等七个方面的带动作用,认真落实改革创新、增收节支等各项措施,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回升,总体实现了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如表1和曲线图可以知道,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09.8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98%,2013年财政收入11.2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23%。从2009年至2013年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1;
表1 2008-2013年武夷山财政总收入、GDP增长情况2
2008-2013年武夷山财政总收入、GDP增长情况
(三)提高投资效益,有效突破重点项目
始终将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培植财源、增加建设上,立足实际和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把持拉动力强、财政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项目。实行创新实施指标统筹报批、现场办公会商、督查落实、服务奖
(四)统筹城乡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五大片区、28个行政村等规划,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燃气、市政和文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紫阳古城、滨溪绿道等“六个一”城建项目完成投资6.39亿元。成功市场化运作了工业路棚户区改造项目。红场地下停车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工业路竣工,启动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投资6054万元推进大安、洋庄、横墩等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实现行政村保洁全覆盖。
(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区竞争力较弱
从表2与表3可以看出,2013年武夷山市生产总值为109.89亿元,占南平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9.94%,在南平10个县市中,排名第5,总量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较弱。从全市2013年三大产业发展来看,第一产业排名第7,第二产业排名第5,第三产业排名第4。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全市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9.16亿元,占南平市总量的12.79%,在10个县市中排名第2。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较落后,第三产业是作为全市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落后于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表2 2013年南平市三大产业、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统计3
表3 2008年武夷山三大产业、GDP与地方财政收入排名4
(二)区域经济规划相对滞后,降低了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编制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作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科学构建区域发展规划体系,完善区域发展规划体制,增强区域规划的科学性,有步骤地组织推动区域经济规划工作,为财政政策提供一个施政平台。目前,由于缺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财政政策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政策的整体实施效果。
(三)财政投入力度不大,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为产学研协同机制提供物质保障。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要尽可能为各方提供物质保障。对企业人员来校授课及在校教师企业实习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场地方面,对于企业活动及科研机构支持建设的实验室,给予场地支持。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经济。总体来说,武夷山市经济总体上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自身造血能力很差,很难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产业优化等,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由于武夷山市位福建省北部,在区位、交通等方面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吸引外地资金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方面亦存在较大劣势。
(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剧,现行财政体制问题渐显
随着经济外向度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大环境越来越密切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局部地域。近年由于受冰冻雨雪、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国际金融危机等全国及至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致使武夷山市经济出口、旅游业受到影响,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来源出现萎缩。这在种情况下,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从地方税体系来看,财税收入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成本高,增收弹性小,难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结构调整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经济结构,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经济对对方财政的贡献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五)财政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一些地方政府,还不同程度存在一种重速度轻效益、重产值轻税收的观念,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财税政策研究不深不透,出台优惠政策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致使引进的项目不仅不能提供税收,反而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深度磨合,财政就是要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杠杆,进一步丰富和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措施,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实现扶持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一)调整财政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从理论上讲,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投资环境密切相关,区域投资环境越好,区域经济越容易发展。针对闽北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现实和以往区域投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财政投资政策的调整应侧重于解决闽北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加大对闽北地区科技投资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国家要加大对闽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此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的跟进,对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可进行财政补贴或予以奖励。二是改革财政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增加对闽北地区的投资力度。如设立专门的信贷担保基金、投资风险基金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投资渠道,加大对闽北地区主导产业、茶业等的财政扶持力度。三是将改善闽北地区投资环境与扶持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支持闽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努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一优化产业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制定实施现代农业、绿色工业、会议会展、赛事品牌培育、文化创意等扶持政策。新创4A级、3A级景区各1家。深化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成功举办茶博会、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骑游大会、国际轮滑马拉松公开赛等赛事,顺利举办五夫荷花节、吴屯稻花鱼文化节等活动。创新实施“一元门票游武夷”旅游营销活动。
二落实惠农政策,提升三农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农资综合直补2358.41万元、农机补贴1736万元、良种补贴402.09万元。稳定粮食生产,建立万亩高产区示范片、千亩核心区示范片各4个,百亩攻关区示范片12个,“五新”示范片17个。发放“农家乐”贷款1.23亿元。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26.59亿元。水利建设投资2.67亿元,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547户、8558人,完成造福工程450户、惠及1804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
(三)转变观念和理财思路,协调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财政部门应随着政府工作提速和职能的转变,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制定政策、建立规章和改进服务手段,规范财经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转变职能和理财思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一是为政府当好参谋、把好关,不能随意出台或变相出台减免税的政策。二是严格按政策办事,切实把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三是改革税收计划和执行方法,使税收的增长真正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四)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
围绕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完善财政管理,规范财政运行,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法制化。一是狠抓增收节支。大力支持税务等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三是强化财政监督。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资金及惠民利民资金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四是加强财政自身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智力支
持和组织保障。
(五)加大对闽北地区的财政投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一是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体制倾斜支持力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要适时调整市对县的财政体制,调动县乡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二是调整项目布局,实行重点项目西移。加大对闽西北地区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工业项目的布局上凡符合在闽西北地区建设的项目要尽量在西部,加快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三是对闽西北地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探索财政支持新方式,采取更加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和形式,加强东西部地区合作和对口支援的区域政策力度,帮助闽西北地区上一批关联度大、支撑能力强的骨干项目,培植财源,增强其造血功能。
(六)完善财政体制,提高闽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受经济发展、环境资源、财力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不同地区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同地方的公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落后地区要加快自身的发展以外,当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完善财政体制,加大 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而言,一是加大闽北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用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资金,以减轻基层财政压力的负担。二是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将一些具有固定用途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合并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最大限度地增强地方统筹安排财力的能力。三是建立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整合交叉重复、零星分散的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顿附有配套政策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地方配套的总体负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四是适当降低中央、省对市县共享税种的分享比例,或者采取对市县实行共享税种增量全部返还的政策,使地方有能力履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职责。五是要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在统一税收、适当分权的前提下,增加地方税种,健全地方税收体系,进一步提高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
[1]福建省统计年鉴2008-2013年[M].福建省统计局.
[2]武夷山市统计年鉴2008-2013[M].武夷山市统计局
[3]武夷山市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4]于国安.山东省财政科研成果[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5]陈元勇.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11
[6]张千红.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06/04
[7]安增军.中国区域经济视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与福建经济竞争力提升[J].经济管理,2007/14
[8]王焕生.探讨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的有效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9]胡芳.财政政策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市场,2009/31
[10]周金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7
[11]周晶石.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12]张敖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6
[13]娜仁图雅.论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北方经济,2005/13
[14]刘学之.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05
[15]陈志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4
王晓岚(福建警察学院财务处)福建武夷山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机关社保财务管理方向.
注释
注:1、数据来源:武夷山市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4日在武夷山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徐春晖.2、数据来源:武夷山市统计年鉴2008-2013年.武夷山市统计局.3、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13年.福建省统计局. http://www. stats-fj.gov.cn/.4、此处数据是根据表1统计计算而得。5、数据来源:武夷山市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4日在武夷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徐春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