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古诗文“融合式教学”探讨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常见问题,论述小学古诗文“融合式教学”策略,建议通过古诗文学习与多学科融合、与日常生活融合、与学校文化融合、与教研方式融合以及与评价方式融合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趣味性、体验感及成就感,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 融合式教学 学习方式 学校文化 教研方式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23-0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小学生适逢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需要学校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国的优秀古诗文包含了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古代先贤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他们的理想抱负和为人处世之道。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可以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其道德和人格修养,增强其文化自信,激发其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然而,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中常见内容零散、教师古诗文功底不扎实、学生学习难度大、评价单一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融合式教学”理念,在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教研方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均进行整体规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一、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常见问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在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比重,许多学校也有意识地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古诗文学习的内容,作为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补充。但是,目前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以现代文为主,只是在各单元中穿插一些古诗文,作为现代文的补充和拓展,因而,古诗文的内容编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显得比较零散,缺少完整的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阅读和背诵少量的名篇名作,对为何要学习古诗文、古诗文中有怎样深刻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历史脉络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

(二)教师古诗文功底不扎实

如今,80后、90后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这些教师多半在应试教育氛围浓厚、传统文化弱化与缺失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普遍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不具备扎实的古诗文功底。在当今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比重,教师群体却感到有心而无力,即便是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也无法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滋养。

(三)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佳

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很强,正处在积累优秀古诗文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古今文义的差别,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较弱,学习古诗文时常常感到深奥难懂,无法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多以机械记忆为主,容易“水过鸭背”,无法入耳、入心。古诗文又有特定的朗读节奏,如果不能准确断句、把握节奏,读起来就会磕磕巴巴、不知所云。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方面均有难度,学习效能感低,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兴趣。

(四)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现实问题,古诗文的育人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彰显,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对古诗文重视不足,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也就无法有效地促进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古诗文“融合式教学”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各中小学校在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教研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均应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古诗文“融合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一)融合学法,提升学习趣味性

融合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确定主题,将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边界打破,将校内外的学习边界打破,实现学习目標和效果的“融化和合”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让儿童死记硬背一首诗,不但费时,还容易出错。但是,如果创设一定情境,将古诗文学习改为“诵、唱、演融合”的学习方式,加强儿童的形象感知,儿童就容易加深理解与记忆,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所谓“诵、唱、演融合”,就是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将吟诵、演唱与情境表演等手段有机融合,把古诗文的学习内容视觉化、听觉化、形象化、立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实现“诵唱—理解—体悟”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诵、唱、演融合”的方法,辅之以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可以给学生以有效的视觉、听觉刺激,增强学习的直观性、体验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古诗文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意蕴。那么,日常学习中,如何做到“诵、唱、演融合”?

1.与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

在古诗文学习中,采用“诵、唱融合”的方式,需要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将语文学科与艺术类学科(音乐、舞蹈等)学科的知识边界打通,将经典古诗文结合音乐、舞蹈及表演的形式来综合表现,学生在学习中,既是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也是运用音乐、舞蹈、表演能力的综合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就是运用了“诵、唱、演融合”的方法,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将古诗文改编成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形式新颖,富有美感,加上知名表演艺术家或流行歌手进行演绎,为广大电视观众及儿童喜闻乐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实践中,很多音乐艺术家积极加入以“诵、唱、演融合”的形式传承古诗文的行列中。谷建芬老师改编谱写了《春晓》《游子吟》《明日歌》的几十首古诗文,作为儿童歌曲普及传唱;于文华老师则改编演唱了《诗经》中的多篇名作。改编成歌曲后的古诗文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吟咏和传唱。例如,《鹿鸣》《将进酒》《爱莲说》等古诗文,对小学生而言,篇幅长、难度大,但改编成歌曲后,小学生也很快就能够跟唱,并做到熟唱成诵。

2.与日常生活融合,打破课内外边界

“诵、唱、演融合”是古诗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可化为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就有“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学习主张。小学生年龄尚小,爱说、爱唱、爱跳本就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遵循儿童的这些天性,为有效的古诗文学习服务。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合宜的诵、唱、演氛围,提供“诵、唱、演融合”的展示舞台,将诵、唱、演化为日常,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诵、唱、演习惯。除了固定的课程,还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早读和午读)进行诵唱;可以把古诗文歌曲设为在课间播放的校园背景音乐,让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诵唱;还可以在每个学期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大型的古诗文诵唱比赛,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

“诵、唱、演融合”的素材,可以由学校语文学科组统一搜集一些与音乐、舞蹈相整合了的古诗文学习资源,以便学生按照既定的谱曲来诵、唱、演,加深学生的记忆。《经典咏流传》就是很好的诵唱素材,学生可以每天进行诵唱积累,实现语文素养与音乐素养的融合发展。

“诵、唱、演融合”的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教师可以将诵、唱、演的方式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形成诵唱习惯,打破课堂内外的边界,增强对自然生活之美的感受和表达力。

(二)融合学校文化,突出育人特色

古诗文学习应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习重点。学校可以开设校本课程,选取适合学生发展、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的古诗文作品作为校本教材,进行系统学习,突出学校育人特色。

例如,桂林市卓然小学倡导“山水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山水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课堂上,学生主要学习以自然山水生活为题材、表现山水之德的古诗文,培养山水之德。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多形式表达山水情怀:语文课上,师生共同创作描写山水主题的小诗文;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通过水墨、水彩等绘画方式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山水风光;音乐课上,学生学习桂剧、彩调,欣赏《刘三姐》歌曲;书法课上,学生创作山水题材的书法作品。

实践中,学校则构建“行走的语文课堂”,定期开展山水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近山水自然,在山水自然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浸润,从而为更好地体悟中国山水文化打下根基。课外,学校组织学生到阳朔观看《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等实景演出;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与桂林生活有关的书籍,了解桂林文化;开展山水题材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等。学校还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开展亲子研学,在漓江边,以“诵、唱、演融合”的方式,再现《桂林山水歌》《渔歌子》《山居秋暝》《山行》《山中》《钱塘湖春行》等山水题材的古诗文作品,表达对祖国和家乡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记忆、理解力。

这样,学校将课程与师生日常相结合,将山水之德化入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山水道,做卓然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凸显了学校的“山水文化”教育特色。

(三)融合教研方式,提升教师古诗文素养

学校应融合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方面,在语文学科的教研中,应以评促教。对语文教师的评价,可以考查其对古诗文学习的重视程度、组织学生完成具体古诗文学习任务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围绕古诗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成效等。同时,学校应根据评价方式的改变,及时调整对教师的教研培训策略,重点培养教师整合研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引导教师设计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将课内语文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按照单元类结构的方式进行拓展、整合与重构,重点遴选部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仁、和等思想的经典古诗文,按不同年级确定学习主题,整合研发校本教材。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多学科的主题式联动教研,以古诗文为载体,以年级为单位,构建同年级跨学科的融合校本课程,让更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古诗文阅读与实践,尤其是“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内容的学习。学校可以组织各学科教师定期举行古诗文学习分享会,上相关主题的研讨课,跨学科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学习竞赛活动等,形成共同学习提升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的古诗文素养。

(四)融合评价方式,提升古诗文育人价值

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采用多元的综合评价方式,不再是以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主,而应该关注学生“五育融合”的综合能力发展。学校不但要关注学生积累背诵的量,还应关注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

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学校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按学段、分梯度有序推进,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低年段学生,重在引导他们背诵积累,感知大意,适当拓展,可以重点考查朗读、背诵等口头表达能力;对高年段学生,重在引导他们理解、运用与思辨,将口试、笔试相结合,注重考查其综合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

除了常规的口试、笔试,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四季活动”课程中,可以设置“夏之旅”活动,在各班级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以古诗文为题材的“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研学实践活动,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将古诗文与实景相对应,既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激发爱国之情。

对古诗文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可以与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起来,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以人物及作品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通过辩论、小组合作及项目式学习成果汇报等汇报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考查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审美能力。这样,古诗文的融合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变得丰富多元,真正做到五育融合发展,从而使古诗文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李鹏军.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知识窗,2021(3).

[2]张磊.“经典咏流传”促进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4).

[3]于敬生.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的教学探究[J].文体世界,2021(5).

[4]焦慧珍.浅析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4).

[5]邱爱琴.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1(2).

[6]蔡文锦.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方法[J].江西教育,2021(2).

[7]庞春容.小学高段经典诵读课程的实践初探[J].新课程导学,2021(4).

【作者简介】叶琴珍,桂林市卓然小学校长,广西特级教师,“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

(责编 秦越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